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中淨土思想的實質及其現代價值(劉成有)

  人間佛教中淨土思想的實質及其現代價值

  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 劉成有

  中國社會進入近現代以來,面臨著東西方社會和經濟方面的巨大差異,以及西方力量對中國傳統社會的強烈沖擊,佛教界經過長期反省,終于在20世紀上半葉形成了具有現代價值的重要理論成果——人間佛教。由于人間佛教所具有的契理契機的特征,體現出極強的社會適應性,所以逐漸成爲中國佛教發展的主流形態。隨著國家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人間佛教的理念在當代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但無容置疑的是,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出現的諸如利益分配不公等問題,對,社會主義社會的進一步健康和諧的發展構成了現實的威脅。勇于正視矛盾,知難而進,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構建和諧社會,在當代中國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在這種背景下,探討人間佛教中淨土思想的實質及其現代價值,是很有必要的。

  一、人間淨土思想的核心

  衆所周知,人間佛教的思想是印順法師在繼承太虛大師“人生佛教”思想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雖然與他出家前接觸到的家鄉的現實佛教也有關系,但與國學大師梁漱溟對其“離佛歸儒”原因的說明,更是直接相關。

  1938年冬,當梁漱溟在漢藏教理院演講中提到佛教缺乏“此時、此地、此人”的關懷時,印順法師的心弦受到了猛烈的振顫!帶著這樣的問題,1940年當他在貴州大覺寺讀到《增一阿含經》中“比丘當知:叁十叁天著于五欲,彼以人間爲善趣,于如來得出家,爲善利而得叁達。所以然者,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時,茅塞頓開:佛不是天神、天使,是在人間修行成佛的;也只有生在人間,才能受持佛法,體悟真理,而得正覺的自在解脫!“佛出人間”,佛的教化,是現實人間自覺覺他的大道,所以佛法是“人間佛教”,而不應該趨于鬼化、神化的佛教!在印順法師看來,這一句話完全可以消解梁漱溟對佛教的質疑。佛教思想與現實社會是密切相關的,完全可以爲未來理想的社會形態的實現發揮重大的作用。此後,印順法師砣砣以求,從印度佛教史的發展脈絡中,從大乘佛教的叁系嬗變中,逐漸清理出了佛教人間關懷的本質,揭舉出了人間淨土的要義。

  綜合印順法師的各種表述,我們認爲,印順法師的人間淨土思想有兩個核心的觀念,一個是人本,一個是創造。

  首先,人本是人間淨土思想的核心。在1952年以後,印順法師應仁俊法師之請,先後開示了《人間佛教緒言》、《從依機設教來說明人間佛教》等一系列演說。在這些演說中,印順法師第一次清楚、系統地表達了自己對于人間淨土及其理論基礎的看法。印順法師認爲,人間佛教具有“契理與契機”的性質,這也是佛法最重要的特征。他認爲,以凡夫身來學菩薩行,向于佛道的,用不著標榜神奇,從平實穩健處著手做起。印順法師之所以對“人本的大乘法”充滿信心,主要在于他認爲人間佛教具有叁個基本的理論基礎。一是“法與律的合一”。二是“緣起與空的統一”。印順法師認爲:“緣起與性空的統一,他的出發點是緣起,是緣起的衆生,尤其是人本的立場。因爲,如泛說一切緣起,每落于宇宙論的,容易離開衆生爲本的佛法,如泛說一切衆生,即不能把握“佛出人間”,“即人成佛”的精義。”叁是“自利與利他的合一”。大乘佛教一直主張,菩薩的自利,主要是從利他中得來,一切與利他行相應。所以,凡是不爲自己著想,存著利他的悲心而作有利衆生的事,就是實踐菩薩行,趣向佛果了。就“契機”來說,印順法師結合現代中國人的特點,站在時代的高度,總結出如下叁點:一是“青年時代”。他認爲當前的這個時代,“少壯的青年,漸演變爲社會的領導中心”。

  因此,當前弘揚人間佛教,攝化的當機應以青年爲主。只有青年發心修學,才是發揚真正大乘的因素。二是“處世時代”。與中國傳統佛教的“出家”即“出世”形象不同,印順法師認爲“處世”是現代社會的一大傾向,這與大乘菩薩“以出世精神,作人世事業”的特征是合拍的。現在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佛教本來是在人間的,只要有人住的地方,就應該到處去作種種利人的事業,傳播大乘法音。叁是“集體時代”。佛教本來是重視團體生活的,現代社會也傾向于此。照佛“律”的指示,要生活在團體中,才能真實的自利利他。“這樣的集團生活,做到“知過必改”,人人向上,和樂共處,養成光風霁月的胸襟,清淨莊嚴的品格。淨化自己,健全佛教,發揚正法,一切都從此中實現出來。”因此,印順法師響亮地宣稱:“我們是人,需要的是人的佛教。應以此抉擇佛教,使佛教恢複在人間的本有的光明!”

