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順的人間佛教思想(黃夏年)▪P8

  ..續本文上一頁佛陀。佛陀是人間的,我們要遠離擬想,理解佛在人間的確實性,確立起人間正見的佛陀觀。佛是即人而成佛的,所以要遠離俗見,要探索佛陀的佛格,而作面見佛陀的體驗,也就是把握出世(不是天上)正見的佛陀觀。這兩者的融然無礙,是佛陀觀的真相。”1人是世界中最有生命力的動物,人間是人之所在,所以他一再強調佛在人間的重要性,一再要人在人間成佛而不是在天成佛。這就是即人成佛!

  ““爲佛法而研究”,不是爲研究而研究的”2是印順所強調的佛學研究目的。他是以“以性空爲主,兼攝唯識與真常。在精神上、行爲上,倡導青年佛教與人間佛教。”3“探其宗本,明其流變,抉擇而洗煉之”是他的特色研究方法,因此他的學術背景是印度佛教,其理論的依據是印度佛教經典,他的人間佛教思想是以印度佛教爲參照系的,即參照印度中年或壯年時期的佛教,“不說愈古愈真,也更不同情于愈後愈圓滿,愈究竟的見解”,4要表現的是““佛教青年,是在真誠、柔和、生命力充溢的情意中,融合了老年的人生的寶貴經驗”5之“少壯的人間佛教”,使“佛法能成爲適應時代,有益于人類身心的,“人類爲本”的佛法。”6或者是“現在所提倡的人間佛教,我們是人,應以人爲中心,應攝取印度初中二期佛教的人菩薩的慈悲與智慧,特應從悲起智,而不取後期佛教的天菩薩法。”7

  印順的人間佛教的實踐是人菩薩行,以“叁心”——菩提心、悲心、空性見爲基本,他指出了菩薩行的特點是:“真正的人菩薩行,要認請佛法不共世間的特性,而“適應今時今地之人的實際需要”。”8同時菩薩行又是與今日當機的,而且是必須的。“依現在的情況看,唯有依人乘行學菩薩法,即依人類的正常道德爲基礎,發心直趣大乘,才是應機的,而且是可以宏通的救世的佛法。”9故衆生只要““隨分隨力”,盡力而行。修行漸深漸廣,那就在“因果必然”的深信中,只知耕耘,不問收獲,功到自然成就的。”10

  此外,印順也指出了在推行人間佛教時可能出現的副作用。他認爲由于大乘佛教無限的寬容性,是造成了印度佛教的老化的主要原因,而佛教中的方便說,又爲外道的思想加入進來提供了條件,中國佛教的圓融思想,又有可能使佛教變得有庸俗化的危險。所以,推行人間佛教思想,“大乘佛教的寬容性,在有利于大乘流通的要求下,種種“方便”漸漸融攝進來,終于到達“天佛一如”的境界。……一般的發展傾向,近于印度晚期佛教的“天佛一如”,中國晚期佛教“叁教同源”的現代化。爲達成個己的意願,或許是可能成功的,但對佛法的純正化、現代化,不一定有前途,反而有引起印度佛教末後一著(爲神教侵蝕而消滅)的隱憂。”11亦即人間佛教的活動可能使得佛教再次天化,佛教最終沒有被純正化和現代化。因此他說:“從佛出人間的意境中,一重人間,一重佛道。這我們稱爲人間佛教的,不是神教者的人間行,也不是佛法中的人乘行,是以人間正行而直達菩薩道,行菩薩而不礙人間正行的佛教。從來所說的即世間而出世,出世而不礙世間,今即稱爲即人而成佛,成佛而不礙爲人。成佛,即人的人性的淨化與進展,即人格的最高完成。必須確定人間佛教決非同于世間的慈善事業,是從究竟的佛乘中,來看我們人類,應怎樣的從人而向于佛道。”12

