論“人間佛教”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殊勝因緣
釋印順
內容摘要:“人間佛教”是太虛大師提出來的,在他的倡導、教育及思想的影響下,使“人間佛教”成爲新世紀發展的方向,其文化底蘊與構建和諧社會的殊勝因緣,突出表現在佛陀理念的四大特征和叁個途徑上,佛教傳入中國的曆史,就是不斷調整,適應中國國情完成弘法利生的曆史。“人間佛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在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適應中,必須要有新思維,才能履行造福社會,服務人群,“淨化心身,淨化環境,淨化社會”的曆史責任和維護世界和平的使命,並爲構建和諧世界作出貢獻。
21世紀中國佛教的發展方向是什麼?在新的世紀佛教將肩負怎樣的曆史使命?這是佛教界的人士都在思考的一個重大課題。佛教界一致認爲中國佛教今天的昌隆,與趙樸初高舉太虛大師“人間佛教”的旗幟,力倡“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壯舉有關,他功不可沒。本文試從“人間佛教”的文化底蘊,看佛教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殊勝因緣。
一、“人間佛教”是中國佛教發展的主流
“人間佛教”是太虛大師提出來的。所謂“人間佛教”,就是要在人間建立一片淨土,首先自己發大願,渚惡莫作;還要慈悲爲懷,普渡衆生,使人們生活變得純潔美好。這個思想,順應了曆史潮流,成爲佛教進步的旗幟。
太虛大師是中國現代著名的佛學家、佛教改革和教育家。他倡導“人間佛教”,推動佛法適應現代社會,化導人心、維護道德,爲中國的發展開辟了嶄新的道路,帶來了無限的生機,迎來了佛教發展的新階段。在他的倡導、教育及思想影響下,中國佛教産生了一大批高僧大德,在教界內外産生了重大影響,迄今在國內外和海峽兩兩岸佛教界享有崇高的聲望。他們中有學生,有追隨者,更有堅定的繼承者,如巨贊、正果、本煥、一誠、法尊、印順、星雲、聖嚴、惟賢、演培、隆根、茗山、聖輝、昌明、淨慧等大德高僧。尤其是趙樸老,紹續太虛大師的未競事業,順應時勢,幾十年來一直高舉“人間佛教”旗幟,引導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使“人間佛教”成爲20世紀佛教發展的主流。
佛教傳入中國兩千多年,在漫長的曆史河中,佛教文化已經成爲中國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太虛大師是當代中國佛教的集大成者,在海峽兩岸佛教界樹立了一座豐碑,受到海內外佛教界子孫尊重與懷念。確認太虛大師倡導的“人間佛教”,就是確認佛教在新世紀的發展方向,與此同時,弘揚“人間佛教”,就是繼承、揚棄、拓展有著“永久旺盛生命力”的中國傳統文化,使之在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起到促進人類文明建設,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與道德水平,促進社會進步、世界和平的積極作用。
“人間佛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其文化底蘊與殊勝因緣,突出表現在“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以及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途徑上。
二、“人間佛教”的基本特征
“人間佛教”的思想不是憑空提出的,它是以佛陀對人間淨土的構想爲依據,充分反映了佛陀理想的四大特征。此四大特征是:
1、自然環境極爲優美、潔淨、舒適、無荊剌坑坎穢濁塵埃,無旱澇等災患,無蚊蠅蚤虱蛇蠍害蟲毒物,土地平正、風調雨順、氣候涼熱宜人,樹木花香馥郁,草坪青翠,水果甘甜,是人們理想中的天國、仙境。
2、生活用品極其富足,“財寶豐饒,無所匮乏 ”,無有貧窮,無有因物質財富不足所引起的種種苦惱、爭鬥。
3、人們的道德水平極大提高,皆行十善、貪、嗔、癡等煩惱淡薄,“人心均平,皆同一意,相見歡悅”,互愛互敬,沒有語言隔閡。政治清明,永絕戰爭之患。
4、人類生理缺陷得到極大改善。人人皆形貌端正,身無疾患而長壽。
從科技發展的前景來看,佛陀描述的這幅理想國圖景,並非憑空虛構,而是完全有可能實現的。當然,這種理想人間不會自然到來,只能是全人類努力建設,辛勤創造的成果。創造理想人間。須遵循客觀規律,創造能締結理想人間之果的因。從佛法看來,果由心造,境由業感,創造清淨、莊嚴的美好人間,須從能創造的主體——人類的心靈根本著手,率導、帶動令人類力行衆善,不做能汙染心靈和環境的惡業,以精神文明建設帶動物質文明建設,以淨化、莊嚴心靈爲本,最終淨化、莊嚴國土。
叁、“人間佛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途徑
構建人間佛教的途徑,可以概括爲叁個方面。即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根據世界發展趨勢,建設人間淨土。
1、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佛教作爲一種社會教化體系,以教化衆生自淨其心,從而以淨化人間爲已任。佛教尤其強調,教化衆生,應先教化自已,以身作則,爲人表率,主動、熱情地關心衆生,服務衆生,助人爲樂,廣結善緣,做衆生良朋益友,以德行、智慧、熱情感化衆生。
