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试论
杨曾文
论文提要:认为实践人间佛教是中国佛教的当代走向,对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居士的非凡经历和提出并付诸实践的人间佛教进行考察,对其要点进行归纳,认为海峡两岸佛教界对人间佛教的探索和实践,从整体上丰富了中国佛教的人间佛教理论,必将对新世纪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赵朴初、人生佛教、人间佛教、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海峡两岸。
作者简介:杨曾文,生于1939年12月,山东省即墨市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现为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著有《日本佛教史》、《唐五代禅宗史》等。
一、实践人间佛教:中国佛教的当代走向
佛教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之后,经过漫长的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习俗相适应相结合的民族化过程,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的宗教,并且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做出重大贡献。然而自进入清后期以来,伴随国家的衰落,西方列强相继入侵,民族濒临危亡,文化、教育也日益废颓不振。在这种形势下的宗教界,与来自欧美的洋教迅速传播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作为中国传统宗教之一的佛教显得更羸弱无力,甚至呈现败亡之兆。
中国佛教的衰败固然与外界形势密切相关,然而也确实是它长期的积弊所致。对清后期以来佛教的积弊可以举出很多,然而最致命的积弊莫过于极端落后于时代和严重脱离现实人生,借用太虚大师的话说是将本来植根于现实民众的佛教变成没有生气的“死的佛教”、“鬼的佛教”,从而导致在教理、教制和教产等方面流弊痼疾重重。然而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血肉相连的佛教毕竟“气数未尽”,几乎与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同步,佛教界的仁人志士也奋起振兴佛教,探索振兴方案,发起集会结社,举办佛教学校,推进革新运动……。
于是,太虚大师提倡旨在适应现代人生的人生佛教,推动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虽然预期目的未能取得成功,然而在开振兴佛教风气之先,办学学造就人才等方面,贡献极大。此后有印顺大师为对治佛教“神化”倾向而提倡实践“人菩萨行”的人间佛教。人生佛教与人间佛教虽然存在差异,然而从大的方面来讲,皆主张贴近现实人生,弘扬佛教中本有的现实主义内容而为利益人群、造福社会积极奉献。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直到现在,随着世界形势和海峡两岸社会形势的巨大变化,两岸的佛教虽情况不同,然而似乎皆进入空前迅速发展时期。在大陆,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居士在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人间佛教思想,并在1987年通过佛协五届会议将“提倡人间佛教积极进取的思想,发扬佛教优良传统”载入《中国佛教协会章程》之中,对大陆佛教的迅速发展起到指导和极大推动作用。在台湾方面,随着星云大师创办的佛光山教团事业的成功,“星云模式”人间佛教思想及其实践越来越引起世人瞩目,此外,法鼓山、慈济等教团也以自己的方式倡导和实践人间佛教的思想。与此同时,教内外学者对太虚、印顺及当代其他人间佛教思想的研究也方兴未艾。
应当说,以人为本和与时俱进的人间佛教是当代中国佛教界的共同选择,是未来中国佛教发展的总趋势。
然而十分明显,海峡两岸乃至不同教团、不同学者之间对人间佛教的理解和解释是存在种种差异的。笔者认为这是正常现象,也是好现象。这不仅丰富了近现代中国佛教的历史,而且通过对各种人间佛教主张和思想的比较研究,必将从整体上充实和丰富人间佛教理论的内容,能够对未来中国佛教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乃至指导的意义。
本文试就赵朴初的人间佛教的思想进行考察论述,不足和欠当之处敬请诸位补充指正。
二、赵朴初居士和圆瑛、太虚两位大师
赵朴初居士(1907-2000),1907年11月5日生于安徽省太湖县。父亲赵恩彤担任过县吏和塾师,母亲陈慧是位虔诚的佛教徒。赵朴初自幼受到母亲影响,对佛教怀有亲切的感情。
赵朴初居士早年就学于苏州东吴大学,1927年因病到上海觉园住入表舅关絅之家。关絅之(1879-1942),晚清举人,曾任上海公共租界审公廨会审官、通州直隶州知州,辛亥革命前夕与王一亭等人秘密加入同盟会,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之际曾秘密援救孙中山,1920年参与发起上海佛教居士林,1922年建立上海佛教净业社,由施省之任董事长,自任副会长。①赵朴初在关絅之家养病期间,对佛教有了进一步了解。1928年赵朴初从东吴大学毕业后,再次到上海,经关絅之介绍在净业社任秘书,并在关絅之任院长的上海佛教慈幼院处理日常事务。1928年上海成立江浙佛教联合会,赵朴初应请担任文犊员。翌年改组成立中国佛教会,圆瑛大师被选为会长,太虚、仁山及王一亭、关絅之等9人为常务委员,赵朴初先后担任秘书、主任秘书。此外,赵朴初还兼任上海佛教协会秘书、"佛教净业社"社长,四明银行行长。期间,赵朴初深入探索佛教各宗教理,并与佛教界领袖人物圆瑛、太虚、应慈、王一亭、黄涵之等都有交往,1935年在圆瑛大师门下归依佛教为在家弟子。
