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讀書會

  人間佛教讀書會

  壹·佛光山推動讀書會的沿革

  一、時代的變遷

  縱觀古今,沒有教育就沒有文明,沒有文化就沒有曆史,所以教育文化是提升社會的泉源。古代國家社會,無論是國製的厘定,還沒社稷福址的設立,都來自文官儒士的努力。

  我中華五千年文化,在朝代興替中,多有流失,特別是佛教,曆經叁武一宗的法難浩劫,已然損傷元氣,又經明清朝製壓迫,無奈地走入山林,被人誤以爲佛教要常伴古佛青燈,頓然成爲小乘的自修道場。到了民國,由於寺廟興學活動,許多寺廟被吞並;文化大革命時,更是毀寺壞佛,出家人多被迫還俗,僅存的寺院,因爲無人繼承佛法的弘揚,只有淪爲提供信衆拿香拜拜,或趕法會佛事的經忏道場,豐富的佛法內涵,已乏人問津。

  二、佛法的度海再興

  佛法的輪轉,誰來弘揚?曆經戰爭與人爲浩劫,佛子們就這樣沈睡嗎?幸有太虛大師在這百廢待興的時代裏,扮演著力挽狂瀾的重要角色,提出了叁佛教改運動,倡導人生佛教的理念,喚醒了佛教徒當重回人間,也喚醒了佛教徒複興佛教文化的使命感。

  佛教來到臺灣,星昙大師廷續太師未完成的理想,更進一步具體的提出人間佛教的理念,並且發願要法水常流五大洲的理想,帶領佛光山所有的弟子們,畢其一生,努力地弘揚於世界各地,爲佛教拓展了偉大的願景、與展望世界的宏觀。

  叁、佛光山的文教

  星雲大師最初來臺,即洞悉佛教法要普及,必定要有文化,藉由文字的傳達,始能傳到每個角落。文化的弘傳,唯有培養一群能深入經藏的人才,方能達此理想。當時臺灣佛教,普遍只歡喜念佛打坐,講究的是要老實修行,一心念佛、只管打坐,對內學的弘傳較不重視。大師有先見之明,早在來臺之初,過著衣食欠缺、朝不保夕的日子時,便爲編《覺世月刊》(後改爲旬刊)而南北奔波,並且寫文章投稿各報章雜志、執筆出書;在佛光山創建之初時,已將慈惠法師等人先後送到日本的大學與研究所深造,多年來,更陸續送徒弟到世界各國深造,揭橥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爲佛光山四大宗旨的首要二項,從而在文教上,有漸進性的規畫與實踐。在教育方面,先後創辦幼稚園、育幼院、普門中學、佛光山叢林學院、西來大學、南華大學、佛光大學等多所學校。在文化方面,成立佛光出版社,出版人間佛教的白話通俗佛典書籍;編藏處,則有系統的整理佛教經藏,讓大衆能夠了解佛教教義的真實內涵;也成立佛光山文教基金會,推動各階層不同的文化活動。爲了讓佛法普及,大師也曾到電臺弘法、創設佛光衛視、《人間福報》等,甚至還新自校刊編輯了許多佛教書籍,如《佛教叢書》、《佛光教科書》……等等,爲的就是要讓佛教徒們從讀書裏更有層次地認識佛法,並且希望人人都成爲散播人間佛教理念的播報員,個個都是荷擔如來家業的法器。

  四、別分院文教發展

  佛光山在世界各國,共有二百多所別分院,每個地方都是一個社教中心,早期推動讀書,並未以讀書會爲名稱,而是因應各個地方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型態、不同的對象,也有不同的內容,如五十年前,大師初到宜蘭,就爲年輕人成立佛教歌詠隊,讓大家從歌詞的探討中,了解佛法。後來佛光山總本山落成,先以教育爲主,爲現代的佛法弘揚,奠定了穩固的基礎。出家弟子必須經過佛學院叢林教育的嚴格訓練後,才能到各個地方推展文教;弘法時鼓勵信衆由了解信仰而深入經藏,並開設都市佛學班,探討佛教的宗旨。爲了適應衆生不同的根基,也開設了多樣化的學習空間,如:禅坐,以禅法和自己的生命對談,以抄經培養耐心毅力,以佛畫來修身養性等;更爲不同族群開設多樣化的窗口,如專爲老年人設立的松鶴學苑,有識字班、電腦班、土風舞、旅遊等等適合銀發族的課程活動,讓老年人也能快快樂樂的面對人生;另如:專爲家庭主婦規畫的婦女法座會,內容有烹饪、插花、茶道、花藝設計、敦煌舞蹈……等,讓婦女朋友除了家庭以外,也能開闊不同的領域,並從才藝中,改變家庭生活的品味,更進一步的影響家人,並由各種休閉樂趣如琴、棋、書、畫中體驗佛法。還有專爲國小、幼稚園設計的善童學園,更是多樣化的引導,讓孩子從玩樂中,培養求知的欲望,從歡樂中吸取新知。近年來,爲因應時代的需求,也請專家來探討情緒管理,甚至企業的經營等等,只要是現代人需要的,都納入探討的內容。

  貳·人間佛教讀書會的成立

  一、成立緣起

  “人間佛教讀書會”乃秉承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理念所成立的一個讀書會組織,這個讀書會的成立,與其它多數的讀書會成立,其不同的特點是它的發展,先由世界各地成立了近一千個讀書會,然後才成立世界總部。

