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順的人間佛教思想(黃夏年)

  印順的人間佛教思想

  黃夏年

  內容提要:印順法師是當代最著名的佛教學者,他一生著述等身,是治佛學界求真求知的楷模。研究印順的人間佛教思想時,太虛的人間佛教思想是印順人間佛教思想的主要來源之一,印順的許多思想都是在太虛思想的基礎上或予以肯定,或予以修正,或予以批評,所以印順的人間佛教思想與太虛的人間佛教思想既是分不開的,也是不同的。印順的人間佛教思想,主旨在以人爲本。 “諸佛世尊皆出人間,不在天上成佛也!”是印順人間佛教思想來源。他的學術背景是印度佛教,理論依據是印度佛教經典,其人間佛教思想是以印度佛教爲參照系的中年或壯年時期的佛教。印順的人間佛教的實踐是人菩薩行,以“叁心”——菩提心、悲心、空性見爲基礎。印順也指出了在推行人間佛教時可能出現的副作用。認爲由于大乘佛教無限的寬容性,佛教中的方便說,中國佛教的圓融思想,又有可能使佛教變得有庸俗化的危險。

  關鍵詞:

  作者黃夏年,1954年生,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雜志社長、《世界宗教文化》主編。

  印順(1906~2005),浙江海甯人,俗名張鹿芹。從小性情安甯,耽讀詩書,曾研學中醫,對道家與西方宗教學知識等皆有所涉獵。20歲時,偶讀《莊子》馮夢祯序:“然則莊文郭注,其佛法之先驅耶?”遂轉對佛法探求。23歲,母親猝然離世,不久叔祖父、父親亦相繼撒手人寰,震撼人生無常,出家之志乃起。25歲,于普陀山福泉庵依清念法師披剃出家,取法名印順,號盛正,受具足戒于甯波天童寺。印順曾在閩南佛學院、武昌佛學院讀過書,後來在普陀佛頂山閱藏,往來于普陀、廈門、武昌、杭州、揚州等地遊曆,抗戰期間在重慶漢藏教理院與四川合江法王寺佛學院教書。50年代後到香港弘法,之後到臺灣住錫,初任善導寺導師、住持,及《海潮音》雜志社社長等職。再創建福嚴精舍與慧日講堂,設立新竹女衆佛學院,以講學爲務,培養後人。當代佛教界的大法師中,印順都有緣與他們親近過,像虛雲和尚、慈舟律師,太虛大師等人都對他有過教誨。

  2005年,6月4日上午10時零7分,印順在臺北慈濟醫院圓寂,存世一百歲。他的逝世,代表了中國佛教一代佛學的終結,是中國佛教與中國佛學界裏的一大損失。

  一、緣 起

  “人間佛教”的思想是當代海峽兩岸佛教界一個發展的主題,也是當代學術界研究的一個話語。爲了未來的佛教繼續保持不斷發展的勢頭,佛教界與學術界都對此做了許多深入的研究,召開過多次以此爲主題的學術研討會,許多法師和學者都提出了不少有見弟的認識。“人間佛教”的思想源頭可以上溯于佛祖釋迦牟尼,中經曆代祖師的發揚光大,但是最後到了太虛大師才明確提出了這一思想,並且影響了後出的佛教。印順法師是太虛大師的弟子,他在普陀山的時候就開始親近太虛大師,以後不管是在武昌佛學院還是在重慶漢藏教理院,印順法師一直伴隨在太虛大師的身邊。大虛大師圓寂後,他又受托整理《太虛大師全書》,完成了數十卷的太虛大師著作的整理與出版的工作,並且在此基礎上編纂了《太虛大師年譜》一書,對保存和整理太虛的思想與學術成果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同時也成爲诠釋太虛大師學術思想和佛教理念的權威,以及全面繼承和發展太虛大師理念的第一人!

  筆者認爲:太虛在世時確實提到了人間佛教的思想,但是他並沒有過于強調這一思想,實際上,對太虛的人間佛教思想應該作爲一個思想體系來看待,即在人間佛教的總框架下,太虛的人間佛教思想包含了與時俱進思想、人生佛教思想和人間淨思想叁個組成部分內容,其中與時俱進思想是基礎,人生佛教是理論,人間淨土是目標。叁者一體,不可分割。換言之,這叁種思想構成了太虛人間佛教思想的總體,並且成爲他的人間佛教思想理論的叁個支撐點,就像一個叁角形一樣,具有非常穩固性。而且這叁種思想都與佛教的現代性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所以只有將此叁種思想結合在一起時,才能看出他的博大與精神,才能真正地了解他的現代意義。

  二、太虛人間佛教思想簡介

  太虛人間佛教思想的叁個組成部分,可以概述如下:

