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扬大乘精神,发扬佛教文化事业最有力”。
可以认为,赵朴初居士由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非凡经历及其与圆瑛、太虚等高僧大德的交往,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已经形成坚定的爱国爱教思想和适应时代弘法利生的思想。
三、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的提出与发展
(一)赵朴初居士和中国佛教协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大陆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中国佛教从此也进入新的时期。1953年5月正式成立中国各民族佛教徒的爱国联合组织――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居士担任中国佛教协会的副会长兼秘书长。此后1957年、1962年召开中国佛协第二、三届代表会议。在此期间,由于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的极“左”指导思想,特别经历“文革”浩劫,佛教与其他宗教一样曾遭受严重挫折,佛教事业濒于毁灭。
“文革”结束之后不久,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从此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新时期,佛教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80年底中国佛教协会举行了第四届全国代表会议,在认真总结落实宗教政策的情况和经验,恢复和健全佛教机构,修改和补充佛协章程,明确新时期佛教的任务等方面,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这次全国代表会议上,赵补初居士当选为会长。1987年2月、1993年10月中国佛协前后召开了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代表会议,赵补初居士继任会长。
在第六次代表会议上,赵补初会长作了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划时期意义的《中国佛教协会四十年》的报告,对中国佛教在新时期的历史使命、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佛教自身建设、发展佛教教育培养人才等重大问题作了清晰明确的阐释。在新修改的章程上规定佛协是“全国各民族佛教徒联合的爱国团体和教务组织”,从此中国佛教协会承担督导全国佛教寺院、信众加强自身建设,树立良好道风学风,健全组织等方面的重大责任。
赵补初居士直到2005年5月去世,在佛协会长职位上遵循佛协章程,努力落实全国代表会议的各项决定,为团结各地佛教徒投入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人间佛教思想的提出和发展
赵补初居士在参与中国佛教协会领导的过程中,也在积极推进佛教适应现实社会,为利益人群,造福社会努力探索和工作。“文革”后,经过“拨乱反正”,赵朴初居士在新形势下适时地明确地提出了人间佛教的思想。
1983年赵朴初居士将他从四十年代开始酝酿并且着手执笔,断断续续撰写成的《佛教常识答问》一书交付中国佛教协会出版。全书五章,以问答体对佛教的起源和基本教义、佛教在印度中国的传播发展,作了全面而简要通俗的介绍。第五章〈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演变〉的第五部分是“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借问者的话提出:佛法教理博大精深,义理幽玄,难以为文化不高和悟解力差的人学习领会,那么怎样才能使佛法结合人们的生活实际,有补于社会道德、精神文明的建设呢?答曰:佛教中有适宜各种根机的佛法,在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法中,前二乘为“世间法”,“前人名之为人间佛教”,提倡修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容易为世人接受和做到。后三种“出世间法”虽然难学,但也不是做不到。大乘佛法的菩萨乘主张人人可以成佛,提倡修持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菩萨道,以救度众生为宗旨,引导人们自觉地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行,以利益群生为乐,为“净化世间,建设人间净土”努力奉献。书的最后,赵朴初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前途作了乐观的瞻望,认为“作为灿烂的民族古典文化的绚丽花朵,作为悠久的东方精神文明的巍峨丰碑,中国佛教必将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而发展,并在这一伟大事业中,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世界人类和平、进步和幸福作出应有的贡献”。
此后,1986年赵朴初居士应约为商务印书馆《文史知识》第10期写的《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一文中,明确表示“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简要地介绍佛教对中国哲学、文学、建筑、艺术、天文、音乐、医药等文化形态的深刻影响,然后提出要汲取传统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精华来充实民族文化,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最后对弘扬人间佛教提出自己的看法:
社会主义时期的佛教,应该如何结合时代发展为两个文明建议服务呢?重要的是要汲取佛教文化的精华,要发扬“人间佛教”的精神。“人间佛教”的主要内容是五戒、十善和六度、四摄(按: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前者着重在净自己的身心,后者着重在利益社会人群。……我们要发扬佛教的优良传统,继承先人的遗业,以“人间佛教”入世度生的精神,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服务。①
