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怎樣處理自己的財富,這才是重要的課題。在《雜阿含經》裏面有一首偈語說:“一分自食用,二分營生業,余一分藏密,以擬于貧乏。”意思是說:假如你每一個月有十萬元的收入,你應該拿出四萬元來經營事業;兩萬元做爲家庭生活所需;兩萬元儲蓄以應不時之需;剩余之兩萬元用以布施,回饋社會,救濟貧乏。
此外,在《大寶積經》中,佛陀以波斯匿王爲例,告訴我們財富處理的方法。因爲波斯匿王已經不需要爲生活計算,因此他處理的方法是分作叁分,叁分之一用來供養宗教,叁分之一用來救濟貧窮,叁分之一用來奉獻給國家作爲資源。
在《般泥洹經》中,對財富的處理方法則說,除了生活所需之外,分爲四分,一分供養父母妻子,一分補助仆傭屬下,一分施給親屬朋友,一分奉事國家沙門。
說到財富,財富有狹義的財富,有廣義的財富;有有形的財富,有無形的財富;有現世的財富,有來世的財富;有個人的財富,有大衆的財富;有物質的財富,有精神的財富;有一時的財富,也有永久的財富。
佛教不但重視一時的財富,更重視永久的財富;不但重視現世的財富,更重視來生的財富。佛教不但重視狹義的金錢財富,尤其重視廣義之財,例如:健康、智慧、人緣、能力、信用、口才、聲望、名譽、成就、曆史、人格、道德等。這些無形的財富比之有形的財富更好。佛教不但重視私有的財富,尤重共有的財富,例如:道路、公園、河川等公共設施,以及花草樹木、日月星辰、天地萬物的生態維護等;並且主張以享有代替擁有、以智慧代替金錢、以滿足代替貪欲、以思想代替物質,發揮普世的觀念,建設共有的胸懷。
也就是說,佛教認爲真正的財富,不一定是銀行裏的存款,也不一定是指土地、房屋、黃金、白銀,這些都是五家所共有,個人無法獨得;人生唯有佛法、信仰、慈悲、發心、滿足、歡喜、慚愧、人緣、平安、健康、智慧等,才是真正的財富。
佛教對于現世的財富,認爲要想廣聚財富,必須平時養成儲蓄的習慣,有了收入,能少分少分累積,猶如蜜蜂勤勉地在花叢中穿梭采集花蜜,點滴儲藏,醞釀成蜜而富足。因此,《中阿含經》告訴我們:“積財從小起,如蜂集衆花;財寶日滋息,至終無損耗。”
此外,佛教對于財富的看法,首先以“因緣果報”說明財富的獲得,應從培福修德、廣結善緣而來,並且“要能運用財富,而不爲財富所用”;尤其本著六和僧團的精神,重視“利和同均”,十分合乎現代人共有、共榮、共享的觀念。
佛教對錢財的看法是“非善非惡”,佛教並不完全否定錢財,黃金是毒蛇,黃金也是弘法修道的資糧。根據經典記載,佛教的信衆中不乏大富長者,如須達長者“布施精舍”(《分別功德論》)、毗舍佉“四事供養”(《四分律》)等,都受到佛陀的贊美。因此,佛教不能過分倡導貧苦思想,因爲樸素淡泊用來自我要求是道德,用來要求別人則爲苛刻。
金錢不但是學道的資糧,也是一切佛化事業的基礎。佛學院、禅堂、念佛堂、學校、醫院、電臺、雜志社等,都需要金錢才能推動。所以,金錢並不完全是毒蛇,佛經所謂“淨財”、“善財”、“聖財”,只要能善用金錢來弘法利生,其功德比裝窮學道更大,更有意義,更有智慧。
因此,學道並不一定要貧窮才是有道心;大乘佛教主張個人可以清茶淡飯,所謂“叁衣一缽”、“衣單二斤半”、“頭陀十八物”,但是寺院團體不能不要財富。自古寺院建築,朱檐碧瓦,雕梁畫棟,富麗莊嚴;亭臺樓閣、廊院相接,重重疊疊,幽遠深邃,因此有謂“佛門淨土”,佛門其實就是一個清淨莊嚴的世界,一個安樂富有的世界。
是以人間佛教應該重新估定財富的價值,只要是合于正業、正命的淨財,應是多多益善;只要能對國家民生、對社會大衆、對經濟利益、對幸福快樂生活有所增益的事業,諸如農場、工廠、公司、銀行等,佛教徒都應該去做。因爲有錢並不可恥,貧窮才會招來罪惡。 ↑
八、福壽觀(擁有之道)
多福多壽是人生在世普遍的希求,如何求得大富大貴、長命百歲,這是世人共同的願望。但是福壽往往很難兼得,有人富可敵國,卻英年早逝,無福享受,有人老耄長壽,卻一生窮苦潦倒。欲得福壽綿延,必須福德因緣具足,才能增廣福壽,綿延無量。
如何培植福壽的因緣呢?依佛教的看法,福壽不是上天所賜,不是他人給予,而是自己的業力感得,所謂自作自受,自己的淨行善業能爲自己帶來無盡的福壽,自己的劣行惡業也會斷絕福壽的因緣,糟蹋自己的幸福。佛教所講的五戒,不偷盜就能擁有福報,不殺生就能永保長壽,因此遵守佛教的五戒,就能得到福壽。
《八關齋經》也說,受持八關齋戒,“福不可稱計”。《法句經》則說:“能善行禮節,常敬長老者;四福自然增,色力壽而安。”《法苑珠林》也告訴我們,如果實踐七種布施法門,可以獲得無量的福壽:一設立佛像僧房。二種植樹木果園。叁常施醫藥救病。四打造船只渡人。五建設橋梁道路。六點燈鑿井施茶。七建造浴廁便民。《大教王經》更說:“欲得福祿,欲得長壽,福慶增盛,果報圓滿者,應當作善,莫損僧寶,不滅法寶,不除佛寶。所得王位亦不動搖,所作大臣亦不損壞,所得人身延年益壽。”叁寶、父母、師長、弟子、病人、急難、根缺、百苦,都是我們生長福壽的福田。