  其次,創造更是人間淨土的應有之義。印順法師認爲,創造淨土與往生淨土都是佛法中的應有之義,不應偏頗。在他看來,淨土是所有佛教徒共仰共趨的理想界,如天臺、賢首、唯識、叁論以及禅宗,都可以修淨土行,弘揚淨土。淨土之“淨”,是對治雜染的,具有積極的意義,不僅是一塵不染的無染汙,也含攝美妙與聖潔的意義,實際上也表達著超越世俗的真美善的統一。這樣,淨土就具有了現實人間的親切感,也拉近了在人間成佛的希望。基于這樣的認識,印順法師認爲“淨”是佛法的核心。他說:“聲聞乘所重的,是衆生的身心清淨,重在離煩惱,而顯發自心的無漏清淨。大乘,不但求衆生清淨,還要刹土清淨。……如學佛而專重自身的清淨,即與聲聞乘同。從自身清淨,而更求刹土的清淨(這就含攝了利益衆生的成熟衆生),才顯出大乘佛法的特色。所以,學大乘法,要從兩方面學,即修福德與智慧。約偏勝說,福德能感成世界清淨,智慧能做到身心清淨。……修福修慧,也是依此淨化衆生與世界爲目的的。這樣,到了成佛,就得二圓滿:一、法身圓滿,二、淨土圓滿。”

  但如何修淨土

  如何實現淨土

  印順法師認爲淨土是全人類對于理想世界的企求,不僅包括自然界的淨化,也應該包括社會的淨化。因此,淨土的修行者,應正確理解淨土的境界,明白求生淨土的本意在于淨化世間,並不是到淨土去享福快活。所以在淨土信仰中,除了求生淨土外,也應該追問淨土從何而來。實際上,大乘經中處處都說莊嚴淨土,菩薩發心學佛,當然是爲了實現佛陀那樣的淨土,但他的目的不是爲自己受用著想,而是爲了教化衆生,也就是創造淨土。《阿彌陀經》中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意思就是要人創造淨土。印順法師指出:“有淨土,就可依淨土攝化衆生;攝引了衆生,即可共同的實現淨土。攝取淨土以攝化衆生,這是淨土的要義;淨土是從爲利益衆生而莊嚴所成,不是從自己想安樂而得來的。”如果不知莊嚴淨土,不知淨土從何而來,而僅僅強調求生淨土,那是把淨土看成了“神教”一類的天國,這是印順法師堅決反對的。可以說,印順法師對于淨土思想的詳細梳理,不僅廓清了人們對于淨土的認識,拓展了淨土修行的法門,對于淨化人間、創建人間淨土也是一個莫大的貢獻。

  透過上述的說明,我們可以發現,印順法師所揭示的人間佛教思想,明顯具有“人本”與“創造”的核心特征。它不僅有以人爲本的現實關懷,而且還具有淨化身心、和諧人類等創造人間淨土的勇猛精進精神。這種思想,對當代佛教事業的發展,已經産生了重要的影響。

  二、人間淨土思想的現代價值

  就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言,人間淨土的思想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啓發意義和現實價值。和諧社會的建構,無論如何都離不開生命主體自身的道德倫理建設。沒有主體自覺地道德修養和道德境界,將無法從根本上外化爲和諧人群的倫理行爲。如果僅僅依靠法律的強製約束來規範社會群體的行爲方式,極有可能會造成生命主體內在的精神不自由;沒有對內在的自我欲望的合理節製,也極有可能造成人類對于自身生存環境的過度破壞,進而威脅人類的生存,沙塵暴等環境問題正不斷地向我們敲響警鍾。因此,正如2006年4月世界佛教論壇會議所宣示的那樣,“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只有有了這樣的基礎,才可以進一步擴展到人群、環境,創造一個更爲合乎人性的理想社會。就佛教而言,對于構建和諧社會,我認爲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可以發揮重大的作用。