从这两篇文章可以看到赵朴初居士长期以来对中国佛教如何适应现实社会发展的思考以及在佛教界推广实践人间佛教思想的设想。
赵朴初居士作为中国佛教协会的会长、大陆佛教界的领袖,在“文革”后经过落实宗教政策,恢复与开放各地寺庙、培养佛教人才、出版流通经佛教书刊等几个环节取得可观成绩的情况下,适时地提出在全国实施人间佛教思想的号召。1983年是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三十周年,他主持撰写了《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周年》的长篇报告,在12月召开的佛协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发表。他在概要地回顾佛协成立三十年来取得的成绩及基本经验之后,宣布今后的工作任务之前,郑重地提出:
当代社会主义中国的佛教徒,对于自己信奉的佛教,应当提倡一种思想,发扬三个传统。
中国佛教已有近二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当今的时代,中国佛教向何处去?什么是需要我们发扬的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这是我们要认真思考和正确解决的两个重大问题。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以为在我们信奉的教义中应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广大行愿。《增一阿含经》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揭示了佛陀重视人间的根本精神。《六祖坛经》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阐明了佛法与世间的关系。佛陀出生在人间,说法度生在人间,佛法是源出人间并要利益人间的。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就会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以为应当发扬中国佛教的三个优良传统。
第一是农禅并重的传统。中国古代的高僧大德们根据“净佛世界,成就众生”的思想,结合我国的国情,经过几百年的探索与实践,建立了农禅并重的丛林风规。从广义上理解,这里的“农”系指有益于社会的生产和服务性的劳动,“禅”系指宗教学修。正是在这一优良传统的影响下,我国古代许多僧徒们艰苦创业,辛勤劳作,精心管理,开创了田连阡陌、树木参天、环境幽静、风景优美的一座座名刹大寺,装点了我国锦绣河山。其中当然还凝结了劳动人民的劳动与智慧。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三十年来,一直大力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号召全国佛教徒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和其他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实践。在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今天,我们佛教徒更要大力发扬中国佛教的这一优良传统。
第二是注重学术研究的传统。我国佛教历史上高僧辈出,大德如林,他们译经著述,创宗立派,传经授业,留下了浩瀚的佛教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的宝贵资料,大大地丰富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宝库。我们应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中国佛教学术研究的优良传统,努力开创佛教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新局面。
第三是国际友好交流的传统。在历史上,中国和亚洲许多国家的高僧大德,曾梯山航海,往来于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传播友谊的种子,交流中外文化。我国法显、玄奘、义净、鉴真等大师们的西行和东渡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
总之,我以为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的佛教徒,对于自己信奉的佛教,应当提倡人间佛教思想,以利于我们担当新的历史时期的人间使命;应当发扬中国佛教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以利于我们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应当发扬中国佛教注重学术研究的优良传统,以利于我们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当发扬中国佛教国际友好交流的优良传统,以利于我们积极参加增进同各国人民友好,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①
这样,赵朴初会长在为纪念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三十周年而召开的佛协理事会的隆重场合,以工作报告的形式将实践人间佛教积极进取思想规定为中国大陆佛教的方向和时代使命,对于中国佛协和各地佛教组织、团体、各级领导明确今后基本任务和工作重点――坚持和发扬中国佛教的三大优良传统,正确处理弘法、修行和利益社会人群的关系,加强佛教教育和文化事业建设,动员广大信众积极参加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等,都提出了原则性的指导意见。
实际上,所谓“赵朴初人间佛教”,实际上不仅仅是赵朴初居士个人的思想,而是既继承了近代以来中国佛教界有识之士关于“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理论的探索成果,又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三十多年大陆佛教界的实践经验,并且集中了大陆佛教界的集体智慧和意志,在实行改革开放新形势下而提出来的。
赵朴初会长的报告公开发表,并经与会代表回到各地传达之后,在大陆佛教界引起很大反响。例如上海玉佛寺方丈真禅法师在《纪念太虚大师诞生一百周…
《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试论(杨曾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