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顺的人间佛教思想(黄夏年)

  印顺的人间佛教思想

  黄夏年

  内容提要:印顺法师是当代最著名的佛教学者,他一生著述等身,是治佛学界求真求知的楷模。研究印顺的人间佛教思想时,太虚的人间佛教思想是印顺人间佛教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印顺的许多思想都是在太虚思想的基础上或予以肯定,或予以修正,或予以批评,所以印顺的人间佛教思想与太虚的人间佛教思想既是分不开的,也是不同的。印顺的人间佛教思想,主旨在以人为本。 “诸佛世尊皆出人间,不在天上成佛也!”是印顺人间佛教思想来源。他的学术背景是印度佛教,理论依据是印度佛教经典,其人间佛教思想是以印度佛教为参照系的中年或壮年时期的佛教。印顺的人间佛教的实践是人菩萨行,以“三心”——菩提心、悲心、空性见为基础。印顺也指出了在推行人间佛教时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认为由于大乘佛教无限的宽容性,佛教中的方便说,中国佛教的圆融思想,又有可能使佛教变得有庸俗化的危险。

  关键词:

  作者黄夏年,1954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杂志社长、《世界宗教文化》主编。

  印顺(1906~2005),浙江海宁人,俗名张鹿芹。从小性情安宁,耽读诗书,曾研学中医,对道家与西方宗教学知识等皆有所涉猎。20岁时,偶读《庄子》冯梦祯序:“然则庄文郭注,其佛法之先驱耶?”遂转对佛法探求。23岁,母亲猝然离世,不久叔祖父、父亲亦相继撒手人寰,震撼人生无常,出家之志乃起。25岁,于普陀山福泉庵依清念法师披剃出家,取法名印顺,号盛正,受具足戒于宁波天童寺。印顺曾在闽南佛学院、武昌佛学院读过书,后来在普陀佛顶山阅藏,往来于普陀、厦门、武昌、杭州、扬州等地游历,抗战期间在重庆汉藏教理院与四川合江法王寺佛学院教书。50年代后到香港弘法,之后到台湾住锡,初任善导寺导师、住持,及《海潮音》杂志社社长等职。再创建福严精舍与慧日讲堂,设立新竹女众佛学院,以讲学为务,培养后人。当代佛教界的大法师中,印顺都有缘与他们亲近过,像虚云和尚、慈舟律师,太虚大师等人都对他有过教诲。

  2005年,6月4日上午10时零7分,印顺在台北慈济医院圆寂,存世一百岁。他的逝世,代表了中国佛教一代佛学的终结,是中国佛教与中国佛学界里的一大损失。

  一、缘 起

  “人间佛教”的思想是当代海峡两岸佛教界一个发展的主题,也是当代学术界研究的一个话语。为了未来的佛教继续保持不断发展的势头,佛教界与学术界都对此做了许多深入的研究,召开过多次以此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许多法师和学者都提出了不少有见弟的认识。“人间佛教”的思想源头可以上溯于佛祖释迦牟尼,中经历代祖师的发扬光大,但是最后到了太虚大师才明确提出了这一思想,并且影响了后出的佛教。印顺法师是太虚大师的弟子,他在普陀山的时候就开始亲近太虚大师,以后不管是在武昌佛学院还是在重庆汉藏教理院,印顺法师一直伴随在太虚大师的身边。大虚大师圆寂后,他又受托整理《太虚大师全书》,完成了数十卷的太虚大师著作的整理与出版的工作,并且在此基础上编纂了《太虚大师年谱》一书,对保存和整理太虚的思想与学术成果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也成为诠释太虚大师学术思想和佛教理念的权威,以及全面继承和发展太虚大师理念的第一人!

  笔者认为:太虚在世时确实提到了人间佛教的思想,但是他并没有过于强调这一思想,实际上,对太虚的人间佛教思想应该作为一个思想体系来看待,即在人间佛教的总框架下,太虚的人间佛教思想包含了与时俱进思想、人生佛教思想和人间净思想三个组成部分内容,其中与时俱进思想是基础,人生佛教是理论,人间净土是目标。三者一体,不可分割。换言之,这三种思想构成了太虚人间佛教思想的总体,并且成为他的人间佛教思想理论的三个支撑点,就像一个三角形一样,具有非常稳固性。而且这三种思想都与佛教的现代性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只有将此三种思想结合在一起时,才能看出他的博大与精神,才能真正地了解他的现代意义。

  二、太虚人间佛教思想简介

  太虚人间佛教思想的三个组成部分,可以概述如下:

