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间佛教的蓝图-上(星云法师)▪P6

  ..续本文上一页怎样处理自己的财富,这才是重要的课题。在《杂阿含经》里面有一首偈语说:“一分自食用,二分营生业,余一分藏密,以拟于贫乏。”意思是说:假如你每一个月有十万元的收入,你应该拿出四万元来经营事业;两万元做为家庭生活所需;两万元储蓄以应不时之需;剩余之两万元用以布施,回馈社会,救济贫乏。

  此外,在《大宝积经》中,佛陀以波斯匿王为例,告诉我们财富处理的方法。因为波斯匿王已经不需要为生活计算,因此他处理的方法是分作三分,三分之一用来供养宗教,三分之一用来救济贫穷,三分之一用来奉献给国家作为资源。

  在《般泥洹经》中,对财富的处理方法则说,除了生活所需之外,分为四分,一分供养父母妻子,一分补助仆佣属下,一分施给亲属朋友,一分奉事国家沙门。

  说到财富,财富有狭义的财富,有广义的财富;有有形的财富,有无形的财富;有现世的财富,有来世的财富;有个人的财富,有大众的财富;有物质的财富,有精神的财富;有一时的财富,也有永久的财富。

  佛教不但重视一时的财富,更重视永久的财富;不但重视现世的财富,更重视来生的财富。佛教不但重视狭义的金钱财富,尤其重视广义之财,例如:健康、智慧、人缘、能力、信用、口才、声望、名誉、成就、历史、人格、道德等。这些无形的财富比之有形的财富更好。佛教不但重视私有的财富,尤重共有的财富,例如:道路、公园、河川等公共设施,以及花草树木、日月星辰、天地万物的生态维护等;并且主张以享有代替拥有、以智慧代替金钱、以满足代替贪欲、以思想代替物质,发挥普世的观念,建设共有的胸怀。

  也就是说,佛教认为真正的财富,不一定是银行里的存款,也不一定是指土地、房屋、黄金、白银,这些都是五家所共有,个人无法独得;人生唯有佛法、信仰、慈悲、发心、满足、欢喜、惭愧、人缘、平安、健康、智慧等,才是真正的财富。

  佛教对于现世的财富,认为要想广聚财富,必须平时养成储蓄的习惯,有了收入,能少分少分累积,犹如蜜蜂勤勉地在花丛中穿梭采集花蜜,点滴储藏,酝酿成蜜而富足。因此,《中阿含经》告诉我们:“积财从小起,如蜂集众花;财宝日滋息,至终无损耗。”

  此外,佛教对于财富的看法,首先以“因缘果报”说明财富的获得,应从培福修德、广结善缘而来,并且“要能运用财富,而不为财富所用”;尤其本著六和僧团的精神,重视“利和同均”,十分合乎现代人共有、共荣、共享的观念。

  佛教对钱财的看法是“非善非恶”,佛教并不完全否定钱财,黄金是毒蛇,黄金也是弘法修道的资粮。根据经典记载,佛教的信众中不乏大富长者,如须达长者“布施精舍”(《分别功德论》)、毗舍佉“四事供养”(《四分律》)等,都受到佛陀的赞美。因此,佛教不能过分倡导贫苦思想,因为朴素淡泊用来自我要求是道德,用来要求别人则为苛刻。

  金钱不但是学道的资粮,也是一切佛化事业的基础。佛学院、禅堂、念佛堂、学校、医院、电台、杂志社等,都需要金钱才能推动。所以,金钱并不完全是毒蛇,佛经所谓“净财”、“善财”、“圣财”,只要能善用金钱来弘法利生,其功德比装穷学道更大,更有意义,更有智慧。

  因此,学道并不一定要贫穷才是有道心;大乘佛教主张个人可以清茶淡饭,所谓“三衣一钵”、“衣单二斤半”、“头陀十八物”,但是寺院团体不能不要财富。自古寺院建筑,朱檐碧瓦,雕梁画栋,富丽庄严;亭台楼阁、廊院相接,重重叠叠,幽远深邃,因此有谓“佛门净土”,佛门其实就是一个清净庄严的世界,一个安乐富有的世界。

  是以人间佛教应该重新估定财富的价值,只要是合于正业、正命的净财,应是多多益善;只要能对国家民生、对社会大众、对经济利益、对幸福快乐生活有所增益的事业,诸如农场、工厂、公司、银行等,佛教徒都应该去做。因为有钱并不可耻,贫穷才会招来罪恶。 ↑

  八、福寿观(拥有之道)

  多福多寿是人生在世普遍的希求,如何求得大富大贵、长命百岁,这是世人共同的愿望。但是福寿往往很难兼得,有人富可敌国,却英年早逝,无福享受,有人老耄长寿,却一生穷苦潦倒。欲得福寿绵延,必须福德因缘具足,才能增广福寿,绵延无量。

  如何培植福寿的因缘呢?依佛教的看法,福寿不是上天所赐,不是他人给予,而是自己的业力感得,所谓自作自受,自己的净行善业能为自己带来无尽的福寿,自己的劣行恶业也会断绝福寿的因缘,糟蹋自己的幸福。佛教所讲的五戒,不偷盗就能拥有福报,不杀生就能永保长寿,因此遵守佛教的五戒,就能得到福寿。

