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试论(杨曾文)▪P3

  ..续本文上一页年》的文章中大段引述赵朴初会长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报告中关于人间佛教的讲话,并且回忆他与其他代表讨论这个报告时的情景和感受。他说:“我们参加这次会议的全体理事,在讨论这一报告时,一致热烈拥护中国佛教协会关于提倡人间佛教思想的这一号召,表示回到各地后坚决予以贯彻和执行。我们上海市佛教协会,多年一直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上海广大佛教徒,在人间佛教思想的引导下,努力为祖国建设服务,每年都涌现出一批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和先进工作者。今后我们仍要继续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动员广大佛教徒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祖国而贡献出自己的一切。” ①

  此后几年,中国佛协和各地佛协、寺院在协助党和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加强寺院管理和自身道风学风的建设、发扬农禅并重、学术研究和内外佛教文化交流三大优良传统,发展佛教教育和文化建设事业,开办社会慈善救济事业等方面,都取得重大成绩。

  1987年2月中国佛协举行第第五届全国代表会议,赵朴初会长作了《团结起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作贡献》,对人间佛教思想作重新作了说明,从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上阐明了佛教能够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观点,对推进中国佛教走向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的道路具有指导意义。在会议修改通过的佛协《章程》中,规定佛协宗旨为:“协助人民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团结全国各民族佛教徒提倡人间佛教积极进取的思想,发扬佛教优良传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

  赵朴初会长在报告第二部分“佛教与两个文明建设”中,对于中国佛教为什么能够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作了详细的论述,指出这不仅因为佛教徒具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而且还因为佛教教义中本来就有“利生思想”,例如“五明”中的“工巧明”,“四摄”中的“利行”、“同事”,“八正道”中的“正命”、“正业”,以及“一切资生事业(即工农商业)悉是佛道”的教义,中国佛教“农禅并重”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优良传统,从而佛教是能够动员和组织教徒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

  至于建设精神文明,佛教的建设人间净土、“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思想,报国家恩、报众生恩的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修身净心原则,慈悲喜舍、四摄、六度及五戒、十善等教人行善止恶、利益人群的思想,都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目标一致。此外,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极其丰富多彩,在历史上曾对中国文化产生重大影响,今后进一步挖掘和整理、研究佛教文化,应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可见,赵朴初会长在这里所阐述的,正是他提倡中国佛教界应当弘扬的人间佛教的内容。

  上世纪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对宗教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对今后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国情的认识,正式提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思想,并对宗教政策作了进一步充实和调整①,对中国大陆各种宗教产生极大的影响。在此后,中国佛教协会和地方佛协、佛教界人士通过各种场合倡导中国佛教应当通过弘法利生的实践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

  1993年是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五十周年。这一年12月中国佛协召开了第六届全国代表会议,赵朴初会长作了题为《中国佛教协会四十年》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报告②。在报告中认真总结佛协成立五十年的走过的不平凡历程,概括为四个时期:1953年至1956年为正常发展时期;1957年至“文革”开始是曲折反复时期;从1998年底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中国佛教进入恢复振兴时期。报告对四十年来佛协的工作和成绩作了全面而概要的总结,并且根据以往的经验提出带有纲领性的四点“认识和体会”,其中最重要是第一点:

  中国佛教必须而且能够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或相协调。佛教与政权相分离,不干预国家的行政、司法、教育,不进行反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佛教不受外国势力支配;佛教徒爱国守法,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继承和发扬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这是实现“相适应”或“相协调”对佛教的基本要求。

  我们还认为,佛法博大精深,佛教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世界观,缘起性空、如实观照的认识论,无我利他、普渡众生的人生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德观,三学并重、止观双修的修养方法,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奉献精神以及佛教在哲学、文学艺术、伦理道德、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内所积累的丰硕成果,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在当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特别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特殊的积极作用,将在今后不断发展的东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放射异彩。

  另一方面,党和政府切实认真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真正做到把宗教信仰作为公民的私事,从法律和政策的实施上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权利和宗教的合法权益,这是实现“相适应”或“相协调”的基本前提。

