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與孫先生往來的書信,都被妥善的保存至今。
除了曆代高僧大德對國家竭盡忠誠之外,已經成就佛道的釋迦牟尼佛本身,曾經爲了阻止琉璃王舉兵侵略祖國,而于烈日當空靜坐路中,致使琉璃王叁次進兵,叁次都被佛陀的慈悲所阻擋,可見佛陀和一般人一樣的愛國。
佛陀不但盡忠,也非常重視孝道。佛陀的父親淨飯王去世,出殡時佛陀也參加了諸位王子擡棺的行列,親自爲父親擡扶棺木(《佛說淨飯王般涅槃經》)。佛陀爲了報答母後摩耶夫人的生育之恩,特地以神通到忉利天宮爲母親說法叁個月(《佛升忉利天爲母說法經》)。佛陀爲了感激姨母大愛道夫人的撫養恩惠,廣開方便慈悲法門,允許五百位釋迦種族的女衆出家,佛教終于有了比丘尼的教團。佛陀爲了成就目犍連尊者救母于倒懸的孝心,宣說《盂蘭盆經》,爲後世弟子辟出一條孝親的法門捷徑。乃至中國曆代高僧也有不少感人的孝親事迹(見倫理觀),在在說明佛教的孝親思想濃厚。
此外,佛教的經典,如有名的《地藏經》、《盂蘭盆經》、《父母恩重難報經》等,都是闡揚孝親之道的經典,其他的叁藏十二部之中,也經常可看到佛教的孝親思想。譬如《梵網經》上說:“孝名爲戒,亦名製止。”孝順生身父母固然是孝,持戒不犯他人,以法製止身心行爲,更是對有情衆生的孝順。
從上述佛陀對忠孝的諸多懿行及教誨中,不難看出佛門的忠孝觀不同于古代儒家所謂“君要臣亡,臣不亡不忠;父要子死,子不死不孝”,那種陷君親于不義不仁的愚忠愚孝之忠孝觀念。
佛教認爲,所謂“忠”,有誠實不二、锲而不舍,有一心一德、貫徹始終的意思。過去一談到忠,一般人大都只想到承侍君王、對國家盡忠;實際上,應該擴大盡忠的層面,例如夫妻之間要忠誠、朋友之間要互信,乃至對工作要盡責,對自己的承諾要信守,對心中的信仰要堅定,甚至對自己豢養的小貓、小狗,既然養它,就要全始全終的照顧它等等,都可稱之爲忠。
所謂忠者,不能見利忘義,不能見異思遷。忠,就是要把本份的事如實做好,例如小學生要把小學的課業照顧好,中學、大學要把中學、大學的學業完成,如果胡混日子,就是不忠于自己的本份。
忠,是一種信仰,是一種堅持,也是一種善的執著,所以盡忠的對象也要有所選擇,要看值不值得。所謂“良禽擇木而棲,忠臣擇主而侍”;盡忠的對象必須是好的、善的、正的,要有仁義,不能盡忠邪惡,那是非法的,所以忠也要講中心、講正派、講善美。
忠,是發揚仁義、慈悲、信仰。所謂“忠君愛國”,意思就是說,忠和愛是同等的。你對他效忠,就必須愛他;既然愛他,就必須對他盡忠。
過去蔣中正先生提倡要忠于領袖、國家、責任、榮譽,把領袖擺在第一位,這是以個人爲盡忠的對象;但是佛教主張“依法不依人”,所以要爲法盡忠,要忠于製度、忠于團體,不能只爲某個個人盡忠。
尤其,忠是雙向的,不是只有臣對君,君對臣也要盡忠。忠裏面有是非,有正邪,有好壞,這是應該加以分別的;但是忠裏面沒有得失,沒有時間長短,沒有利害關系,只要是應該盡忠的對象,盡管對我不利,我也要盡忠,這才叫做忠。
忠的含義,就是專注、不二、完成、圓滿的意思:能夠專注不貳,不計成敗地竭盡自己的忠誠,完成自己的責任,當下即已圓滿忠貞之行。所以所謂“盡忠”,並不是要我們捐棄生命,做無謂的犧牲,只要每個人都能站在個人的崗位上,把份內的工作做好,盡到本份應盡的責任,就是盡忠。譬如家庭主婦把家裏整理得窗明幾淨,有條不紊,像樂園淨土一般,就是對家庭盡忠;社會上每一個份子都能努力工作,不偷懶,不取巧,就是對社會國家盡忠。身爲佛教徒,凡我佛子,都能奉行佛法,以佛法來淨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使民風敦厚,就是對國家民族盡忠。
自古以來,佛教寺院的設立,使每一個民衆在心靈上點燃一盞明亮的燈火,祛除黑暗的愚癡無明,重現智慧光明,給予心理建設,給予精神武裝,這就是佛教對社會大衆盡忠;佛弟子實踐佛陀的教示,以慈悲來化導暴戾,以忍辱來消除怨敵,以智慧來教育頑強,這就是佛教對一切衆生的盡忠。所以,忠的含義,不僅僅是狹義地盡忠某一個人,或對某種特定對象的恭敬崇拜,忠是更廣義地對大衆的服務奉獻。在家庭裏,要忠于妻子兒女,忠于爲人夫、或者爲人婦的一份職責;在社會上,要忠于團體、忠于公司、忠于主管上司,克盡爲人部屬的一份責任。與人相處要忠于道義良心,追求理想要忠于自己的原則立場,在我們的生活裏,忠的美德和我們的關系非常密切,內心忠誠的人,往往是世路的明燈,光照八方。忠的懿行,對我們人格的成長影響至深且钜。
忠和孝往往是相提並論的。忠是信仰,是追隨,是學習;孝是恭敬,是愛護,是孝養。談到孝順,一般人以爲只要對自己的父母克盡奉養,就是孝順了。事實上,烏鳥禽畜尚且知道反哺,奉養父母只是孝順最基本的一環,除了對父母盡孝之外,更要擴而充之,對宗族盡孝,甚至進一步擴大爲對整個民族盡孝,對一切衆生盡孝。
