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趙樸初人間佛教思想試論(楊曾文)▪P2

  ..續本文上一頁揚大乘精神,發揚佛教文化事業最有力”。

  可以認爲,趙樸初居士由于上世紀叁四十年代的非凡經曆及其與圓瑛、太虛等高僧大德的交往,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已經形成堅定的愛國愛教思想和適應時代弘法利生的思想。

  叁、趙樸初人間佛教思想的提出與發展

  (一)趙樸初居士和中國佛教協會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中國大陸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中國佛教從此也進入新的時期。1953年5月正式成立中國各民族佛教徒的愛國聯合組織――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居士擔任中國佛教協會的副會長兼秘書長。此後1957年、1962年召開中國佛協第二、叁屆代表會議。在此期間,由于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的極“左”指導思想,特別經曆“文革”浩劫,佛教與其他宗教一樣曾遭受嚴重挫折,佛教事業瀕于毀滅。

  “文革”結束之後不久,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從此進入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的社會主義新時期,佛教也進入新的發展時期。1980年底中國佛教協會舉行了第四屆全國代表會議,在認真總結落實宗教政策的情況和經驗,恢複和健全佛教機構,修改和補充佛協章程,明確新時期佛教的任務等方面,做出了曆史性的貢獻。在這次全國代表會議上,趙補初居士當選爲會長。1987年2月、1993年10月中國佛協前後召開了第五次、第六次全國代表會議,趙補初居士繼任會長。

  在第六次代表會議上,趙補初會長作了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劃時期意義的《中國佛教協會四十年》的報告,對中國佛教在新時期的曆史使命、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加強佛教自身建設、發展佛教教育培養人才等重大問題作了清晰明確的闡釋。在新修改的章程上規定佛協是“全國各民族佛教徒聯合的愛國團體和教務組織”,從此中國佛教協會承擔督導全國佛教寺院、信衆加強自身建設,樹立良好道風學風,健全組織等方面的重大責任。

  趙補初居士直到2005年5月去世,在佛協會長職位上遵循佛協章程,努力落實全國代表會議的各項決定,爲團結各地佛教徒投入國家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二)人間佛教思想的提出和發展

  趙補初居士在參與中國佛教協會領導的過程中,也在積極推進佛教適應現實社會,爲利益人群,造福社會努力探索和工作。“文革”後,經過“撥亂反正”,趙樸初居士在新形勢下適時地明確地提出了人間佛教的思想。

  1983年趙樸初居士將他從四十年代開始醞釀並且著手執筆,斷斷續續撰寫成的《佛教常識答問》一書交付中國佛教協會出版。全書五章,以問答體對佛教的起源和基本教義、佛教在印度中國的傳播發展,作了全面而簡要通俗的介紹。第五章〈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發展和演變〉的第五部分是“發揚人間佛教的優越性”,借問者的話提出:佛法教理博大精深,義理幽玄,難以爲文化不高和悟解力差的人學習領會,那麼怎樣才能使佛法結合人們的生活實際,有補于社會道德、精神文明的建設呢?答曰:佛教中有適宜各種根機的佛法,在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法中,前二乘爲“世間法”,“前人名之爲人間佛教”,提倡修持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貪、不嗔、不癡),容易爲世人接受和做到。後叁種“出世間法”雖然難學,但也不是做不到。大乘佛法的菩薩乘主張人人可以成佛,提倡修持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的菩薩道,以救度衆生爲宗旨,引導人們自覺地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行,以利益群生爲樂,爲“淨化世間,建設人間淨土”努力奉獻。書的最後,趙樸初對中國佛教的發展前途作了樂觀的瞻望,認爲“作爲燦爛的民族古典文化的絢麗花朵,作爲悠久的東方精神文明的巍峨豐碑,中國佛教必將隨著祖國建設事業的發展而發展,並在這一偉大事業中,爲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爲世界人類和平、進步和幸福作出應有的貢獻”。

  此後,1986年趙樸初居士應約爲商務印書館《文史知識》第10期寫的《佛教與中國文化的關系》一文中,明確表示“佛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簡要地介紹佛教對中國哲學、文學、建築、藝術、天文、音樂、醫藥等文化形態的深刻影響,然後提出要汲取傳統文化中一切有價值的精華來充實民族文化,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最後對弘揚人間佛教提出自己的看法:

  社會主義時期的佛教,應該如何結合時代發展爲兩個文明建議服務呢?重要的是要汲取佛教文化的精華,要發揚“人間佛教”的精神。“人間佛教”的主要內容是五戒、十善和六度、四攝(按: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前者著重在淨自己的身心,後者著重在利益社會人群。……我們要發揚佛教的優良傳統,繼承先人的遺業,以“人間佛教”入世度生的精神,爲社會主義四化建設服務。①

