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佛教读书会
壹·佛光山推动读书会的沿革
一、时代的变迁
纵观古今,没有教育就没有文明,没有文化就没有历史,所以教育文化是提升社会的泉源。古代国家社会,无论是国制的厘定,还没社稷福址的设立,都来自文官儒士的努力。
我中华五千年文化,在朝代兴替中,多有流失,特别是佛教,历经三武一宗的法难浩劫,已然损伤元气,又经明清朝制压迫,无奈地走入山林,被人误以为佛教要常伴古佛青灯,顿然成为小乘的自修道场。到了民国,由於寺庙兴学活动,许多寺庙被吞并;文化大革命时,更是毁寺坏佛,出家人多被迫还俗,仅存的寺院,因为无人继承佛法的弘扬,只有沦为提供信众拿香拜拜,或赶法会佛事的经忏道场,丰富的佛法内涵,已乏人问津。
二、佛法的度海再兴
佛法的轮转,谁来弘扬?历经战争与人为浩劫,佛子们就这样沉睡吗?幸有太虚大师在这百废待兴的时代里,扮演著力挽狂澜的重要角色,提出了三佛教改运动,倡导人生佛教的理念,唤醒了佛教徒当重回人间,也唤醒了佛教徒复兴佛教文化的使命感。
佛教来到台湾,星昙大师廷续太师未完成的理想,更进一步具体的提出人间佛教的理念,并且发愿要法水常流五大洲的理想,带领佛光山所有的弟子们,毕其一生,努力地弘扬於世界各地,为佛教拓展了伟大的愿景、与展望世界的宏观。
三、佛光山的文教
星云大师最初来台,即洞悉佛教法要普及,必定要有文化,藉由文字的传达,始能传到每个角落。文化的弘传,唯有培养一群能深入经藏的人才,方能达此理想。当时台湾佛教,普遍只欢喜念佛打坐,讲究的是要老实修行,一心念佛、只管打坐,对内学的弘传较不重视。大师有先见之明,早在来台之初,过著衣食欠缺、朝不保夕的日子时,便为编《觉世月刊》(后改为旬刊)而南北奔波,并且写文章投稿各报章杂志、执笔出书;在佛光山创建之初时,已将慈惠法师等人先后送到日本的大学与研究所深造,多年来,更陆续送徒弟到世界各国深造,揭橥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为佛光山四大宗旨的首要二项,从而在文教上,有渐进性的规画与实践。在教育方面,先后创办幼稚园、育幼院、普门中学、佛光山丛林学院、西来大学、南华大学、佛光大学等多所学校。在文化方面,成立佛光出版社,出版人间佛教的白话通俗佛典书籍;编藏处,则有系统的整理佛教经藏,让大众能够了解佛教教义的真实内涵;也成立佛光山文教基金会,推动各阶层不同的文化活动。为了让佛法普及,大师也曾到电台弘法、创设佛光卫视、《人间福报》等,甚至还新自校刊编辑了许多佛教书籍,如《佛教丛书》、《佛光教科书》……等等,为的就是要让佛教徒们从读书里更有层次地认识佛法,并且希望人人都成为散播人间佛教理念的播报员,个个都是荷担如来家业的法器。
四、别分院文教发展
佛光山在世界各国,共有二百多所别分院,每个地方都是一个社教中心,早期推动读书,并未以读书会为名称,而是因应各个地方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型态、不同的对象,也有不同的内容,如五十年前,大师初到宜兰,就为年轻人成立佛教歌詠队,让大家从歌词的探讨中,了解佛法。后来佛光山总本山落成,先以教育为主,为现代的佛法弘扬,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出家弟子必须经过佛学院丛林教育的严格训练后,才能到各个地方推展文教;弘法时鼓励信众由了解信仰而深入经藏,并开设都市佛学班,探讨佛教的宗旨。为了适应众生不同的根基,也开设了多样化的学习空间,如:禅坐,以禅法和自己的生命对谈,以抄经培养耐心毅力,以佛画来修身养性等;更为不同族群开设多样化的窗口,如专为老年人设立的松鹤学苑,有识字班、电脑班、土风舞、旅游等等适合银发族的课程活动,让老年人也能快快乐乐的面对人生;另如:专为家庭主妇规画的妇女法座会,内容有烹饪、插花、茶道、花艺设计、敦煌舞蹈……等,让妇女朋友除了家庭以外,也能开阔不同的领域,并从才艺中,改变家庭生活的品味,更进一步的影响家人,并由各种休闭乐趣如琴、棋、书、画中体验佛法。还有专为国小、幼稚园设计的善童学园,更是多样化的引导,让孩子从玩乐中,培养求知的欲望,从欢乐中吸取新知。近年来,为因应时代的需求,也请专家来探讨情绪管理,甚至企业的经营等等,只要是现代人需要的,都纳入探讨的内容。
贰·人间佛教读书会的成立
一、成立缘起
“人间佛教读书会”乃秉承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理念所成立的一个读书会组织,这个读书会的成立,与其它多数的读书会成立,其不同的特点是它的发展,先由世界各地成立了近一千个读书会,然后才成立世界总部。
