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趙樸初人間佛教思想試論(楊曾文)▪P3

  ..續本文上一頁年》的文章中大段引述趙樸初會長在《中國佛教協會叁十年》報告中關于人間佛教的講話,並且回憶他與其他代表討論這個報告時的情景和感受。他說:“我們參加這次會議的全體理事,在討論這一報告時,一致熱烈擁護中國佛教協會關于提倡人間佛教思想的這一號召,表示回到各地後堅決予以貫徹和執行。我們上海市佛教協會,多年一直提倡人間佛教的思想。上海廣大佛教徒,在人間佛教思想的引導下,努力爲祖國建設服務,每年都湧現出一批勞動模範、先進生産者和先進工作者。今後我們仍要繼續提倡人間佛教思想,動員廣大佛教徒爲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祖國而貢獻出自己的一切。” ①

  此後幾年,中國佛協和各地佛協、寺院在協助黨和政府落實宗教政策、加強寺院管理和自身道風學風的建設、發揚農禅並重、學術研究和內外佛教文化交流叁大優良傳統,發展佛教教育和文化建設事業,開辦社會慈善救濟事業等方面,都取得重大成績。

  1987年2月中國佛協舉行第第五屆全國代表會議,趙樸初會長作了《團結起來,發揚佛教優良傳統,爲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作貢獻》,對人間佛教思想作重新作了說明,從理論和實踐的統一上闡明了佛教能夠爲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服務的觀點,對推進中國佛教走向與社會主義社會相協調的道路具有指導意義。在會議修改通過的佛協《章程》中,規定佛協宗旨爲:“協助人民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團結全國各民族佛教徒提倡人間佛教積極進取的思想,發揚佛教優良傳統,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維護世界和平的事業。”

  趙樸初會長在報告第二部分“佛教與兩個文明建設”中,對于中國佛教爲什麼能夠爲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服務作了詳細的論述,指出這不僅因爲佛教徒具有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覺悟,而且還因爲佛教教義中本來就有“利生思想”,例如“五明”中的“工巧明”,“四攝”中的“利行”、“同事”,“八正道”中的“正命”、“正業”,以及“一切資生事業(即工農商業)悉是佛道”的教義,中國佛教“農禅並重”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優良傳統,從而佛教是能夠動員和組織教徒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的。

  至于建設精神文明,佛教的建設人間淨土、“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思想,報國家恩、報衆生恩的愛祖國愛人民的思想,“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的修身淨心原則,慈悲喜舍、四攝、六度及五戒、十善等教人行善止惡、利益人群的思想,都對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目標一致。此外,佛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極其豐富多彩,在曆史上曾對中國文化産生重大影響,今後進一步挖掘和整理、研究佛教文化,應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面。

  可見,趙樸初會長在這裏所闡述的,正是他提倡中國佛教界應當弘揚的人間佛教的內容。

  上世紀進入九十年代以後,中國共産黨和人民政府適應國內外形勢的發展和對宗教問題認識的不斷深化、對今後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期階段國情的認識,正式提出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思想,並對宗教政策作了進一步充實和調整①,對中國大陸各種宗教産生極大的影響。在此後,中國佛教協會和地方佛協、佛教界人士通過各種場合倡導中國佛教應當通過弘法利生的實踐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

  1993年是中國佛教協會成立五十周年。這一年12月中國佛協召開了第六屆全國代表會議,趙樸初會長作了題爲《中國佛教協會四十年》的具有曆史意義的工作報告②。在報告中認真總結佛協成立五十年的走過的不平凡曆程,概括爲四個時期:1953年至1956年爲正常發展時期;1957年至“文革”開始是曲折反複時期;從1998年底中共中央十一屆叁中全會召開,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後,中國佛教進入恢複振興時期。報告對四十年來佛協的工作和成績作了全面而概要的總結,並且根據以往的經驗提出帶有綱領性的四點“認識和體會”,其中最重要是第一點:

  中國佛教必須而且能夠與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或相協調。佛教與政權相分離,不幹預國家的行政、司法、教育,不進行反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宣傳;佛教不受外國勢力支配;佛教徒愛國守法,擁護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製度,繼承和發揚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這是實現“相適應”或“相協調”對佛教的基本要求。

  我們還認爲,佛法博大精深,佛教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世界觀,緣起性空、如實觀照的認識論,無我利他、普渡衆生的人生觀,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的道德觀,叁學並重、止觀雙修的修養方法,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的奉獻精神以及佛教在哲學、文學藝術、倫理道德、自然科學、生命科學等領域內所積累的豐碩成果,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在當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特別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特殊的積極作用,將在今後不斷發展的東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放射異彩。

  另一方面,黨和政府切實認真貫徹執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真正做到把宗教信仰作爲公民的私事,從法律和政策的實施上保護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權利和宗教的合法權益,這是實現“相適應”或“相協調”的基本前提。

