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间佛教的思想(星云法师)

  人间佛教的思想

  星云法师

  佛光山提倡“人间佛教”,“人间佛教”的理念,不但早在我的心里,在我的行为里,也时时在我的思想里。

  究竟什么是“人间佛教”?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就是人间的佛陀。他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度化众生在人间,一切都以人间为主。佛陀为什么不在其他五道成佛?为什么不在十法界中的其中一法界成道,而降世在人间成道?再深入看,佛陀为什么不在过去时间、未来时间成道,而在我们现世的娑婆世界成道?这就说明,佛陀是以人间为主的。人间的佛陀,他所展现的人间佛教,具有六个特性:

  1.人间性:佛陀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也不是玄想出来的上帝。佛陀的一切都具有人间的性格,他和我们一样,有父母、有家庭、有生活,在人间的生活中,表现他慈悲、戒行、般若等超越人间的智慧,所以他是人间性的佛陀。

  2.生活性:佛陀所发展的佛教,非常重视生活,对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行住坐卧,处处都有教导。甚至对于家庭、眷属的关系,参与社会、国家的活动等,都有明确的指示。

  3.利他性:佛陀降生这个世界,完全是为了“示教利喜”,为了教化众生,为了给予众生利益,以利他为本怀。

  4.喜乐性:佛教是个给人欢喜的宗教,佛陀的慈悲教义,就是为了解决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快乐。

  5.时代性:佛陀因一大事因缘,降诞于世,特别与我们这个世间结缘。虽然佛陀出生在二千五百年前,并且已经证入涅槃,但是佛陀对于我们世世代代的众生,都给予得度的因缘。所以到今天,我们还是以佛陀的思想、教法,作为我们的模范。

  6.普济性:佛教虽然讲过去、现在、未来,但重在现世的普济;空间上,虽然有此世界、他世界、无量诸世界,也重视此世界的普济;讲到众生,虽然有十法界众生,更重在人类的普济。

  佛教是以人为本的佛教,佛陀在各种经论中,一直强调:“我是众中的一个”,表示他不是神。《维摩诘经》则说:“佛国、佛土在众生身上求,离开了众生,就没有佛;离开群众而求道,是没有道可求的。”六祖大师更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我们要成佛,必须在人道磨炼、修行,才能成佛,在其他诸道中,是无法成就佛道的。

  《杂阿含经》卷十五中曾以“人身难得”的譬喻,赞叹生而为人的可贵。经上提到:“黑夜里有一只盲眼的乌龟,想要上岸求救。茫茫大海,黑闇无边,只有一根木头,这根木头有一圆孔,这只瞎了眼睛的乌龟,要在百年一浮一沉的刹那,找到那个孔,才能找到得救之道。”得人身,就是如此困难、稀有。《阿含经》中也提到:“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泥。”这都是意谓人身的难得,人间的可贵。

  我曾在美国三藩市举行家庭普照,有位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他说:“佛教要我们在家的佛教徒了生脱死,我们不想;叫我们成佛,我们也没有动念过,因为成佛困难而遥远,而了生脱死也是件好渺茫的事。我们现在只想知道,如何才能过得比别人更好一点?比别人更高一点?”

  我听了以后,感触很多,我们的佛教一直偏离了人生。过去闭关的佛教、山林的佛教、自了汉的佛教、个人的佛教,失去了人间性,让许多有心入佛门的人,徘徊在门外,望而却步,裹足不前。所以佛教在度化众生方面,要加强力量。

  太虚大师说,印度佛教最初的一百年至三百年间,是小行大隐的时代--小乘佛教盛行,大乘佛教隐晦的时代。到了六百年以后,是大行小隐的时代--大乘佛教盛行,小乘佛教不彰显的时代。一千年以后,是密主显从的时代--密教为主,显教为从的时代。到了今天是人间佛教圆融的时代。不论小乘的、南传的、大乘的、藏传的、中国的佛教,把原始佛陀时代到现代的佛教,全部融和、统摄,回归佛陀在人间“示教利喜”度化众生的本怀。

  一般人熟悉的四大名山中的四大菩萨,其中观世音、文殊、普贤示现在家相,只有地藏王菩萨现出家相。为什么这些菩萨大都现在家相?原因是过去的出家众,具声闻性格者多,出世的思想比较浓厚;而在家的佛教徒,比较乐观、积极、向上,更合乎大乘佛教的宗旨。因此大乘的佛教,更合乎佛陀的本怀。像太虚大师自己也谦称:“比丘不是佛未成,但愿称我为菩萨。”意思是,说我是比丘,不敢当,比丘戒律不容易受持得很完美。说我是佛吗?我也还没成佛,但愿称我为服务众生的菩萨。

  菩萨不是泥塑,不是只供养在佛堂,而是在人间活跃,有觉悟、有度众个性的大有情。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菩萨。所以,太虚大师一生提倡“人间佛教”,最后归纳到菩萨学处,学菩萨就是人间佛教的旨趣。

  人人都有追求往生净土的目标,在西方有极乐净土,在东方有琉璃净土,弥勒菩萨有兜率净土,维摩居士有唯心净土。其实,净土不一定在东方或在西方,慈航菩萨说:“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佛教的净土到处都是,为什么我们不在人间创造安和乐利的净土,而要寄托未来的净土?为何不落实于现实国土身心的净化,而去追求遥不可知的未来?