  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或相协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①

  概括地说,引文有两大内容:一是佛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或相协调,所述根据之一是在佛教自身方面,即佛教与政权分离,不反对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奉公守法,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等;根据之二在党和政府方面,即切实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和宗教合法权益等;二是佛教教义体系中具有丰富的能够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哲学、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亦即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中的重要成份。

  这样一来,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便成为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特色,标志着赵朴初人间佛教的重要发展。

  佛教是宗教,有自己的严格的戒律、清规和各种道德规范。在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引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过程中,必须保持佛教独特的特色和纯洁性,因此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然而在对外开放、市场经济的大浪潮中,社会上一些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也对佛教界产生不好的影响。赵朴初在报告中指出:“有相当一部分人信仰淡化,戒律松弛;有些人道风败坏,结党营私,追名逐利,奢侈享乐乃至腐化堕落;个别寺院的极少数僧人甚至有违法乱纪、刑事犯罪的行为。这种腐败邪恶的风气严重侵蚀着我们佛教的肌体,极大地损害了我们佛教的形象和声誉,如果任其蔓延,势必葬送我们的佛教事业。”

  因此,佛协六届会议将加强佛教自身建设作为重要议题。赵朴初会长在报告中说:

  根据当前的形势和我国佛教的实际情况,着眼佛教事业建设与发展的未来,各级佛教协会和全国佛教界都必须把注意力和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强佛教自身建设、提高四众素质上来。加强佛教自身建设,就是加强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组织建设。这五个方面,信仰建设是核心,道风建设是根本,人才建设是关键,教制建设是基础,组织建设是保证。

  加强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首先是要求寺院僧尼具足正信,勤修三学,遵守戒规,严肃道风。为此,寺院必须坚持早晚课诵、过堂用斋、修禅念佛、讲经说法、半月诵戒、夏季安居、冬季打七以及在佛教传统节日举行法会等。……在大多数僧尼增强信仰、严肃道风的基础上,对有些信仰淡化、有悖僧律的僧尼,经学习愿意改正继续为僧者,应按戒律的规定进行忏悔乃至重新受戒;对确无悔改表现者,必须收回衣钵戒牒,离寺还俗。对僧尼中个别严重违犯戒规、道风败坏、屡教不改者,必须按戒规的要求收回衣钵戒牒,摈出僧团。对僧尼中极个别为非作歹、触犯刑律者,由司法机关处理。要制定和完善寺院管理,僧尼剃度、受戒,僧籍、僧阶等规章制度和具体办法,以利寺院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僧尼队伍的清净和合。寺院和居士团体要引导在家二众进行学修,正信正行,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做好本职工作,做一个好公民、好佛教徒。在家二众要恭敬三宝,关心寺院,护持佛教。

   在佛教取得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形势下,赵朴初会长代表中国佛教协会主动提出加强佛教的信仰、道风、教制、人才、组织五大建设,并且继续强调发展佛教的文化、教育事业,从而把中国大陆佛教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时期。可以认为,这是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从提出以来的最大发展。

   应当指出,由于赵朴初居士所处的地位――长期以来是中国佛教协会的副会长兼秘书长、会长,所谓“赵朴初人间佛教”就意味着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佛教思想,实际也是中国佛教协会提倡并付诸实践的佛教思想,是大陆佛教界共同弘扬和实践的佛教思想,是中国佛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环境而逐渐形成的面向现实人生的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号召的人间佛教思想。

  (三)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的要点

  通过以上考察,可以将赵朴初居士所倡导和实践的人间佛教思想归纳出以下六个要点:

  1、强调爱国爱教,团结进步,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

  2、将佛教劝善止恶的戒规和伦理规范――五戒、十善及大乘菩萨四摄、六度等进行现代诠释,使之与社会公德、公民道德建设和思想教育相会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3、强调佛教必须关心现实社会,自觉地以建设“人间净土”为己任,造福社会,利益人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

《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试论(杨曾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人间佛教释疑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