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趙樸初人間佛教思想試論(楊曾文)

  趙樸初人間佛教思想試論

  楊曾文

   論文提要:認爲實踐人間佛教是中國佛教的當代走向,對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趙樸初居士的非凡經曆和提出並付諸實踐的人間佛教進行考察,對其要點進行歸納,認爲海峽兩岸佛教界對人間佛教的探索和實踐,從整體上豐富了中國佛教的人間佛教理論,必將對新世紀中國佛教的發展産生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趙樸初、人生佛教、人間佛教、中國佛教協會、中國佛教、海峽兩岸。

  作者簡介:楊曾文,生于1939年12月,山東省即墨市人,1964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曆史系中國古代史專業,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博士生指導教師,現爲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著有《日本佛教史》、《唐五代禅宗史》等。

  一、實踐人間佛教:中國佛教的當代走向

   佛教從兩漢之際傳入中國之後,經過漫長的與中國傳統文化和宗教習俗相適應相結合的民族化過程,逐漸演變爲中華民族的宗教,並且成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2000多年的曆史長河中對中華民族的曆史文化做出重大貢獻。然而自進入清後期以來,伴隨國家的衰落,西方列強相繼入侵,民族瀕臨危亡,文化、教育也日益廢頹不振。在這種形勢下的宗教界,與來自歐美的洋教迅速傳播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作爲中國傳統宗教之一的佛教顯得更羸弱無力,甚至呈現敗亡之兆。

  中國佛教的衰敗固然與外界形勢密切相關,然而也確實是它長期的積弊所致。對清後期以來佛教的積弊可以舉出很多,然而最致命的積弊莫過于極端落後于時代和嚴重脫離現實人生,借用太虛大師的話說是將本來植根于現實民衆的佛教變成沒有生氣的“死的佛教”、“鬼的佛教”,從而導致在教理、教製和教産等方面流弊痼疾重重。然而與中華民族曆史文化傳統血肉相連的佛教畢竟“氣數未盡”,幾乎與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同步,佛教界的仁人志士也奮起振興佛教,探索振興方案,發起集會結社,舉辦佛教學校,推進革新運動……。

  于是,太虛大師提倡旨在適應現代人生的人生佛教,推動教理、教製、教産“叁大革命”,雖然預期目的未能取得成功,然而在開振興佛教風氣之先,辦學學造就人才等方面,貢獻極大。此後有印順大師爲對治佛教“神化”傾向而提倡實踐“人菩薩行”的人間佛教。人生佛教與人間佛教雖然存在差異,然而從大的方面來講,皆主張貼近現實人生,弘揚佛教中本有的現實主義內容而爲利益人群、造福社會積極奉獻。

  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後直到現在,隨著世界形勢和海峽兩岸社會形勢的巨大變化,兩岸的佛教雖情況不同,然而似乎皆進入空前迅速發展時期。在大陸,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趙樸初居士在上世紀80年代初提出人間佛教思想,並在1987年通過佛協五屆會議將“提倡人間佛教積極進取的思想,發揚佛教優良傳統”載入《中國佛教協會章程》之中,對大陸佛教的迅速發展起到指導和極大推動作用。在臺灣方面,隨著星雲大師創辦的佛光山教團事業的成功,“星雲模式”人間佛教思想及其實踐越來越引起世人矚目,此外,法鼓山、慈濟等教團也以自己的方式倡導和實踐人間佛教的思想。與此同時,教內外學者對太虛、印順及當代其他人間佛教思想的研究也方興未艾。

  應當說,以人爲本和與時俱進的人間佛教是當代中國佛教界的共同選擇,是未來中國佛教發展的總趨勢。

  然而十分明顯,海峽兩岸乃至不同教團、不同學者之間對人間佛教的理解和解釋是存在種種差異的。筆者認爲這是正常現象,也是好現象。這不僅豐富了近現代中國佛教的曆史,而且通過對各種人間佛教主張和思想的比較研究,必將從整體上充實和豐富人間佛教理論的內容,能夠對未來中國佛教的發展提供寶貴的借鑒乃至指導的意義。

  本文試就趙樸初的人間佛教的思想進行考察論述,不足和欠當之處敬請諸位補充指正。

  二、趙樸初居士和圓瑛、太虛兩位大師

   趙樸初居士(1907-2000),1907年11月5日生于安徽省太湖縣。父親趙恩彤擔任過縣吏和塾師,母親陳慧是位虔誠的佛教徒。趙樸初自幼受到母親影響,對佛教懷有親切的感情。

  趙樸初居士早年就學于蘇州東吳大學,1927年因病到上海覺園住入表舅關絅之家。關絅之(1879-1942),晚清舉人,曾任上海公共租界審公廨會審官、通州直隸州知州,辛亥革命前夕與王一亭等人秘密加入同盟會,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之際曾秘密援救孫中山,1920年參與發起上海佛教居士林,1922年建立上海佛教淨業社,由施省之任董事長,自任副會長。①趙樸初在關絅之家養病期間,對佛教有了進一步了解。1928年趙樸初從東吳大學畢業後,再次到上海,經關絅之介紹在淨業社任秘書,並在關絅之任院長的上海佛教慈幼院處理日常事務。1928年上海成立江浙佛教聯合會,趙樸初應請擔任文犢員。翌年改組成立中國佛教會,圓瑛大師被選爲會長,太虛、仁山及王一亭、關絅之等9人爲常務委員,趙樸初先後擔任秘書、主任秘書。此外,趙樸初還兼任上海佛教協會秘書、"佛教淨業社"社長,四明銀行行長。期間,趙樸初深入探索佛教各宗教理,並與佛教界領袖人物圓瑛、太虛、應慈、王一亭、黃涵之等都有交往,1935年在圓瑛大師門下歸依佛教爲在家弟子。

