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慈善事業與“人間佛教”思想

  佛教慈善事業與“人間佛教”思想

  (1)何爲“人間佛教”思想

  當今佛教宣揚的是太虛大師一生提倡的“人間佛教”②思想,以“人間佛教”思想來改良社會,使人類進步、向善發展。讓世人通過“人間佛教”思想來了解佛教、信仰佛教,去實行救世救人,規範人類的道德、秩序,從而使國家安樂、民族富強。早在1983年12月樸老在《中國佛協叁十年》一文中也提倡“人間佛教”思想,他說:“我以爲我們在信奉的教義中應提倡人間佛教思想,它的基本內容包括五戒、十善、四攝、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廣大行願。《增一阿含經》說“諸佛世尊,皆出人間”,揭示了佛陀重視人間的根本精神。《六祖壇經》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佛陀出生在人間,說法度人在人間。佛法是源于人間並要利益人間的。我們要提倡人間佛教思想,就是要奉行五戒、十善,以淨化自己,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就會自覺地以實現人間淨土爲己任,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崇高事業貢獻自己的光和熱。”①總結樸老對“人間佛教”的理解,即是貢獻自己的光和熱、莊嚴國土、利益人群!說得更簡練點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這也是創辦佛教慈善事業的宗旨!

  (2)人間佛教在當今的弘傳概況

  當今中國佛教界已經把“人間佛教”這一偉大思想作爲主導思想。2002年9月下旬,中國佛教協會在北京召開了佛教第七次代表大會,會長一誠法師在《繼承趙樸初會長遺願,同心協力開創中國佛教事業新局面》的報告中,號召佛教界積極實踐“人間佛教”思想,將教育培養人才、勤修叁學、奉獻造福于社會作爲實踐“人間佛教”理念的重要內容,在新修改的佛協章程中明確地將倡導“人間佛教”思想寫入總則。2003年9月中國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聖輝法師在《中國佛教協會五十年》的報告中提出中國佛教協會在新階段的基本任務是高舉愛國愛教、團結進步的光輝旗幟,走與社會主義相適應的道路,弘揚“人間佛教”思想。從一誠法師和聖輝法師的講話中可以把“人間佛教”思想歸納爲兩點。第一點:以佛法淨化人心。結合現代社會的環境和民衆的思想情況,闡釋佛教中的五戒、十善、四攝、六度、慈悲喜舍等中所蘊含的道德思想,不僅淨化自己,而且通過講經弘法、刊物媒體和多種爲衆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化導信衆,促進社會精神文明和道德的建設。第二點:以佛教慈善事業回報社會。通過支援災區民衆、捐助希望工程、開辦或改善各種類型的佛教慈善事業,濟貧扶殘,致力于自然環保和保護動物等,爲建設人間淨土努力奉獻。弘揚“人間佛教”思想、倡導佛教慈善事業也是在實踐大乘菩薩道“慈悲濟世”的根本精神。弘揚“人間佛教”還可以徹底擺脫晚清以來佛教界嚴重脫離現實生活而沈溺于“死人的佛教”、“鬼的佛教”的衰敗之風。通過佛教慈善事業,繼承和發揚貼近人生和關懷人生的人間佛法,貫徹“以人爲本”的精神,在現實社會中弘法,在現實社會中利益衆生,爲造福社會、服務民衆作出貢獻。

  下面例舉幾座通過佛教慈善事業來實現“人間佛教”思想的寺院:

  無錫祥符禅寺本著“人間佛教”的“濟世利民、慈悲喜舍”的宗旨,自進入本世紀至2005年的短短4年間在捐資助學、濟困扶貧、助醫救災等慈善事業方面作出很大貢獻,累計各種捐助善款達1000多萬元,在這當中他們響應國家建設西部及實施希望工程計劃的號召,對西藏、青海、新疆地區投入大量資金作爲助學之用。2000年祥符禅寺捐資60萬在青海建造喜饒嘉措教學樓一幢;2001年祥符禅寺捐助30萬元建設青海循化縣道帏鄉古留中學教學樓工程;2003年祥符禅寺出資60萬元幫助西藏拉薩堆龍德慶縣建無錫靈山希望小學一所,同時祥符禅寺對內地發展教育事業、援助貧困學生等方面也予以資助,從2000年至2003年四年間祥符禅寺共出資198.5萬余元用于助學,此外祥符禅寺還出資協助政府安排下崗工人再就業、積極向各慈善機構發展社會慈善事業捐款、贊助再就業基金、捐助重症患者醫藥費、扶貧助困兄弟民族等,祥符禅寺在實踐“人間佛教”、積極發展佛教慈善事業的活動中贏得了佛教界和社會各界的好評。

  廈門南普陀寺是福建名寺之一。1927年太虛大師曾住持此寺,創辦了閩南佛學院。文革後在妙湛老和尚主持下重修擴建了寺院,在1994年創辦了南普陀寺慈善基金會,成立了慈善處、佛經流通處、義診院等慈善機構,到1995年底在社會慈善方面捐款73萬余元,爲文化教育事業捐款16萬余元,廈門市政府授予南普陀寺慈善基金會爲特殊教育先進單位。目前南普陀寺慈善基金會擁有海內外會員2萬余人,慈善捐款共計1000多萬元。

  河北省佛教協會開設了佛教慈善功德會,開展救濟孤兒、向貧困學生提供助學金及其它功德事業。山西佛教協會開設了五臺山佛教功德慈善總會,多年來致力于扶貧濟困和其它社會慈善捐助活動。

  (3)世人需要“人間佛教”、需要佛教慈善事業

  以“人間佛教”爲從事佛教慈善事業的指導思想,需要人們無我無私、擯棄私欲和貪心,這樣有助于培養尊重別人、關心他人、熱心公益、扶貧濟困的風氣;有助于抵製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的邪氣,從而爲社會做好事。衆生平等、物我一體、慈悲喜舍、自利利他,這有益于保護自然環境、和諧人際關系,使社會環境美好祥和。其實弘揚“人間佛教”的同時就是在做佛教慈善事業。世人需要“人間佛教”、需要佛教慈善事業,當今社會一些衆生惟利是圖,貪汙腐敗、搶劫偷盜、生産假冒僞劣産品等損人利己的現象屢禁不止,這些現象單靠國家法律手段來治理是不夠的,還必須以“人間佛教”來提升人的道德境界,通過佛教慈善事業來促使衆生明白人生最可貴的價值在于爲人類社會謀求幸福,培養衆生高尚的精神世界——完善人格、淨化心靈、淨化社會。

  人間佛教的思想核心可以用“慈悲濟世”來概括,這不僅是國家法律和社會倫理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有時還能彌補法律和社會道德規範之不足,因爲“慈悲濟世”的“人間佛教”思想是由信仰而來,有一種內在自覺的約束,它可以與國家法律的強製手段和社會道德的輿論壓力所帶來的外來約束力互相補充、相得益彰。在這個大力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時代,更應該發大誓願去弘揚“慈悲濟世”的“人間佛教”思想,把佛法人間化、普遍化,大衆化,讓佛教慈善之光普照娑婆!

  --------------------------------------------------------------------------------

  ① 出自趙樸初編著《中國佛協叁十年》P86.中華書局出版社。1991年第二次印刷。

  ②太虛大師提出了“人間佛教”思想,即是倡導把佛教人間化.生活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