  一、太虚提出了佛教要"随顺世间"的看法,认为佛教只有与世间相结合,才能走出困境。他说:"至世间法则迁流无常;因乎时分而生种种差别,众生之心亦因之而有种种之殊异:若不随顺世间巧施言说,以应其时而投其机,则宜于此者或失于彼,合于过去而不合于现在,故佛法有适化时机之必要!夫契应常理者佛法之正体,适化时机者佛法之妙用,综斯二义以为原则,佛法之体用斯备。若应常理而不适化时机,则失佛法之妙用;适化时机而不契应常理,则失佛法之正体。皆非所以明佛法也。"1太虚强调只有"常理"和"时机"两义结合成一体,以此为佛教存世的原则,才能明示佛法的特点。他认为,佛教的思想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直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特别是由于佛教所处的背景不同,佛学理论思想也表现了不同的特点。因此,“站在这种意义上,看种种佛教的经论,不但要明了现有的经论上怎么说,还要进一步了解其所以说此经论之对于当时的时机怎样?比方你去研究龙树学,不但明白其已有之论义,还要知道当时印度佛教教内教外之时代思想怎样?龙树又是怎样起而破斥或摄受以应那时之思潮而说明大乘,使整个佛法复兴起来?后来到无著时代或玄奘至印度的时代,又是如何?再来观察中国唐朝以前的时代,当时佛教教内教外的思想如何?佛教怎样会与中国原有的思想发生密切关系,如何会使当时思想界受其影响,如何会发达兴盛到那样程度?”2 因为佛教始终是随顺世间的,不同的时代必有不同的时代主题,也会产生不同的时代思潮,由此产生了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佛教理论,这就是这个时代的思想成果。太虚说:“由是应知我们处于现在的时代,要使佛学昌明在现代的中国和全世界,就得先要观察往古各种主要的时机,是如何适应之而从佛法的原则上去推行发展。再观察到现在中国的思想界如何?最有力的思潮是什么?世界各国的思潮又是如何?将来的中国和世界所需要的是什么?应如何摄受或折服去宣扬佛法?如何能够使佛法作为中国或世界思想主要有力的指导和因素?或者以佛教来纠正他们思想上的错误,或增进发扬其合宜的地方。此实为现在有志弘法者所应当考虑思想到的!此虽非求学诸人的学力就能做到,但在修学的方向上,不得不如此。”3太虚又强调:“从这些问题去研究,是现在修学佛法有志弘扬者所必要注意的。即是说一方面要贯通佛法真能救世的道理,将佛法的根本学理思想使他格外地充实;另一方面要使佛教的教化力如何能实现于人类世界。……总结上面说的不外乎两种:一种我们是中国人,当如何在新中国的文化思潮中而昌明佛教思想。第二种即如何使佛法能作战后重建世界和平的主要思想或其因素。这便是现代有志弘扬佛法者所应努力的两大目标。”4

  二、太虚提倡把人生佛教作为佛教参与社会,提高人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太虚说:“乃析之为相对各个人之个人,相对自家庭之个人,相对自职团──包学校及团体──之个人,相对自区域之个人,相对自种族之个人,相对全人类之个人,相对自世界之个人,相对众生类之个人,相对全宇宙之个人,终以体达全宇宙缘成的个人──如来藏──为中心,开发个人实现乎全宇宙──法界身──为极则。在个人曰全人,在社会曰大同,在宇宙曰圆融法界。”1将人与社会、与宇宙等同起来,人也具有了社会的性,佛教或佛学就是“以人生为本位以观察一切,故称切近的人生宇宙观。”2具体地说,就是以人生为学佛的初阶。其原则是:“而利乐众生则一,是为佛法随世界众生现行的原则。”3因为“人是聚合全宇宙一切而有所成功的,所以人是社会性的、宇宙性的,人的成功,就是宇宙的成功。古人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也就因为每一种行动都是交互错综的,都是互相影响发生关系的。再如世界的成功,是由于人类的业力,这是确实真理,并非玄想。譬如一个地方,都是有道德、有福气的,自然可以造成一个好地方,否则只能造成一个坏地方。由此,可见人是社会性的、宇宙性的,并无一个实体我──自我性。”4“以人生为本位”实际上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因为人生是通过人来表现出来的,没有人就谈不上什么“人生”。太虚不仅强调人的重要性,甚至还专门提出菩萨也是人,指出“讲到菩萨,菩,是由Buddha翻译而来,含有“觉悟”的意思。萨,是Sadu 的译音﹐义即“众生”、或“有情”;说得切近一点,就是我们人类。所以、菩萨就是:“觉悟的人”。”5太虚提出了“以人生为本位”的思想,肯定了人的生存价值,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太虚又进一步指出,“简约说,佛学不是消极的,厌世的或迷信的,而是发达人生到最高最圆满的地位的。以最高成佛为模范,把人的本性实现出来,从人生体现出全宇宙的真相,才完成人的意义。”6“由此可知佛陀及佛陀之真正修学者,皆为人生的、进化的、体现人生真相的。” 7 人生佛学之大旨是“论人生的佛学,所以冀培养现代之人生,发展现代之人生。故人生的佛学者,以现代人生为起点,以发展生存至于微妙,导人至于正觉为目的,为“人生的”、“群众的”而又“科学的”者也。” 8世俗之人认为佛教是出世的,“平常以为佛法乃非人生的、厌世的、非伦理的,都是误会。生命之流不自觉悟,所以有不安宁的状态;求世界人类的生活完全平等,再进一步求一切众生皆得平等安乐,即是成佛动机。所以佛法不是非人生的,乃发达人生的;不过不是专发达物质的生活,也不是专发达精神的生活,乃发达生命的完满生活。这是大乘佛法的本…

《印顺的人间佛教思想(黄夏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