1937年上海"八·一三"抗战后,赵朴初居士先后任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任常务委员、上海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任收容股主任,满怀爱国热情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动员和掩护300多名青壮年奔赴前线,参加救济、安置难民的工作。同年11月上海沦陷后,赵朴初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经过培训的千余名中青年难民,分批送往皖南新四军总部,其后陆续送往苏南、苏北等地参加抗战。1938年他参加了职业界救亡组织上海益友社并担任理事长,参加了上海各界人士抗日统一战线组织星二聚餐会及其核心组织星六聚餐会,积极宣传抗日主张,团结爱国人士,开展秘密斗争。1945年抗战胜利后,赵朴初与马叙伦、王绍鳌、林汉达等人发起创立中国民主促进会,追随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争取民主、反对内战的、解救民众的爱国民主运动。①
新中国成立后,赵朴初居士在政府和社会团体历任各种职务,任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出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1980年后,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顾问、中国宗教和平委员会主席等。
赵朴初居士从上世纪30年代以后与圆瑛大师保持密切的关系。圆瑛(1878-1953),曾师事增西、冶开、寄禅(敬安)诸法师,一生奉先德“利生为事业,弘法是家务”的遗训,展转各地,以弘法利生为要务。1929年中国佛教会成立,当选为主席,此后连任七届主席和理事长,为保护中国佛教的合法权益,推进中国佛教适应时代的进步等方面做出不朽的贡献。抗日战争爆发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9月曾被日本日本宪兵以“抗日”的罪名抓到宪兵队,受到严刑拷问。他在1942年发表的《和平与慈悲》演讲中提出:“政必教以相成,是知爱教即所以爱国也”,明确地提出爱国与爱教不可分离的思想。他虽没有明确标榜“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的口号,然而从他一些文章、讲演和实践来看,他也是主张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的。他发表过《佛教与世界的关系》、《佛教与人生》、《佛教与作人》、《佛教与世道人心之关系》、《挽救人心的基本方法》及《佛儒经颂序》、《爱教必须爱国》等文章或讲演。②其中《佛教与作人》是1943年他在上海静安寺按照赵朴初居士拟的题目发表的讲演,先讲佛教的人乘,说必须修得道德、学问并且积累阅历以后才能“完成人格”,然后才可进而修菩萨乘的“六度”,以修证成佛。①
从赵朴初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经历来推测,他与太虚大师(1889-1947)、印顺大师(1906-2005)应有不少接触。众所周知,太虚与圆瑛同是敬安长老的弟子,印顺是太虚的弟子,比赵朴初仅大一岁。赵朴初在圆瑛门下归依佛教为居士,无论通过中国佛教会,还是佛教法事或社会活动,他们会面的机会是很多的。可惜有关这方面的资料极少。2003年为纪念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五十周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赵朴初韵文集》,其中第7-8页载录了1947年赵朴初为追悼太虚圆寂而写的《太虚法师挽诗》:
旬前招我何为者,付我新编意倍醰。遗嘱分明今始悟,先几隐约话头参。神州风雨沉千劫,旷世光华掩一龛。火宅群儿应不舍,再来伫见雨优昙。②
诗后附有为“先几隐约话头参”加的注:
师逝世前十日,以电话招余至玉佛寺相见,欣然若无事,以所著《人生佛教》一书见赠,勉余今后努力护法,不期遂成永别。闻人言:师数日前告人,将往无锡、常州。初未知暗示无常也。1947年。
诗的大意是:大师圆寂前十日招我到玉佛寺,意味深长地赠我新编《人生佛教》③。今始领悟大师嘱托用意,寂前话语已暗示不久人世。中国激荡的世事巨变从此溶入历史长河,大师旷世的智慧才华将掩藏于灵龛之内。然而大师的四众弟子含悲不忍离别,但愿灵瑞天花开时大师乘愿再来。
从诗句内容及附注可以看到,太虚大师生前与赵朴初居士不仅相当熟悉,而且保持密切的关系,也可以看到赵朴初对太虚怀有崇高敬仰的感情。赵朴初已经意识到,太虚亲手将集录他论述“人生佛教”思想的《人生佛教》一书赠给他是具有深刻的寄托之意的,是希望他今后为弘扬“人生佛教”而努力“护法”。
赵朴初居士在1983年出版的《佛教常识答问》中对圆瑛、太虚二位大师给予很高的评价,说他们“积极从事整理僧伽制度,提倡僧伽教育,宣…
《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试论(杨曾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