  人間佛教讀書會在佛光山各別分院以及國際佛光會多年的推動之下,在世界各地已經推展了一千個讀書會,其成效雖受人肯定,但仍嫌不足。讀書會的倡導,於現時代,具有其提升人類素質的價值,且是推廣人間佛教最能落實紮根的方法,我們希望透過讀書會,真正地傳達佛教是利益衆生的。人間佛教的平等、尊重與包容的特質,更是現代人要學習的胸襟,透過讀書會,正可達到這樣的目標。因此我們希望讓讀書會更普及,所以有必要重新再出發,包括世間的技巧、組織、永續經營等等各方面,因此,大師成立人間佛教讀書會世界總部,負責統籌規畫,期望能透過組織性、系統性的運作,更有效地推動讀書會。

  二、創辦宗旨

  “人間佛教讀書會”乃爲提倡書香人間,推動全球閱讀風氣,本著“學海無涯、學無止盡”的認知,透過讀書友伴們彼此的相互勉勵,共同追求佛法精神食糧,以提升社會和諧,促進人間和平與美滿。

  人間佛教讀書會是一個推展胸懷慈悲濟世的組織,以淨化人間爲已任,從事文化教育的深耕,打從內心的營造,建立人間淨土,本會更重視群我關系的調和,以及內在的涵養,藉由讀書會的運作,互相提攜勉勵,共同成長,培養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胸懷。遵循星雲大師對衆生無盡的救度與關懷,將人間佛教的菩薩精神散播到世界各個角落。

  我們成立讀書會的宗旨,希望能引導大衆以般若爲生活指南,因爲如果沒有般若的滋潤,生活如同行屍走肉,生活有般若就有軌則,家庭有般若就會和樂融融,人際群我有般若就會協調美滿,民衆有般若就會守持良好的習慣,社會有般若就能水平提升,國家有般若自然就能國泰民安,世界有般若就能祥和歡喜。

  人間佛教讀書會將爲你我帶來了無限的光明與希望,因爲它打破了種族階級,貧富貴賤的藩籬,開展出人人平等、法界融和的思想。也祈望透過讀書會能帶給大衆無窮無盡的歡喜,由群我種族的融和,到自然法界的融和,讓人無一不在歡喜之中度過,相信般若的光輝,能照耀得你我滿臉微笑,滿心歡喜,這也正是我們的精神內涵。

  叁、成立的使命

  民國八十年(一九九一),雖然佛教已經普遍爲人們所接受,但只限於片面的了解,甚至大多數的人,還停留在我只要專心念佛,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好了,或者普遍的取向爲喜歡拜忏求平安吉祥或者消滅免難,少有能從正信的見解入門。星雲大師爲了讓大衆能正確的認識佛教,將佛法落實在生活當中,更進一步組織國際佛光會,在各地舉辦各種文教活動,將佛法推展到社區。希望能將佛法,由寺院走入家庭,從都市到鄉村。爲佛教能在世界各國生根,也成立多處的翻譯中心,將佛教典籍一一翻成各國語文,讓世界各國的人,都能接觸佛法。更期望將生活佛法化,於是辦了許多活動,會員們都喜歡辦活動,都非常樂意發心推動。這時慢慢地發現有一種現象:要大家來聽經聞法很歡喜,但是要大家讀書,可就有些勉強了。

  尤其全世界的超勢,自姿訊發達之後,人們似乎也隨著跟進,許多事情或處世上,已經扭曲地以爲應該得追求快速成長,生活變得粗糙而又表面化,社會也呈現出浮躁的機象,人類原有的沈潛與養深積厚的功夫,已然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以“我思我欲”的沖動行事,中國人禮儀之邦素有的尊師重道與理性包容的風範,幾至蕩然無存。

  爲了讓中國文化重生,人類素質提升,重新找回敦實質樸的民風,營造一個有文化的社會,倡導讀書的風氣是時代的必然且重要的事情,大師在國際佛光會裏,推動成立讀書會,目的就是爲了讓佛教徒能經過讀書會的沈潛後,再一次的提升。讓人間佛教的法水在生命裏滋潤,讓生命的光輝闡發最大的效用,也在淺寂的人生中注入一股活泉,找回生命中本有的智慧。

  四、總部的設立

  讀書會在大師的呼籲下,國際佛光會各協、分會均踴躍推展,紛紛的在全球各地成立。值得欣慰的是,幾年下來,讀書會的運作,不只成效良好,經營十年以上者,成員們不但在佛教的理念更清楚明白,在氣質上、言談上也有很大的增長。大師有鑒於全球性的人類,在科技與文明充斥的時代,更需要有內涵的充實,方能因應資訊發達後的無常迅速,乃於西元二OOO年,在南非舉行的國際佛光會世界大會中提倡“四化”,其中一項便是“生活書香化”,同年《人間福報》四月份創刊後,也在每周六有“全民閱讀”、“書香味”、“人間佛教文選”,次年又在佛光衛視設立“讀一流書,做一流人”節目,大師極力的推動書香世界,爲使讀書會透過有組織、有技巧的方法引導,而能健全地永續經營,“人間佛教讀書會”總部就在這個情況下成立,設在臺灣中的佛教光明學苑。

  五、結盟

  讀書會成立之始,爲了使人間佛教讀書能夠更建全,我們走訪各個經營讀書會的先趨,其中經營讀書會素獲好評的臺灣PHP素直友會*總會長簡靜惠女士是重要的拜訪對象。透過間接的介紹,人間佛教讀書會總部執行長覺培法師與簡女士相約在臺北會面,這次的因緣,便促成了人間佛教讀書會與臺灣PHP素直友會首次的合作——到嘉義圓福寺…

《人間佛教讀書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