所以,現在的養老育幼,都是爲了盡孝;現在的慈悲喜舍,就是要用孝敬的心來完成。我們不但要對父母盡孝,對民族、同胞、人類,都要盡孝;我們不但要對長輩盡孝,對殘障、老弱也要孝養。
所謂“孝”,是愛心的表現,孝是對國家、親人一種至真感情的流露,孝是人我之間應有的一份責任,孝是人倫之際的一種密切關系,孝維持了長幼有序,是父母子女世代相承的美德;孝是對生命的摯誠感謝,更是無悔無怨的回饋報恩。佛教認爲,爲自己所愛是小孝,爲家族親人爲中孝,爲國家民族是大孝。甚至《盂蘭盆經》說:“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佛陀不僅教育弟子們要孝順當世父母,更要孝順七世父母,乃至一切衆生父母。因此,孝的意義,並不限于對今生今世父母的孝思;孝順應該從自己的親人做起,進而“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擴充至社會大衆,乃至一切無量無盡的衆生。不僅要孝順自己的父母,更要澤被廣大的衆生父母,全心全力解決一切有情的煩惱,這才是佛教理想中的至孝。正如《金剛經》說:“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這才能說是爲衆生盡孝。
如果說忠是與國、與民、與己的關系,那麼孝就是與親、與人、與生的關系。中國文化主張叁綱五常,但是一切人生的重心主要在孝道的闡明,以孝順爲中心,擴而充之,對國家的孝順就是忠,對兄弟的孝順就是悌,對朋友的孝順就是義,乃至對衆生的孝順就是仁。尤其今日提倡孝道,就是要如何積極去孝養父母,解決老年的孤苦,甚至解決同胞民族之間的老人問題,這才是真正的大孝。
忠孝在人間,彼此是相互的。一條忠狗爲主人盡忠,因爲感念主人對他的愛護;大臣爲領袖盡忠,也是感謝君王的知遇、賞賜。我們想要別人對我們以忠孝來往,就必須先爲對方付出忠誠和孝養。
偈雲:“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所謂忠孝,都是由吾人內心所激發出來的一種感情、良知,一種愛心和美德,忠孝是維系人類關系的倫理綱常,唯有把忠孝的精神發揚起來,讓忠孝、慈悲、愛心遍于一切時、一切處,我們的社會才會更有秩序,我們的家庭才能更加美滿。 ↑
七、財富觀(理財之道)
人生在世,必須有正當的事業,透過勤奮經營,使得衣食豐足,生活安定,然後才能從事種種的善事,此即所謂“衣食足,然後禮樂興”也。
然而過去原始佛教的行者大多不重視財富而重清修,他們追求樸素淡泊的生活,倡導清貧思想,認爲簡樸才是修行,淡泊才是有道。其實從大乘佛教的經典來看,例如《阿彌陀經》的極樂世界,黃金鋪地,宮殿樓閣皆爲七寶所成,極盡莊嚴堂皇;菩薩莫不寶冠頂戴,璎珞披身,富貴無比。因此,修學佛法不一定要以窮苦爲清高。只要“平直正求”,佛教鼓勵在家信衆可以榮華富貴,可以營生聚財,如《大寶積經》說:“在家菩薩,如法集聚錢財封邑,非不如法。”而且有了財富以後要“給事父母妻子,給施親友、眷屬、知識,然後施法”。意思是說,在家營生,要積聚有道,要合乎八正道的正業與正命,如《雜阿含經》說:“營生之業者,田種行商賈,牧牛羊興息,邸舍以求利。”只要能將本求利,勤勞賺取,無論是農牧收成,或是經商貿易、企業經營、投資生息所得等等,都是佛教所認可的經濟營生。
反之,非法所得的財富,例如:竊取他物、違法貪汙、抵賴債物、吞沒寄存、欺罔共財、因便侵占、借勢茍得、經營非法、詐騙投機、放高利貸等,則爲佛教所不許。
此外,舉凡違背國法,譬如販賣毒品、轉賣人口的職業,或者違反佛法的不當工作,例如屠宰、酒家、賭場等,都在禁止之列,也就是和佛教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吸毒等根本大戒觸逆的職業,都是佛教所不允許。
在《中阿含經》裏也有提到取財有六種非道,不可爲之,即:(一)種種戲求財物者爲非道,如賭博、競勝、比武等皆是。(二)非時行求財物者爲非道,非時行是指晝夜顛倒,不顧家庭眷屬,如玩弄娼妓,不務正業,即世間的浪蕩子。(叁)飲酒放逸求財物者爲非道,酒能亂性,飲酒的人必多放逸,不事生産。(四)親近惡知識求財物者爲非道,指親近惡友不但不能得財,反而有傾家蕩産,甚至喪命的災禍。(五)常喜妓樂求財物者爲非道,指性好歌舞娼妓,任意浪費。(六)懶惰求財物者爲非道,指性好遊蕩,不喜作業,凡寒熱饑飽都有借口,不肯作事。
以上六種皆是消耗財物不能生産,不但現世勞神喪財,身敗名裂,而且來生墮苦趣,失人身,所以說是非道,亦即非人倫善道也。
有了金錢財富,還要懂得…
《人間佛教的藍圖-上(星雲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