嚴格遵守個人關系的原則:“議政而不幹政”。佛是典範。太虛大師遵循世尊的教誨,率先垂範,指出建設美好人間的關鍵性問題,是政治。中國佛教與各個曆史時期的王權政治可謂相依相存,不斷發展。著名高僧釋道安就提出“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的主張。天臺宗、華嚴宗的創立都是得到帝王支持的結果。
2、佛教十分重視環境保護和生活設施的改善,並將其看作美好人間建設的重要標志之一。佛教戒律禁止殺害動物,提倡護生、放生、禁止砍伐樹木、踐踏青草,植樹造林,保護林木,成爲佛教的優良傳統,真可說:“自古名山僧建多”。佛教還鼓勵人們參入社會公益,社會救濟活動,積極投入國家建設,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
3、要與世界發展趨勢相適應。當今世界發展趨勢之一,即經濟全球化。同時也伴隨著生産、消費、競爭的全球化。它體現在投資的自由化、貿易的自由化和金融的自由化上,從而推動了世界發展的又一大趨勢。經濟結構的調整,反映了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即發展經濟和結構調整要重視科學的世界發展觀、消費觀、醫療保健變化的影響,它帶來人類回歸自然的潮流,這些變化表現在:
第一,科學的世界發展觀——以人爲本。發展的目的是要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追求人的全面發展。可持續性發展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爲核心的體系。
第二,科學的世界消費觀——生活質量觀的興起與繁榮同步,使世界人口快速增長,環境汙染加劇,資源過度消耗,貧富差距加大等社會問題叢生,並日益突出,成爲全球性重大問題。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也影響經濟的發展,繼而威脅著人類的未來生存和發展。重視提高生活質量是世界消費觀的特色,它既反映人們的物質生活狀況,又反映了社會心理,涵蓋了人們生活需要的各個方面。在這個意義上說,也表現了“以人爲本”的思想。
第叁,科學的世界醫療保健觀——重視提高人體自身免疫力和整體醫療保健。“以人爲本”是現代醫療保健觀的核心觀念,它強調要以病人爲中心,以完整的人和人的全面健康爲中心。在現代醫療保健觀念中,健康不僅僅是個人的自我追求,而且是全社會共同行爲的取向。
“人間佛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途徑中,強調注重科技,也是佛教的一貫精神,利用科技“以少功力集多資財”饒益衆生,是大乘菩薩必修的方便。《解深密經》、《法華經》、《瑜伽師地論》等皆教導大乘行者應勤學五明,掌握世間的一切知識技術。五明中的醫方明、工巧明可總攝各門自然科學、工藝技術;聲明(語言學)、因明(邏輯學)、內明(佛學)則爲人文社會科學、哲學中的重要學科。佛教中曾出現過龍樹、一行等國際級的科學家。佛學中蘊含有可以啓迪科學的深刻智慧。“科學愈發達,佛法愈昌明”,成爲愈來愈明顯的事實。“人間佛教”應高揚大乘注重科技的思想,鼓勵人們鑽研科學、革新技術,以科技興國救世;應提供善用科技的知識,揭露科技發展中偏失弊病,防止和反對利用科技發動戰爭,破壞環境;以佛法的如實智慧促進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的整合和科技的革新飛躍,走出“科學終結”的低谷。
四、佛教在21世紀的使命
佛教傳入中國的曆史,就是不斷調整,適應中國國情,完成弘法利生的曆史。佛教認爲,佛菩薩是衆生的導師,凡是爲衆生造福的領袖人物皆是“佛菩薩”。“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叁個代表”的重要思想都是黨的領袖“心爲民所系,權爲民所用,利爲民所謀”的理論闡述。進入21世紀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關心與支持下,在全面建設小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這也是中國佛教徒與全中人民共同的理想。中國佛教界高舉“人間佛教”的旗幟,倡導“和諧社會,從心開始”。提出了21世紀佛教要適應社會發展,造福社會、服務人群、“淨化身心、淨化環境、淨化社會”新的思維和曆史使命。
(一)在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相適應的目標中發展佛教事業。21世紀的中國和中國佛教都面臨著希望和挑戰,佛教將擔負起比以往更複雜、更艱巨的使命。佛教首要的使命,就是要向太虛大師那樣致力于佛教改革要與社會發展相適應,在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適應的活動中去發展“人間佛教”。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因此知識將直接成爲財富,身爲知識的真接擁有者知識分子的價值也將受到重視,而且未來的社會將會有更多的知識分子跻身于中産階層。自從20世紀70年代中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進入成熟的青年男女、知識分子絕大多數是屬于“獨生子女”的家庭。這種現狀,決定了佛教擁有高文化素質的人才來源受到限製。