  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或相協調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①

  概括地說,引文有兩大內容:一是佛教能夠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或相協調,所述根據之一是在佛教自身方面,即佛教與政權分離,不反對馬克思主義爲指導的意識形態,擁護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製度,奉公守法,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等;根據之二在黨和政府方面,即切實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護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和宗教合法權益等;二是佛教教義體系中具有豐富的能夠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發揮積極作用的哲學、倫理思想和道德規範,亦即趙樸初人間佛教思想中的重要成份。

  這樣一來,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便成爲趙樸初人間佛教思想的重要內容和特色,標志著趙樸初人間佛教的重要發展。

  佛教是宗教,有自己的嚴格的戒律、清規和各種道德規範。在提倡人間佛教思想,引導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過程中,必須保持佛教獨特的特色和純潔性,因此必須不斷加強自身建設。然而在對外開放、市場經濟的大浪潮中,社會上一些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也對佛教界産生不好的影響。趙樸初在報告中指出:“有相當一部分人信仰淡化,戒律松弛;有些人道風敗壞,結黨營私,追名逐利,奢侈享樂乃至腐化墮落;個別寺院的極少數僧人甚至有違法亂紀、刑事犯罪的行爲。這種腐敗邪惡的風氣嚴重侵蝕著我們佛教的肌體,極大地損害了我們佛教的形象和聲譽,如果任其蔓延,勢必葬送我們的佛教事業。”

  因此,佛協六屆會議將加強佛教自身建設作爲重要議題。趙樸初會長在報告中說:

  根據當前的形勢和我國佛教的實際情況,著眼佛教事業建設與發展的未來,各級佛教協會和全國佛教界都必須把注意力和工作重點轉移到加強佛教自身建設、提高四衆素質上來。加強佛教自身建設,就是加強信仰建設、道風建設、教製建設、人才建設、組織建設。這五個方面,信仰建設是核心,道風建設是根本,人才建設是關鍵,教製建設是基礎,組織建設是保證。

  加強信仰建設、道風建設、教製建設,首先是要求寺院僧尼具足正信,勤修叁學,遵守戒規,嚴肅道風。爲此,寺院必須堅持早晚課誦、過堂用齋、修禅念佛、講經說法、半月誦戒、夏季安居、冬季打七以及在佛教傳統節日舉行法會等。……在大多數僧尼增強信仰、嚴肅道風的基礎上,對有些信仰淡化、有悖僧律的僧尼,經學習願意改正繼續爲僧者,應按戒律的規定進行忏悔乃至重新受戒;對確無悔改表現者,必須收回衣缽戒牒,離寺還俗。對僧尼中個別嚴重違犯戒規、道風敗壞、屢教不改者,必須按戒規的要求收回衣缽戒牒,擯出僧團。對僧尼中極個別爲非作歹、觸犯刑律者,由司法機關處理。要製定和完善寺院管理,僧尼剃度、受戒,僧籍、僧階等規章製度和具體辦法,以利寺院各項工作的正常開展和僧尼隊伍的清淨和合。寺院和居士團體要引導在家二衆進行學修,正信正行,愛國愛教,遵紀守法,做好本職工作,做一個好公民、好佛教徒。在家二衆要恭敬叁寶,關心寺院,護持佛教。

   在佛教取得迅速恢複和發展的形勢下,趙樸初會長代表中國佛教協會主動提出加強佛教的信仰、道風、教製、人才、組織五大建設,並且繼續強調發展佛教的文化、教育事業,從而把中國大陸佛教的發展推向一個新的時期。可以認爲,這是趙樸初的人間佛教思想從提出以來的最大發展。

   應當指出,由于趙樸初居士所處的地位――長期以來是中國佛教協會的副會長兼秘書長、會長,所謂“趙樸初人間佛教”就意味著不僅僅是他個人的佛教思想,實際也是中國佛教協會提倡並付諸實踐的佛教思想,是大陸佛教界共同弘揚和實踐的佛教思想,是中國佛教適應社會主義社會環境而逐漸形成的面向現實人生的以“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爲號召的人間佛教思想。

  (叁)趙樸初人間佛教思想的要點

  通過以上考察,可以將趙樸初居士所倡導和實踐的人間佛教思想歸納出以下六個要點:

  1、強調愛國愛教,團結進步,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

  2、將佛教勸善止惡的戒規和倫理規範――五戒、十善及大乘菩薩四攝、六度等進行現代诠釋,使之與社會公德、公民道德建設和思想教育相會通,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

  3、強調佛教必須關心現實社會,自覺地以建設“人間淨土”爲己任,造福社會,利益人群,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莊嚴國土、利樂…

《趙樸初人間佛教思想試論(楊曾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人間佛教釋疑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