  首先,自淨其意的理念有助于培養個體的良好心態。

  無論對佛教如何理解,“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依然是最爲經典的佛教定義。佛教的創立與發展,歸根到底,其出發點是爲了讓每一個生命個體“離苦得樂”,讓每一個生命個體生活在自由解放之中,也就是所謂的“得大自在”。爲了達到這個目的,需要衆生從自身的道德修養開始,爲善去惡,將“五戒”“十善”不僅要貫徹到生命的時時刻刻,而且還要將這些理念轉化成自己的內在信念,成爲自己思考問題的潛意識的思維方式。只有將佛教的基本理念轉化爲生命主體的潛意識,所謂的“佛化人生”才有可能成爲現實。也只有擁有了這樣的潛意識心態,生命主體的身心才有可能充滿“法喜”之愉悅,內在的精神不自由才有可能徹底消除。這種生命智慧所折射出來的善惡是非觀念,不僅與當代社會主流價值觀不矛盾,而且從更深更根本的層次上解決了人的自由與幸福的根源所在。按照佛教的這種人生態度,每一個生命主體,只要真正踐行爲善去惡、自淨其意的道德訴求,人生不僅是幸福的,也是非常健康的。我們經常看到的一些佛教修行者臉上所洋溢出來的自信、寬容與幸福,應該是佛教人生觀現實價值的恰當說明。

  其次,怨親平等的觀念有助于搭建和諧的人際關系。

  在確立了個體爲善去惡、自淨其意的基礎上,佛教進一步把個體的價值觀擴展到了整個社會、乃至整個有情衆生。按照佛教的理解,每一個生命主體在沒有得到終極的解脫之前,一直處于不斷的生命輪回之中。在生生死死的漫長過程中,生命體之間的血緣關系雖然僅僅是一種緣分,但作爲因緣和合的現象畢竟是存在的。由此而建立起來的親緣關系,不管是曆史的還是現實的,都存在著一種難以割舍的恩德。因此,在現實的生命運動過程中,面對的每一個具體的生命形態,佛教主張都應該具有起碼的報恩意識,無論是衆生、叁寶,還是師長、父母,對于自己的生存與發展,都具有恩重如山的意味。放大到族群的生存與相處,基于共業的關系,也應該具有理解報恩、共存共榮的基本態度。在這樣的觀念指導下,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各種利害關系,都將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轉化,從而達到人際、民族和諧相處的存在狀態。對于這種觀念,人們固然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給予分析評判,但在當今世界,與中東等其他地區文明形態下人群之間的關系相比,東亞佛教信仰地區人群之間的和諧關系,應該說是具有啓發意義的。

  第叁,華報依報的思想有助于創造宜人的生存空間。

  佛教關于個體道德、群體倫理的一整套思想,既是爲了個體的幸福,也是爲了群體的和諧。爲了鼓勵人們自覺自願時刻踐行佛教的道德倫理,結合叁世輪回的基本理論,佛教形成了一系列的報應思想。除了生命主體的“正報”以外,“華報…“依報”的思想也具有積極的價值。所謂“華報”,又稱作“花報”。花開在結果之前,所以“花報”是對後得的“果報”而言的。譬如人爲了獲得果實而植樹,除正得其果實之外,最後得果之前可以欣賞到花的美麗,可以親聞花的清香,進而獲得心靈的甯靜與慰籍。如以不殺生爲業因而得長壽,長壽就是華報;最後感得的涅檠之果,才是果報。又如以念佛修善爲業因,往生極樂世界就是華報,最後證得的大菩提才是果報。所謂“依報”,是相對于“正報”而言的。相對于正報即生命體的主體形態,依報則是指有情衆生身心所依止的一切世間事物,如國土、家屋、衣食等,是生命主體的生存環境與各種條件。無論是華報還是依報,都是生命主體發心、改造的結果。按照佛教的思想,有情衆生本身如果擁有了“惜福”的生命智慧,發心愛護生命、保護環境等一切行爲,都會導致理想生活環境的出現。因此,理想的人間生存環境的實現,歸根到底要依靠有情衆生本身的所作所爲。這種思想對于當代中國各個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甚至整個世界的生態環境建設來說,都具有十分明顯的啓示。世界各地佛教寺院周圍的環境綠化,已經充分說明了佛教存在的生態價值。

  《維摩诘所說經》中說,心淨則國土淨。佛教的生存智慧,說明了只有立足于生命主體的內在改造,自淨其意,從個體內在的道德修養人手,才可以進一步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和民族關系,才可以從根本上建設理想的秀美山川,創造出和諧的人與自然的關系。顯然,佛教倫理對于建設和諧社.會的價值,是不容忽視的。充分認識傳統文化的價值,充分理解和諧社會建設的全面內涵,不僅涉及到我們對于傳統文化價值的評價,更重要的是,關系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成敗。

  

《人間佛教中淨土思想的實質及其現代價值(劉成有)》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