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佛教的展望
杨曾文(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
十世纪二零年代后期,太虚大师(一八八九至一九四七)针对明清以来传统佛教的积弊,提倡以重视人生和改善人生为基础的人生佛教,为此而奋门了一生。此后,太虚大师的弟子和受到他影响的人们,又进而提出强调社会现实性的人间佛教的思想。进入八零年代,海峡两岸的佛教界和其他华人居住的地区,都积极提倡并且实践人间佛教的思想,同时有更多的学者对此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人间佛教的提出和付诸实践,代表著中国佛教已进人新的重建过程,正在适应现代社会巨大的变革。展望未来,人间佛教将怎样发展,呈现怎样的面貌,对社会将产生什么影响,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本文仅据所掌握的部分情况,从史学角度作些预测,并以此向专家读者请教。
未来是现在的延伸,未来的人间佛教是现在人间佛教理念的继续实践,我们更应广泛地推广,半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人间佛教的思想。
一、舆时代、社会相适应的人间佛教
任何一种社会文化形态都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否则就会落伍、被淘汰。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它在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的弘化情形,也同样取决於它能否适应时代、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提出的要求,进行相应的变革,在教羲思想、组织和傅教方式等方面逛行调整乃至重建。印度佛教徙原始佛教到普及全国,以及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到傅入亚洲各国,……都经历了适应时代、社会和地域环境的过程,佛教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然而,这里应当强调的是,时代越进步,社会越发展,人们便能更加自觉地促进各种社会文化形熊向前发展。同样,佛教界的领袖人物也会按照时代的要求,主动枳极地推进佛教的变革,使佛教能适应新的时代和社会而向前发展。换言之,人间佛教理念的提出,便是佛教弘化过程中为使其适应新的时代、新的社会条件所做出的尝试,并且已开始付诸实践。
一九二八年,太虚大师在《人生佛学的说明》中认为佛教有“契真理”和“协时机]两大原则。契真理,即符合佛教的基本教理;办时机,即佛教应结合时代和信徒情况作适当变革。他说,由於科学技术和交通的发达,各民族的思想文化已汇成世界性文化,表现为“现实现的人生化”、“证据的科学化”、“织组的群众化”。佛教也必须适应这种情况作适当的变化,建立新的佛学——人生佛教;(一)舆人生相应的,以求人生改善、人类发达中心的佛学;(二)舆民众组织化相应的,以修持大悲大智、以群众为中心的佛学;(三)舆证据科学化相适应的,以圆满的大乘法为中心的佛学。太虚大师一生为建立人生佛教道行了反覆深入的理论探讨,在很多场合作了宣扬,并且在《整理僧伽制度输》、《僧制今论》、《建僧大纲》以及《建设现代中国佛教谈》等文中,论证过建立舆人生佛教相适应的现代教团的问题。虽然太虚大师一生奋门建立的人生佛教和现代教团的理想没能实现,但他认为佛教应适应时代进行变革的思想,以及人生佛教和现代教团的论述,在中国佛教界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印顺法师是太虚大师的弟子,徙一九五二年以後在台湾定居,封台湾的佛教界有很大的影响。印顺法师一方面继承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有新的发展。他在《佛在人间·人间佛教绪言》等多篇论文中对此作了论述,认为人生佛教虽可对治傅统佛教中“鬼的佛教”和“死的佛教”的弊端,但却容忍了“天的佛教”,仍不能对治对天神、长寿永生的迷信,因而提倡用“人间佛教”代替“人生佛教”。他说:“真正的佛教,是人阁间,唯有人间的佛教,才能表现出佛法的真义。所以,我们应继承“人生佛教]的真义,来发扬人间的佛教。”(1)提倡人间佛教是为了使佛教更加适应文化教育越益普及的现代社会,使佛教更加贴近民众。
七、八零年代,台湾佛教显著发展,在各界民众中所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最引人注目的是以星云大师为首的佛光山教团的迅速兴起。佛光山寺在高雄县大树乡,从一九六七年以後逐渐建成,已成为台湾著名佛教道埸和名胜之一。现有信徒百万人,除采以多元化的方式弘傅佛法外,还兴办佛教教育、文化、研究、出版以及社会慈善事业、参访游学等,成立以在家人为主的现代社会化的教团——国际佛光会,组织结构完整。佛光山僧转与教团的重要特色是把实践人间佛教作为明碓的目标。