“人間佛教”適應了現代社會的需要,提倡出家衆的弘揚在家學佛之道,教人善于“了生”爲主。學佛應先好生做人,樹立正確合理的人生觀、價值觀、倫理觀,教人珍視極爲難得的人身,如實認識自身依天地、父母、國家、社會、衆生而生存的實際情況,體認自身具有理性抉擇、自製力、忍耐力等人類特性,知曉精勤勞動工作、盡心盡責,報答父母、國家、衆生,是做人最起碼的天職,以互愛、互敬、自他俱利的原則,處理好各種人際關系,遵法守紀,遵守社會公德,做一個有價值、有德行,俯仰無愧的合格人。不一定非要學佛就要過遁迹山林、超然世外的寺院出家生活,走自了之路,“即時成佛信貪心”,而提倡改革、振興佛教以救國爲已任,倡導在社會人衆中,在各自崗位以無私無我的精盡心盡職服務社會、利樂衆生、便是行菩薩道。
(二)佛教重要的使命就是佛教教育和佛學研究。趙樸老一再強調,佛教最重要的使命,第一是教育,第二是教育,第叁還是教育。
中國是佛教的第二故鄉,佛教曆史悠久,叁大語系齊全,寺院衆多,各民族佛教徒多達上億人。中國佛教豐富的文化資源和人才資源,爲佛教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21世紀,漢語系佛教將日益成爲世界文化寶庫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佛教界不僅需要精通“五明”的專家、科學家、佛教學者、高僧大德,同時還要培育出大批志願宏偉、品格高尚的社會精英、國家棟梁、民衆楷模。黨和政府非常重視佛教教育和佛學研究工作,佛教界應順勢而上,遵照黨和政府提出:“宗教院校也應結合自己的特點,進行哲學知識特別是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方面的教育。要特別注意在中青年教職人員中培養一批政治上可靠、又有較強的從事宗教方面國際活動能力的人才”的重要指示,增強曆史責任感與使命感。
(叁)發揚佛教的慈悲精神,廣泛地開展濟世利人的慈善事業。弘法利生是佛教的優良傳統。佛教需要發展慈善事業,使人們擺脫貧困,引導他們向上、向善,生慈悲心。佛教的慈善事業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慈善。更是精神上慈善。受到幫助的人,一方面得到物質的援助,同是心靈也得到淨化;另一方面,我們在救助別人的同時,也是提高自己道德,升華自己的思想境界。
今天的社會,貧窮與疾病仍是困憂世人的一大難題,佛教界要增強對社會衆生的關愛,不能只熱衷于把寺廟建得越來越華麗,佛事越來越頻繁。慈善事業任重而道遠,我們不僅要支持希望工程、扶助教育,還要幫助聾啞等殘疾人士,救助社會中的弱勢人群,而且還要興辦醫方明醫院、安養院等社會福利機構。
(四)以人間佛教思想爲導,探索以現代化管理方式,開創新世紀的佛教事業。科技革命的浪潮,極大地推動現代化管理方式,衆生價值,也促使佛教要改變、調整弘法利生的方式。傳統型弘法利生的方式已經不適應社會的發展,拓展新的發展方式,無疑成爲新世紀有志于“人間佛教”事業僧團的重大使命。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創造新的經濟來源,爲高素質的出家人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使之無後顧之憂。知識淵博的僧才,也是知識階層的一部分。如何將佛教建築、繪畫、雕塑、音樂、文學、哲學、醫學多方面的文化資源發掘出來,並轉化爲産業化,逐步由過去以“做佛事,捐功德、靠供養”爲主要經濟來源,轉變爲保護自然環境,注意科學研究,拓展素食文化、醫療、養生文化、作爲旅遊經濟産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並發展慈善、福利事業,作業新的經濟來源,已是當代佛教界正在嘗試的一個活動。
第二,建立現代化服務型的佛事社會職能的管理新模式。例如設立“宗教活動場所”,嚴格按照漢傳佛教寺院管理辦法管理;佛教文化研究要按照研究機構管理辦法管理;“禅修、休閑、養生、健生”旅遊度假區按照市場管理;“慈善、安養、醫療區”按照社會公益管理辦法管理。
(五)提倡“叁個淨化”,維護世界和平。中國的發展、需要穩定:社會的進步,需要和平。
維護世界和平謀求發展這一使命是人類所盼望的共同命題,也是每一個佛教徒應該遵循與擔負的使命。從過去到現在,以至未來,廣大佛教徒始終在致力于淨化人心、淨化環境、淨化社會、消弭戰爭、實現和平的活動。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真心誠意,無怨無悔地爲“佛曰增輝,*輪常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和平理想而奮鬥。21世紀的中國佛教徒將一如既往地弘揚佛陀慈悲、無我、平等、尊重和平的教義,虔誠祈禱和堅決維護人類世界的永遠和平,並爲和諧世界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人間佛教”河北省佛教協會編印
2、《2002年經濟藍皮書》——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3、《中國中産階級》——未來社會結構的主流 秦言著 中國計劃出版社
4、《宗教學原理》宗教文化出版社
5、《中國佛家》宗教文化出版社
6、《黃金紐帶》華文出版社
《論“人間佛教”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殊勝因緣(釋印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