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试论(杨曾文)▪P4

  ..续本文上一页有情”的崇高事业而努力奋斗,积极奉献;

  4、继承和发扬中国佛教优良传统,主要有"农禅并重"、"注重学术研究"和"国际友好交流"三大传统;

  5、佛教必须“续佛慧命”,传承正信正法,保持组织的纯洁性,为此必须加强自身的信仰、道风、人才、教制、组织五大建设,并且不断发展佛教的文化和教育事业;

  6、维护法律尊严、人民利益、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维护祖国统一。

  2002年中国佛教协会第六届全国代表会议选举产生新一届佛协领导班子,一诚会长在以《继承赵朴初会长遗愿,同心协力开创中国佛教事业新局面》的报告①中说:

  赵朴初会长生前还大力倡导“人间佛教”思想,号召我国佛教界“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我们要继承赵朴初会长的遗愿,努力去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赵朴初居士虽然逝世了,然而他提出并通过总结佛协、佛教界的新鲜经验加以发展的人间佛教思想,已为佛协新一届领导、大陆佛教界继承,可以预料必将随着新世纪的佛教实践有新的发展。

  2003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五十周年,佛协常务副会长圣辉法师在纪念佛协成立五十周年庆典上所作的报告《中国佛教协会五十周年》中说:

  五十年来,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殊胜因缘下,赵朴初会长对人间佛教思想进行了理论创造和实践探索,走出了一条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取得了重大成就。

   圣辉法师把赵朴初对人间佛教思想的创造和实践探索,看作是中国佛教走出一条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

   赵朴初居士因病于2000年5月21日在北京逝世。他的一生的非凡经历和为党为人民为祖国作出的丰功伟绩,受到党和政府、全国人民的高度评价。2000年5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赵朴初同志生平》说:

  作为新中国一代宗教界领袖,赵朴初同志把佛教的教义圆融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圆融于维护民族和国家的尊严,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事业之中;圆融于促进中国佛教界与世界各国佛教界友好交往的伟大事业之中。他充分地论述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的问题,指出:党和国家从政策上、法律上充分尊重和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宗教徒则要爱国爱教,遵纪守法,拥护党的领导,报国家恩,报众生恩,积极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他告诫佛教弟子,佛教的利益必须与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我们的生命好比一滴水,只要我们肯把它放到人民的大海中去,这一滴水是永远不会干涸的。赵朴初同志坚决拥护党中央制定的关于宗教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重要指示,积极协助党和政府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赵朴初同志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宗教理论和工作,坦诚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他积极促进全国各宗教界的团结和稳定。他热情支持十世班禅为发展藏传佛教文化,建立藏传佛教正常秩序,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境外势力分裂祖国的活动所开展的各项工作。他积极拥护按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经金瓶掣签、报中央政府批准认定的十一世班禅,并热情关心十一世班禅的培养教育工作。他恪尽职守,殚精竭虑,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可谓字字千斤,句句铿锵有力,十分精确地概括了赵朴初居士作为一位中国卓越的宗教领袖在一生中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笔者相信,赵朴初居士卓越风范必将彪炳于千秋,受到千百万民众的敬仰;他提出的人间佛教思想不仅将为中国佛教界一代又一代的领导者、四众弟子继承并且一定会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扬光大。

  笔者认为,自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佛教界的仁人志士探索佛教适应时代进行革新,提出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以来,尽管中国经历了苦难曲折的遭遇,然而佛教毕竟取得重大进步,特别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海峡两岸的佛教团体和人士都在遵循面向现实社会的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将佛教向前推进,虽然他们对人间佛教的具体理解和解释存在差异,出现不尽相同的人间佛教理论和实践模式,然而皆有利于从整体上丰富和发展中国佛教的人间佛教思想,对中国佛教今后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005年8月11日于北京市华威西里自宅,10月9日稍作修改

  ① 石子政《关絅之传略》,载《关絅之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集》,上海市虹口图书馆《绿土地网站》。

  ① 参考《人民日报》2000年5月31日第四版《赵朴初同志生平》、中国佛教协会编《赵朴初居士生平大事年表》(征求意见稿)。安徽省安庆师范学院朱洪教授撰写《赵朴初传》、《赵朴初因缘人生》,分别由人民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于2004年、2005年出版。笔者没有这两本书,仅从佛教网站有关赵朴初事迹介绍文字中看过部分引用资料。另外,笔者参考了李家振《将此深心奉尘刹――赵朴初居士佛教生涯一瞥》、金易明《赵朴老与上海的不解之缘》,皆载《法音》2005年第6期。

  ② 关于圆瑛大师的事迹,请参见高振农《人间佛教思想的践行者圆瑛大师》,载明旸主编,古吴轩出版社1993年出版《圆瑛大师圆寂四十周年纪念文集》;拙著《爱国爱教,垂范千秋――纪念圆瑛大师圆寂50周年》,网站《国学·佛教研究》。

  ① 明旸主编,上海圆明讲堂1889年印行《圆瑛大师年谱》第237页-240页。

  ② 《赵朴初韵文集》第7-第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③ 《人生佛教》,太虚述,福善、妙钦编校,海潮音月刊社1945年初版,1946年再版。书前有太虚《人生佛教开题代序》,全书分八章,集太虚从不同层面论述人生佛教的讲演和文章而成。

  ① 此文后收入文史知识编辑部编,中华书局1988年出版《佛教与中国文化》中。

  ① 载《法音》1983年第6期,原文第二个问题部分是一段,笔者为看得清楚分为三小段。

  ① 此文是玉佛寺提供,谨表谢意。

  ① 参见1991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江泽民1993年11月7日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第二部分《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笔者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综合研究组、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政策法规司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出版《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所载录本。

  ② 报告载《法音》1993年第12期。引文原来是一整段,笔者为方便说明分为四小段。

  ① 原文为一整段,笔者为便于说明分为四小段。

  ① 载《法音》2002年第10期。

《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试论(杨曾文)》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人间佛教释疑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