  所以,我常说对佛光山具有某种护教程度的信徒,当他老年时,不一定由儿女来养他,可由本山奉养,让他颐养天年;不一定等往生之后,才能到西方极乐世界,让阿弥陀佛补偿他。因为他对佛教很好,我们奉养他,让他当生即往生佛光人间净土。真正的人间佛教,是入世重于出世、生活重于生死、利他重于自利、普济重于独修。

  佛教有小乘、大乘,有显教、密教,无论如何区分,都必须具有人间性,才能适合时代的潮流。这不仅承继传统,而且是时代所趋,人间佛教必然是未来的一道光明。

  佛教早期以声闻趋向大乘,称为正法时期;后来以天乘之天道思想趋向大乘,是为像法时期;以人乘佛教趋向大乘,可说是末法时期。太虚大师说,末法时代提倡人间佛教更为重要。人间佛教具有哪些基本思想?以下提出六点作为说明:

  一、五乘共法是人间的佛教

  佛教分为五乘:即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人天乘的佛教,重于入世;声闻、缘觉乘的佛教,重于出世。具有人天乘入世的精神,再有声闻、缘觉出世的思想,那就是菩萨道。我们要以菩萨为目标,自利利他,自度度人,自觉觉人,把人我的关系,看成是分不开,是一致的。这五乘佛法调和起来,就是人间的佛教。

  譬如,我们从高雄坐火车到台北,必须经过台南、台中、新竹才能抵达台北。我可以不在台南、台中、新竹下车,直往目的地而去,但我不能不经过台南、台中、新竹而到达台北。同样的,如果要成佛,可以直接实践大乘人间佛教的法门,但是不能不经过人天、声闻、缘觉乘的佛教来完成自己。

  二、五戒十善是人间的佛教

  曾经有位军校校长问我:“佛教对于国家、社会能提出什么贡献?”我说:“三藏十二部的圣典,都有益于国家社会。”简单的说,只要五戒,就可以治国平天下。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乱吃刺激性的东西、不饮酒。

  不杀生,是对于他人生命的尊重,不侵犯他人,生命就能自由。不偷盗,对于他人的财产,我不去侵犯,财富就能自由。不邪淫,是对于他人的身体、名节不侵犯,身体、名节就能自由。我不说谎,对于名誉、信用不侵犯,他人的名誉也不会受伤害。不饮酒,不吃刺激的东西,对身体健康不伤害,对于智慧也不伤害,更不会对他人伤害。如果一个人能够持五戒,一个人的人格道德就能健全。一家持五戒,一家的人格道德都健全,一个团体、社会、国家都能奉持五戒,这个国家必定是个安和乐利的国家。

  我们看,大部分作奸犯科、身陷囹圄者,都是违犯了五戒。譬如杀人、伤害、毁容,就是犯了杀生戒。贪污、侵占、抢劫,就是犯了偷盗戒。妨害风化、破坏家庭、重婚、强奸、拐骗,乃至贩卖人口,都是犯了邪淫戒。诈欺、恐吓、倒会,就是犯了妄语戒。所谓饮酒戒,除了饮酒外,包括吸食鸦片烟、吗啡、速赐康、强力胶等毒品,让自己的精神变得恍恍惚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这是侵犯自己的智慧。如果人人能够受持五戒,牢狱里就没有犯人。如果一般信徒能将信仰升华,不要只停留在民间信仰的拜拜,祈求长寿、发财、家庭富贵、名位高显、身体健康等,而能受持五戒,不必强求也会有福报的。

  何谓五戒十善?十善是五戒的再扩大。身业修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业修持不妄言、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业修持不贪、不嗔、不邪见。以上即是十善。

  所以,受持五戒,奉行十善,可以让我们免除烦恼、恐怖,获得身心的自由、平安、和谐、快乐,也是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

  三、四无量心是人间的佛教

  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中国佛教为什么会衰微?因为佛教徒没有实践佛法。佛教要我们慈悲,但多少佛教徒有真正的慈悲?佛教要我们喜舍,多少佛教徒具有喜舍的性格?那是因为佛教徒心目中没有真正接受佛教。出世的也好,入世的也好,如果没有佛法,与世俗又有什么不同?

  有人说:“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每个人把家中最好的正厅用来供奉观世音菩萨,为什么?因为观世音有慈悲的功德。慈悲,才能走进每个人的家庭;慈悲,才能受到每个人的尊重;慈悲,才能真正降伏人心,让大家心悦诚服,恭敬供养。

  佛教不知从何时开始,染上悲观的色彩。佛教徒开口闭口就是:“人生苦短、无常……”其实,佛教有喜乐的性格,有欢喜的精神,所谓喜无量、悲无量,要把欢喜布满人间。讲苦,是让我们认识苦的实相,如何解脱苦恼,得到欢喜,才是佛陀说苦谛的真正用心,“苦”不是最终的目的。佛说诸行无常,无常很好,无常可以变幻,坏的可以变好;不幸的命运,因为无常,就会否极泰来,时来运转,另有生机;因为无常,所以命运不是定型的。…

《人间佛教的思想(星云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