星云大师手订的《佛光山的性格》、《佛光山封佛教的影响》等文,不仅论证了佛光山教团所遵循的方针、法则,而且因为它们以佛光山建设的经验充实了人间佛教的内涵,也引起世人广泛的注意。其中《佛光山的性格》“第一、佛光山有人间的性格”说:“佛教,是人本的宗教,而非神权的宗教。佛陀应化人间,为一大事因缘,此一因缘即开示人间大众,悟入佛的知见。佛陀在人间成道,主要也是给人间示教利喜。因此,人间佛教的性格是重视生活的,重视人生的,尤其在生活上注重“平常心是道”的体验。”(2)因此,佛光山三十多年来在教团组织建设、弘法内容与方式、文教活动的开展、社会福利事业等方面,都明确地与时代特色相适应,与民众的宗教需求和文化素质相适应。星云大师在《佛教前瞻》一文中说:“盖佛法须方便,佛道求圆融,万法不雕缘,倘佛教能配合时代而发展,实亦应缘之方便佛法也。”(3)他提出今後佛教应以社会化、大众化、现实化和生活化作为四大目标,促成佛教的发展。近年台湾佛教界很多著名的寺院,都开展了适应现代信众需求的弘法活动,开办福利事业,有的建立佛教研究所、大学等。
在大陆,虽然佛教经历了艰辛和挫折的道路,但“文革”後,特别在八零年代以後,进入了恢愎振兴的新时期。一九八三年中国佛教协会提出了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发扬农禅并重、学术研究、国际交流三个发展方向。中国佛教协会故会长赵朴初先生多次撰文封人间佛教进行阐释,主张吸取佛教文化的精华,发扬人间佛教的精神,结合时代发展的趋势,为文明建设作出贡献。中国佛教协会原是各民族佛教徒的联合组织,一九九三年修改章程,改为各民族佛教徒联合的爱国团体和教务组织,有权对各地佛教教务进行指导、规画、协调,要求各地佛教协会、佛教寺院、佛教组织等实彻执行它的议和决定。现在大陆的佛教界正按照中国佛教协会的方针,采取加强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组织建设,提高四众素质(4)等原则进行努力。中国大陆正在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埸经济,工农业和文教事业的发展速度加快了,相信大陆佛教在与这种形势的适应和协调中会得到新的发展。
如今迈入二十一世纪,二十一世纪的科技更加进步,由电脑和各种通讯工具组成的资讯纲路,层面更广大,工农业和文教事业也有新的发展。但也不讳言,富国和穷国仍然存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定的任务仍十分艰巨。未来带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人间佛教将在僧团制度、管理、传教设施和传教方法、佛学人才培养等方面,为适应现代社会作出重大改进,并在更多方面引进最新科技方法,不仅在国内弘法利生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在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维护世界和平的弘法事业中也将作出新的贡献。
二、会通大小乘佛法的人间佛教
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在教义上属於一个体系,它们被後来兴起的大乘佛教贬称为小乘。“大乘”,意为大的运载物,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苦恼的此岸,到达觉悟解脱的彼岸;“小乘”,意为小的乘载物,大乘说它只可运载少量众生到达涅乐彼岸。如果拾弃大小乘词语原含的褒贬义,把它们看作是佛教发展的两大阶段,两大类佛法,也许更加合适。在大乘中又分中观、唯识、秘密诸教。
佛教在中国的流传本来是大小乘并弘的,在後秦鸠摩罗什(三四四至一三)译出大乘中观学派的基本论书《中论》等之前,人们甚至不关心大小乘的区别,而是把它们都作为佛说,一致地接受下来。即使在此後,人们对小乘也没有绝对加以排斥,不仅鸠摩罗什本人译出小乘《成实论》,参与译出小乘律《四分律》,而且南北朝时的著名佛教学者也往往精通小乘有部论书“阿毗昙”或《成实论》。据隋智头《法华玄义》卷十之上,南北朝时出现的判教学说有十家,其中南方有三家,北方有七家。(所谓判教是把全部佛法进行判释分类,按浅深前後及优劣的次第分为若干等级,把自己最信奉的教说置於最後,作为最深奥、优胜的佛法)当时十家判教学说中,多数把小乘《阿含西》和毗昙置於最前面,作为“渐教”的入门基础佛学。(5)其中虽不免含有眨义成分,但仍把小乘作为佛法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隋唐二代译经虽多为大乘经论,但也包含相当数量的小乘经论,隋唐成立的佛教宗派都有自己的判教学说,一般都把小乘作为早期的基础性佛法,并不绝对排斥,这种情况反映了中国佛教所具有的融和性的特色。
二十世纪二零年代太虚大师提倡人生佛教,虽以大乘为旨归,但把小乘作为基础,作为达到最高解脱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他把佛法分为三极:(—)五乘共法,相当於“五乘”中的人乘、天乘,修持五戒、十善,认为此是五乘人共同修学的部分,最注重“人生道德”,是佛法的根本,自然也是人生佛教的根本。(二)三乘数法,包括声闻、缘觉、菩萨三乘,通过修证相应佛法,超越人天境界,达到出世解脱。(三)大乘数法,即佛乘,悲智双运,普度众生,以求证无上佛果为目的。但这三极佛法是互相关联的,而以(—)、(二)为成佛过程中的必经阶梯。(6)在这里,我们看不出对小乘的贬斥,只能看做是把小乘作为佛法发展中的一介阶段,而加以融摄作为人生佛教的基础。此外,太虚大师讲的五乘共法——人乘、天乘,在佛教史上本属於小乘的范畴,《阿含经》里常讲的“施论、戒…
《人间佛教的展望(杨曾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