   從這兩篇文章可以看到趙樸初居士長期以來對中國佛教如何適應現實社會發展的思考以及在佛教界推廣實踐人間佛教思想的設想。

   趙樸初居士作爲中國佛教協會的會長、大陸佛教界的領袖,在“文革”後經過落實宗教政策,恢複與開放各地寺廟、培養佛教人才、出版流通經佛教書刊等幾個環節取得可觀成績的情況下,適時地提出在全國實施人間佛教思想的號召。1983年是中國佛教協會成立叁十周年,他主持撰寫了《中國佛教協會叁十周年》的長篇報告,在12月召開的佛協第四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上發表。他在概要地回顧佛協成立叁十年來取得的成績及基本經驗之後,宣布今後的工作任務之前,鄭重地提出:

  當代社會主義中國的佛教徒,對于自己信奉的佛教,應當提倡一種思想,發揚叁個傳統。

  中國佛教已有近二千年的悠久曆史。在當今的時代,中國佛教向何處去?什麼是需要我們發揚的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這是我們要認真思考和正確解決的兩個重大問題。

  對于第一個問題,我以爲在我們信奉的教義中應提倡人間佛教思想。它的基本內容包括五戒、十善、四攝、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廣大行願。《增一阿含經》說:“諸佛世尊,皆出人間”,揭示了佛陀重視人間的根本精神。《六祖壇經》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闡明了佛法與世間的關系。佛陀出生在人間,說法度生在人間,佛法是源出人間並要利益人間的。我們提倡人間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淨化自己,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就會自覺地以實現人間淨土爲己任,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崇高事業貢獻自己的光和熱。

  對于第二個問題,我以爲應當發揚中國佛教的叁個優良傳統。

  第一是農禅並重的傳統。中國古代的高僧大德們根據“淨佛世界,成就衆生”的思想,結合我國的國情,經過幾百年的探索與實踐,建立了農禅並重的叢林風規。從廣義上理解,這裏的“農”系指有益于社會的生産和服務性的勞動,“禅”系指宗教學修。正是在這一優良傳統的影響下,我國古代許多僧徒們艱苦創業,辛勤勞作,精心管理,開創了田連阡陌、樹木參天、環境幽靜、風景優美的一座座名刹大寺,裝點了我國錦繡河山。其中當然還凝結了勞動人民的勞動與智慧。中國佛教協會成立叁十年來,一直大力發揚這一優良傳統,號召全國佛教徒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積極參加生産勞動和其他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的實踐。在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今天,我們佛教徒更要大力發揚中國佛教的這一優良傳統。

  第二是注重學術研究的傳統。我國佛教曆史上高僧輩出,大德如林,他們譯經著述,創宗立派,傳經授業,留下了浩瀚的佛教文學、藝術、曆史、哲學的寶貴資料,大大地豐富了我國民族文化的寶庫。我們應該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繼承和發揚中國佛教學術研究的優良傳統,努力開創佛教教學與研究工作的新局面。

  第叁是國際友好交流的傳統。在曆史上,中國和亞洲許多國家的高僧大德,曾梯山航海,往來于陸上和海上的“絲綢之路”,傳播友誼的種子,交流中外文化。我國法顯、玄奘、義淨、鑒真等大師們的西行和東渡爲我們樹立了光輝的典範。我們應當繼承和發揚這一優良傳統。

  總之,我以爲我們社會主義中國的佛教徒,對于自己信奉的佛教,應當提倡人間佛教思想,以利于我們擔當新的曆史時期的人間使命;應當發揚中國佛教農禅並重的優良傳統,以利于我們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應當發揚中國佛教注重學術研究的優良傳統,以利于我們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應當發揚中國佛教國際友好交流的優良傳統,以利于我們積極參加增進同各國人民友好,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和維護世界和平的事業。①

   這樣,趙樸初會長在爲紀念中國佛教協會成立叁十周年而召開的佛協理事會的隆重場合,以工作報告的形式將實踐人間佛教積極進取思想規定爲中國大陸佛教的方向和時代使命,對于中國佛協和各地佛教組織、團體、各級領導明確今後基本任務和工作重點――堅持和發揚中國佛教的叁大優良傳統,正確處理弘法、修行和利益社會人群的關系,加強佛教教育和文化事業建設,動員廣大信衆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等,都提出了原則性的指導意見。

  實際上,所謂“趙樸初人間佛教”,實際上不僅僅是趙樸初居士個人的思想,而是既繼承了近代以來中國佛教界有識之士關于“人生佛教”、“人間佛教”理論的探索成果,又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叁十多年大陸佛教界的實踐經驗,並且集中了大陸佛教界的集體智慧和意志,在實行改革開放新形勢下而提出來的。

  趙樸初會長的報告公開發表,並經與會代表回到各地傳達之後,在大陸佛教界引起很大反響。例如上海玉佛寺方丈真禅法師在《紀念太虛大師誕生一百周…

《趙樸初人間佛教思想試論(楊曾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人間佛教釋疑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