  一、太虛提出了佛教要"隨順世間"的看法,認爲佛教只有與世間相結合,才能走出困境。他說:"至世間法則遷流無常;因乎時分而生種種差別,衆生之心亦因之而有種種之殊異:若不隨順世間巧施言說,以應其時而投其機,則宜于此者或失于彼,合于過去而不合于現在,故佛法有適化時機之必要!夫契應常理者佛法之正體,適化時機者佛法之妙用,綜斯二義以爲原則,佛法之體用斯備。若應常理而不適化時機,則失佛法之妙用;適化時機而不契應常理,則失佛法之正體。皆非所以明佛法也。"1太虛強調只有"常理"和"時機"兩義結合成一體,以此爲佛教存世的原則,才能明示佛法的特點。他認爲,佛教的思想理論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直在發生著不同的變化,特別是由于佛教所處的背景不同,佛學理論思想也表現了不同的特點。因此,“站在這種意義上,看種種佛教的經論,不但要明了現有的經論上怎麼說,還要進一步了解其所以說此經論之對于當時的時機怎樣?比方你去研究龍樹學,不但明白其已有之論義,還要知道當時印度佛教教內教外之時代思想怎樣?龍樹又是怎樣起而破斥或攝受以應那時之思潮而說明大乘,使整個佛法複興起來?後來到無著時代或玄奘至印度的時代,又是如何?再來觀察中國唐朝以前的時代,當時佛教教內教外的思想如何?佛教怎樣會與中國原有的思想發生密切關系,如何會使當時思想界受其影響,如何會發達興盛到那樣程度?”2 因爲佛教始終是隨順世間的,不同的時代必有不同的時代主題,也會産生不同的時代思潮,由此産生了不同形式和內容的佛教理論,這就是這個時代的思想成果。太虛說:“由是應知我們處于現在的時代,要使佛學昌明在現代的中國和全世界,就得先要觀察往古各種主要的時機,是如何適應之而從佛法的原則上去推行發展。再觀察到現在中國的思想界如何?最有力的思潮是什麼?世界各國的思潮又是如何?將來的中國和世界所需要的是什麼?應如何攝受或折服去宣揚佛法?如何能夠使佛法作爲中國或世界思想主要有力的指導和因素?或者以佛教來糾正他們思想上的錯誤,或增進發揚其合宜的地方。此實爲現在有志弘法者所應當考慮思想到的!此雖非求學諸人的學力就能做到,但在修學的方向上,不得不如此。”3太虛又強調:“從這些問題去研究,是現在修學佛法有志弘揚者所必要注意的。即是說一方面要貫通佛法真能救世的道理,將佛法的根本學理思想使他格外地充實;另一方面要使佛教的教化力如何能實現于人類世界。……總結上面說的不外乎兩種:一種我們是中國人,當如何在新中國的文化思潮中而昌明佛教思想。第二種即如何使佛法能作戰後重建世界和平的主要思想或其因素。這便是現代有志弘揚佛法者所應努力的兩大目標。”4

  二、太虛提倡把人生佛教作爲佛教參與社會,提高人素質的有效途徑之一。太虛說:“乃析之爲相對各個人之個人,相對自家庭之個人,相對自職團──包學校及團體──之個人,相對自區域之個人,相對自種族之個人,相對全人類之個人,相對自世界之個人,相對衆生類之個人,相對全宇宙之個人,終以體達全宇宙緣成的個人──如來藏──爲中心,開發個人實現乎全宇宙──法界身──爲極則。在個人曰全人,在社會曰大同,在宇宙曰圓融法界。”1將人與社會、與宇宙等同起來,人也具有了社會的性,佛教或佛學就是“以人生爲本位以觀察一切,故稱切近的人生宇宙觀。”2具體地說,就是以人生爲學佛的初階。其原則是:“而利樂衆生則一,是爲佛法隨世界衆生現行的原則。”3因爲“人是聚合全宇宙一切而有所成功的,所以人是社會性的、宇宙性的,人的成功,就是宇宙的成功。古人說:“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也就因爲每一種行動都是交互錯綜的,都是互相影響發生關系的。再如世界的成功,是由于人類的業力,這是確實真理,並非玄想。譬如一個地方,都是有道德、有福氣的,自然可以造成一個好地方,否則只能造成一個壞地方。由此,可見人是社會性的、宇宙性的,並無一個實體我──自我性。”4“以人生爲本位”實際上就是“以人爲本”的思想,因爲人生是通過人來表現出來的,沒有人就談不上什麼“人生”。太虛不僅強調人的重要性,甚至還專門提出菩薩也是人,指出“講到菩薩,菩,是由Buddha翻譯而來,含有“覺悟”的意思。薩,是Sadu 的譯音﹐義即“衆生”、或“有情”;說得切近一點,就是我們人類。所以、菩薩就是:“覺悟的人”。”5太虛提出了“以人生爲本位”的思想,肯定了人的生存價值,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太虛又進一步指出,“簡約說,佛學不是消極的,厭世的或迷信的,而是發達人生到最高最圓滿的地位的。以最高成佛爲模範,把人的本性實現出來,從人生體現出全宇宙的真相,才完成人的意義。”6“由此可知佛陀及佛陀之真正修學者,皆爲人生的、進化的、體現人生真相的。” 7 人生佛學之大旨是“論人生的佛學,所以冀培養現代之人生,發展現代之人生。故人生的佛學者,以現代人生爲起點,以發展生存至于微妙,導人至于正覺爲目的,爲“人生的”、“群衆的”而又“科學的”者也。” 8世俗之人認爲佛教是出世的,“平常以爲佛法乃非人生的、厭世的、非倫理的,都是誤會。生命之流不自覺悟,所以有不安甯的狀態;求世界人類的生活完全平等,再進一步求一切衆生皆得平等安樂,即是成佛動機。所以佛法不是非人生的,乃發達人生的;不過不是專發達物質的生活,也不是專發達精神的生活,乃發達生命的完滿生活。這是大乘佛法的本…

《印順的人間佛教思想(黃夏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