此外,古德說:
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祿變禍兆。
心好命不好,轉禍爲福報;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夭。
心可挽乎命,最好存仁道;命實造于心,吉凶惟人召。
信命不修心,陰陽恐虛矯;修心一聽命,天地自相保。
一切的福壽果報都離開不了心地的修持,心地純善,平時又能與人結緣,培植福壽的因緣,自然富貴隨身,長命百歲。存心險惡,雖然能夠左右逢源,享受一時的快樂,但是轉瞬間就變成災難禍殃。譬如搶劫偷竊別人的財富,雖然得到短暫的欲樂,但是卻埋下日後服刑受苦的惡因,好比以舌頭舐食劍上的蜂蜜,雖然嘗到甜美的蜂蜜,卻把舌頭也割傷了。因此雖然眼前因緣不具足,只要宅心仁厚,心存慈悲,有一天災禍也會轉變成幸福。
求福添壽的因果之道固然經中多所明示,然而社會上一般人總認爲要長壽多福,應該向神明、菩薩、佛祖祈求,把信仰建立在貪求、餍取的層次上。其實《法句經》說:“祭神以求福,從後觀其報;四分未望一,不如禮賢者。”福壽並不是有求必得的,如果自己不去培植福壽的因緣,福壽是不會憑空降下的。所謂“生天自有生天福,未必求仙便成仙”,自己不努力去自求多福,而把一切的責任完全推諸于神明佛祖的身上,如此不合乎因果道理,正如把一塊沈甸甸的石頭放置在水中,卻違反常理的希望石頭不要沈入水底;相反的,《龍舒增廣淨土文》說:“現世多爲吉善則增福壽,……現世多爲罪惡則減福壽。”如果我們所作所行合乎因果法則,應該享有福壽的果報,龍天神明也無法一手遮蔽,抹殺我們所應享有的果報,正如浮蕩在水面上的熱油,縱然有人祈求說:“油呀!油呀!請你沈下去吧!”油是不會和他相應沈澱水底的。因此福壽的獲得,是別人無法操縱的,即使神明也不能掌握我們的生死禍福,一切都取決于我們自己是否努力去播種福壽的種子。
福壽具足雖是世人普遍的願望,尤其“五福臨門”--福祿壽財喜這五福齊降門庭,更是一般人心目中所企盼的幸福。然而果真擁有這五福,人生就美滿無憾了嗎?人生的幸福快樂就僅僅止于這五福的獲得嗎?其實世間一切都是有爲法,福壽本身有時也有它們的缺陷,不是無漏究竟的。舉例說,一般人常欣羨別人說:“你真有福氣!”有“福”就會有“氣”!福是伴隨著氣一齊而來的。譬如兒女成群,兒女所帶來的閑氣也不在少數,幼小時擔心他身心的成長;長大了憂心他能否成龍成鳳;即使成家立業了,還要挂心他家庭是否美滿、事業是否順利?如果遇到不肖子弟,操心的事就更多了!兒女多,福氣多;錢財多,福和氣也如影隨形接踵而至。錢財多,有時固然可以享受聲色之娛,但是錢財有時也會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煩惱,何況周轉不靈時,銀行叁點半那種焦慮的滋味,如同烈火焚身一樣難忍。
福和氣如身影一般關系非常密切,壽和老也焦不離孟、孟不離焦,無法分開。如平時我們也常聽到有人說:“祝你長命百歲”,甚至說“願你活到一百二十歲”。
活到一百二十歲的人瑞也許是人人羨慕的對象,但是一個人如果真的活到一百二十歲,也許他一百歲的兒子已經壽終了,八十歲的孫子也逝世了,甚至六十歲的曾孫也撒手塵寰,一個須發皤皤的老人活得這麼長久就爲了要爲兒孫送葬?這樣的一百二十歲,生命的意義究竟在哪裏?
所以,佛教認爲世間上的福壽並不究竟,不是我們所要追尋的目標;不過佛教也並非排斥對福壽的追求。只是佛教主張“求福當求智慧福,增壽當增慈悲壽”。只有福報,沒有智慧,就如獨輪難行,單翅難飛,必須融合了智慧的福報才能功行圓滿,有了智慧的福報,才能運用智慧把自己的福報回饋給一切衆生。同樣的,只有長壽而不知行善,這種長壽對衆生而言,沒有存在的意義。因此我們應該追求的是智慧福、慈悲壽。
說起壽命,人的生命,這一期過了,還有下一期,甚至有無限期的生命;正如花果萎謝了,只要留下種子,就會有第二期的生命、第叁期的生命,乃至無量無限期的生命。也就是說,人的軀體是有爲法,是有生有滅的;但是生命、心靈是無爲法,可以無量壽。所以,求壽當求“無量壽”。
“無量壽”是阿彌陀佛的名號;阿彌陀佛不但“無量壽”,又稱“無量光”。無量壽是超越了時間;無量光是超越了空間。如果我們能把自己的精神、智慧、貢獻,都流入到無限的時空中,我們不就是“無量壽”了嗎?因此,人除了珍惜肉體上的壽命之外,更應該留下:
…
《人間佛教的藍圖-上(星雲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