人间佛教读书会在佛光山各别分院以及国际佛光会多年的推动之下,在世界各地已经推展了一千个读书会,其成效虽受人肯定,但仍嫌不足。读书会的倡导,於现时代,具有其提升人类素质的价值,且是推广人间佛教最能落实扎根的方法,我们希望透过读书会,真正地传达佛教是利益众生的。人间佛教的平等、尊重与包容的特质,更是现代人要学习的胸襟,透过读书会,正可达到这样的目标。因此我们希望让读书会更普及,所以有必要重新再出发,包括世间的技巧、组织、永续经营等等各方面,因此,大师成立人间佛教读书会世界总部,负责统筹规画,期望能透过组织性、系统性的运作,更有效地推动读书会。
二、创办宗旨
“人间佛教读书会”乃为提倡书香人间,推动全球阅读风气,本著“学海无涯、学无止尽”的认知,透过读书友伴们彼此的相互勉励,共同追求佛法精神食粮,以提升社会和谐,促进人间和平与美满。
人间佛教读书会是一个推展胸怀慈悲济世的组织,以净化人间为已任,从事文化教育的深耕,打从内心的营造,建立人间净土,本会更重视群我关系的调和,以及内在的涵养,藉由读书会的运作,互相提攜勉励,共同成长,培养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胸怀。遵循星云大师对众生无尽的救度与关怀,将人间佛教的菩萨精神散播到世界各个角落。
我们成立读书会的宗旨,希望能引导大众以般若为生活指南,因为如果没有般若的滋润,生活如同行尸走肉,生活有般若就有轨则,家庭有般若就会和乐融融,人际群我有般若就会协调美满,民众有般若就会守持良好的习惯,社会有般若就能水平提升,国家有般若自然就能国泰民安,世界有般若就能祥和欢喜。
人间佛教读书会将为你我带来了无限的光明与希望,因为它打破了种族阶级,贫富贵贱的藩篱,开展出人人平等、法界融和的思想。也祈望透过读书会能带给大众无穷无尽的欢喜,由群我种族的融和,到自然法界的融和,让人无一不在欢喜之中度过,相信般若的光辉,能照耀得你我满脸微笑,满心欢喜,这也正是我们的精神内涵。
三、成立的使命
民国八十年(一九九一),虽然佛教已经普遍为人们所接受,但只限於片面的了解,甚至大多数的人,还停留在我只要专心念佛,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好了,或者普遍的取向为喜欢拜忏求平安吉祥或者消灭免难,少有能从正信的见解入门。星云大师为了让大众能正确的认识佛教,将佛法落实在生活当中,更进一步组织国际佛光会,在各地举办各种文教活动,将佛法推展到社区。希望能将佛法,由寺院走入家庭,从都市到乡村。为佛教能在世界各国生根,也成立多处的翻译中心,将佛教典籍一一翻成各国语文,让世界各国的人,都能接触佛法。更期望将生活佛法化,於是办了许多活动,会员们都喜欢办活动,都非常乐意发心推动。这时慢慢地发现有一种现象:要大家来听经闻法很欢喜,但是要大家读书,可就有些勉强了。
尤其全世界的超势,自姿讯发达之后,人们似乎也随著跟进,许多事情或处世上,已经扭曲地以为应该得追求快速成长,生活变得粗糙而又表面化,社会也呈现出浮躁的机象,人类原有的沉潜与养深积厚的功夫,已然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以“我思我欲”的冲动行事,中国人礼仪之邦素有的尊师重道与理性包容的风范,几至荡然无存。
为了让中国文化重生,人类素质提升,重新找回敦实质朴的民风,营造一个有文化的社会,倡导读书的风气是时代的必然且重要的事情,大师在国际佛光会里,推动成立读书会,目的就是为了让佛教徒能经过读书会的沉潜后,再一次的提升。让人间佛教的法水在生命里滋润,让生命的光辉阐发最大的效用,也在浅寂的人生中注入一股活泉,找回生命中本有的智慧。
四、总部的设立
读书会在大师的呼吁下,国际佛光会各协、分会均踊跃推展,纷纷的在全球各地成立。值得欣慰的是,几年下来,读书会的运作,不只成效良好,经营十年以上者,成员们不但在佛教的理念更清楚明白,在气质上、言谈上也有很大的增长。大师有鉴於全球性的人类,在科技与文明充斥的时代,更需要有内涵的充实,方能因应资讯发达后的无常迅速,乃於西元二OOO年,在南非举行的国际佛光会世界大会中提倡“四化”,其中一项便是“生活书香化”,同年《人间福报》四月份创刊后,也在每周六有“全民阅读”、“书香味”、“人间佛教文选”,次年又在佛光卫视设立“读一流书,做一流人”节目,大师极力的推动书香世界,为使读书会透过有组织、有技巧的方法引导,而能健全地永续经营,“人间佛教读书会”总部就在这个情况下成立,设在台湾中的佛教光明学苑。
五、结盟
读书会成立之始,为了使人间佛教读书能够更建全,我们走访各个经营读书会的先趋,其中经营读书会素获好评的台湾PHP素直友会*总会长简静惠女士是重要的拜访对象。透过间接的介绍,人间佛教读书会总部执行长觉培法师与简女士相约在台北会面,这次的因缘,便促成了人间佛教读书会与台湾PHP素直友会首次的合作——到嘉义圆福寺…
《人间佛教读书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