  1937年上海"八·一叁"抗戰後,趙樸初居士先後任上海慈善團體聯合救災會任常務委員、上海救濟戰區難民委員會任收容股主任,滿懷愛國熱情投入抗日救亡活動,動員和掩護300多名青壯年奔赴前線,參加救濟、安置難民的工作。同年11月上海淪陷後,趙樸初冒著生命危險,克服重重困難,把經過培訓的千余名中青年難民,分批送往皖南新四軍總部,其後陸續送往蘇南、蘇北等地參加抗戰。1938年他參加了職業界救亡組織上海益友社並擔任理事長,參加了上海各界人士抗日統一戰線組織星二聚餐會及其核心組織星六聚餐會,積極宣傳抗日主張,團結愛國人士,開展秘密鬥爭。1945年抗戰勝利後,趙樸初與馬敘倫、王紹鳌、林漢達等人發起創立中國民主促進會,追隨中國共産黨積極參加爭取民主、反對內戰的、解救民衆的愛國民主運動。①

  新中國成立後,趙樸初居士在政府和社會團體曆任各種職務,任第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53年中國佛教協會成立,出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1980年後,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學院院長,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顧問、中國宗教和平委員會主席等。

  趙樸初居士從上世紀30年代以後與圓瑛大師保持密切的關系。圓瑛(1878-1953),曾師事增西、冶開、寄禅(敬安)諸法師,一生奉先德“利生爲事業,弘法是家務”的遺訓,展轉各地,以弘法利生爲要務。1929年中國佛教會成立,當選爲主席,此後連任七屆主席和理事長,爲保護中國佛教的合法權益,推進中國佛教適應時代的進步等方面做出不朽的貢獻。抗日戰爭爆發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1940年9月曾被日本日本憲兵以“抗日”的罪名抓到憲兵隊,受到嚴刑拷問。他在1942年發表的《和平與慈悲》演講中提出:“政必教以相成,是知愛教即所以愛國也”,明確地提出愛國與愛教不可分離的思想。他雖沒有明確標榜“人生佛教”或“人間佛教”的口號,然而從他一些文章、講演和實踐來看,他也是主張人生佛教或人間佛教的。他發表過《佛教與世界的關系》、《佛教與人生》、《佛教與作人》、《佛教與世道人心之關系》、《挽救人心的基本方法》及《佛儒經頌序》、《愛教必須愛國》等文章或講演。②其中《佛教與作人》是1943年他在上海靜安寺按照趙樸初居士擬的題目發表的講演,先講佛教的人乘,說必須修得道德、學問並且積累閱曆以後才能“完成人格”,然後才可進而修菩薩乘的“六度”,以修證成佛。①

   從趙樸初在上世紀叁、四十年代的經曆來推測,他與太虛大師(1889-1947)、印順大師(1906-2005)應有不少接觸。衆所周知,太虛與圓瑛同是敬安長老的弟子,印順是太虛的弟子,比趙樸初僅大一歲。趙樸初在圓瑛門下歸依佛教爲居士,無論通過中國佛教會,還是佛教法事或社會活動,他們會面的機會是很多的。可惜有關這方面的資料極少。2003年爲紀念中國佛教協會成立五十周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趙樸初韻文集》,其中第7-8頁載錄了1947年趙樸初爲追悼太虛圓寂而寫的《太虛法師挽詩》:

  旬前招我何爲者,付我新編意倍醰。遺囑分明今始悟,先幾隱約話頭參。神州風雨沈千劫,曠世光華掩一龛。火宅群兒應不舍,再來伫見雨優昙。②

  詩後附有爲“先幾隱約話頭參”加的注:

  師逝世前十日,以電話招余至玉佛寺相見,欣然若無事,以所著《人生佛教》一書見贈,勉余今後努力護法,不期遂成永別。聞人言:師數日前告人,將往無錫、常州。初未知暗示無常也。1947年。

  詩的大意是:大師圓寂前十日招我到玉佛寺,意味深長地贈我新編《人生佛教》③。今始領悟大師囑托用意,寂前話語已暗示不久人世。中國激蕩的世事巨變從此溶入曆史長河,大師曠世的智慧才華將掩藏于靈龛之內。然而大師的四衆弟子含悲不忍離別,但願靈瑞天花開時大師乘願再來。

  從詩句內容及附注可以看到,太虛大師生前與趙樸初居士不僅相當熟悉,而且保持密切的關系,也可以看到趙樸初對太虛懷有崇高敬仰的感情。趙樸初已經意識到,太虛親手將集錄他論述“人生佛教”思想的《人生佛教》一書贈給他是具有深刻的寄托之意的,是希望他今後爲弘揚“人生佛教”而努力“護法”。

  趙樸初居士在1983年出版的《佛教常識答問》中對圓瑛、太虛二位大師給予很高的評價,說他們“積極從事整理僧伽製度,提倡僧伽教育,宣…

《趙樸初人間佛教思想試論(楊曾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人間佛教釋疑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