  《八关斋经》也说,受持八关斋戒,“福不可称计”。《法句经》则说:“能善行礼节,常敬长老者;四福自然增,色力寿而安。”《法苑珠林》也告诉我们,如果实践七种布施法门,可以获得无量的福寿:一设立佛像僧房。二种植树木果园。三常施医药救病。四打造船只渡人。五建设桥梁道路。六点灯凿井施茶。七建造浴厕便民。《大教王经》更说:“欲得福禄,欲得长寿,福庆增盛,果报圆满者,应当作善,莫损僧宝,不灭法宝,不除佛宝。所得王位亦不动摇,所作大臣亦不损坏,所得人身延年益寿。”三宝、父母、师长、弟子、病人、急难、根缺、百苦,都是我们生长福寿的福田。

  此外,古德说:

  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禄变祸兆。

  心好命不好,转祸为福报;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

  心可挽乎命,最好存仁道;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

  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

  一切的福寿果报都离开不了心地的修持,心地纯善,平时又能与人结缘,培植福寿的因缘,自然富贵随身,长命百岁。存心险恶,虽然能够左右逢源,享受一时的快乐,但是转瞬间就变成灾难祸殃。譬如抢劫偷窃别人的财富,虽然得到短暂的欲乐,但是却埋下日后服刑受苦的恶因,好比以舌头舐食剑上的蜂蜜,虽然尝到甜美的蜂蜜,却把舌头也割伤了。因此虽然眼前因缘不具足,只要宅心仁厚,心存慈悲,有一天灾祸也会转变成幸福。

  求福添寿的因果之道固然经中多所明示,然而社会上一般人总认为要长寿多福,应该向神明、菩萨、佛祖祈求,把信仰建立在贪求、餍取的层次上。其实《法句经》说:“祭神以求福,从后观其报;四分未望一,不如礼贤者。”福寿并不是有求必得的,如果自己不去培植福寿的因缘,福寿是不会凭空降下的。所谓“生天自有生天福,未必求仙便成仙”,自己不努力去自求多福,而把一切的责任完全推诸于神明佛祖的身上,如此不合乎因果道理,正如把一块沉甸甸的石头放置在水中,却违反常理的希望石头不要沉入水底;相反的,《龙舒增广净土文》说:“现世多为吉善则增福寿,……现世多为罪恶则减福寿。”如果我们所作所行合乎因果法则,应该享有福寿的果报,龙天神明也无法一手遮蔽,抹杀我们所应享有的果报,正如浮荡在水面上的热油,纵然有人祈求说:“油呀!油呀!请你沉下去吧!”油是不会和他相应沉淀水底的。因此福寿的获得,是别人无法操纵的,即使神明也不能掌握我们的生死祸福,一切都取决于我们自己是否努力去播种福寿的种子。

  福寿具足虽是世人普遍的愿望,尤其“五福临门”--福禄寿财喜这五福齐降门庭,更是一般人心目中所企盼的幸福。然而果真拥有这五福,人生就美满无憾了吗?人生的幸福快乐就仅仅止于这五福的获得吗?其实世间一切都是有为法,福寿本身有时也有它们的缺陷,不是无漏究竟的。举例说,一般人常欣羡别人说:“你真有福气!”有“福”就会有“气”!福是伴随著气一齐而来的。譬如儿女成群,儿女所带来的闲气也不在少数,幼小时担心他身心的成长;长大了忧心他能否成龙成凤;即使成家立业了,还要挂心他家庭是否美满、事业是否顺利?如果遇到不肖子弟,操心的事就更多了!儿女多,福气多;钱财多,福和气也如影随形接踵而至。钱财多,有时固然可以享受声色之娱,但是钱财有时也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烦恼,何况周转不灵时,银行三点半那种焦虑的滋味,如同烈火焚身一样难忍。

  福和气如身影一般关系非常密切,寿和老也焦不离孟、孟不离焦,无法分开。如平时我们也常听到有人说:“祝你长命百岁”,甚至说“愿你活到一百二十岁”。

  活到一百二十岁的人瑞也许是人人羡慕的对象,但是一个人如果真的活到一百二十岁,也许他一百岁的儿子已经寿终了,八十岁的孙子也逝世了,甚至六十岁的曾孙也撒手尘寰,一个须发皤皤的老人活得这么长久就为了要为儿孙送葬?这样的一百二十岁,生命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所以,佛教认为世间上的福寿并不究竟,不是我们所要追寻的目标;不过佛教也并非排斥对福寿的追求。只是佛教主张“求福当求智慧福,增寿当增慈悲寿”。只有福报,没有智慧,就如独轮难行,单翅难飞,必须融合了智慧的福报才能功行圆满,有了智慧的福报,才能运用智慧把自己的福报回馈给一切众生。同样的,只有长寿而不知行善,这种长寿对众生而言,没有存在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追求的是智慧福、慈悲寿。

  说起寿命,人的生命,这一期过了,还有下一期,甚至有无限期的生命;正如花果萎谢了,只要留下种子,就会有第二期的生命、第三期的生命,乃至无量无限期的生命。也就是说,人的躯体是有为法,是有生有灭的;但是生命、心灵是无为法,可以无量寿。所以,求寿当求“无量寿”。

  “无量寿”是阿弥陀佛的名号;阿弥陀佛不但“无量寿”,又称“无量光”。无量寿是超越了时间;无量光是超越了空间。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的精神、智慧、贡献,都流入到无限的时空中,我们不就是“无量寿”了吗?因此,人除了珍惜肉体上的寿命之外,更应该留下:

  …

《人间佛教的蓝图-上(星云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