  印順的人間佛教思想是一個體系,它是在“佛在人間”的思想指導下,以印度的思想和佛教爲背景,包含了理論與實踐兩部分內容,由此而建立的一套較爲完整的、現代的佛教思想理論,此亦正如印順自述的“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樸,宏闡中期佛教(指“初期大乘”)之行解,(梵化之機應慎),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庶足以複興佛教而暢佛之本懷也欤。”13值得指出的,在研究印順的人間佛教思想時,太虛的人間佛教思想是印順人間佛教思想的主要來源之一,印順的許多思想都是在太虛思想的基礎上或予以肯定,或予以修正,或予以批評,所以印順的人間佛教思想與太虛的人間佛教思想既是分不開的,也是不同的。但是,他們的最後目的是一樣的,這就是“應易“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爲“直依人生增進成佛”,或“發達人生進化成佛”,是名即人成佛的真現實論。”1(太虛語)“人,菩薩,佛──從人而發心修菩薩行,由學菩薩行圓滿而成佛”。(印順語)

  作者黃夏年,1954年生,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雜志社社長、《世界宗教文化》主編。

  通訊地址:北京建國門內大街5號世界宗教研究所雜志社

  郵政編碼:100732

  電子信箱:huangxn999@vip.sina.com

  聯系電話:010-67755704(宅)

  010-65138393(辦)

  1 《佛乘宗要論》民國九年六月在廣州講經會講。

  2 了參記《佛教徒應參預中國和世界的新文化建設》,《海潮音》第二十四卷九期。民國叁十二年在漢藏教理院講。

  3 了參記《佛教徒應參預中國和世界的新文化建設》,《海潮音》第二十四卷九期。民國叁十二年在漢藏教理院講。

  4了參記《佛教徒應參預中國和世界的新文化建設》,《海潮音》第二十四卷九期。民國叁十二年在漢藏教理院講。

  1 《真現實論·宗體論》民國二十七年起在四川漢藏教理院講。

  2 《佛乘宗要論》,民國九年六月在廣州講經會講。

  3 《佛乘宗要論》,民國九年六月在廣州講經會講。

  4 《佛陀學綱》民國十七年八月在首都毗盧寺講。

  5 《菩薩的政治》叁十年春在中華大學紀念周講。

  6 《佛陀學綱》民國十七年八月在首都毗盧寺講。

  7 《生活與生死》,《海潮音》第九卷叁期,民國十七年夏在上海儉德儲蓄會講稿。

  8 崔參筆記,《太虛叢書·哲學》。

  9 《佛陀學綱》民國十七年八月在首都毗盧寺講。

  10 克全記《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民國二十二年十月在漢口市商會講,《海潮音》第十二卷一期。

  11 《創造人間淨土》,民國十九年十一月在江巴璧合峽防局講。單行本爲《建設人間淨土論》,上海佛學書局流通。

  1克全記《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民國二十二年十月在漢口市商會講,《海潮音》第十二卷一期。

  2克全記《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民國二十二年十月在漢口市商會講,《海潮音》第十二卷一期。

  3 《真現實論》。

  4《創造人間淨土》,民國十九年十一月在江巴璧合峽防局講。單行本爲《建設人間淨土論》,上海佛學書局流通。

  5 《佛學之人生道德》,民國二十四年十二月在廣州複旦中學講。

  6 《救世覺人之佛法》,十五年九月在星加坡維多利亞紀念堂講。

  7《菩薩的政治》,民國叁十年春在中華大學紀念周講。

  8《優婆塞戒經講錄》,民國二十四年五月在南京中國佛學會講。

  9《即人成佛的真現實論》,民國二十七年二月在重慶作,《海潮音》第十五卷一期。

  1 《佛在人間》第22頁。

  2 印順《太虛大師選集序》。

  3 印順《太虛大師選集序》。

  4 《佛在人間》。

  5 太虛《改善人心的大乘漸教》,民國十九年十月在嘉定佛學社講。

  6 《佛在人間》。

  1 《佛在人間》。

  2 《華雨集》第四冊,P50頁。

  3《華雨集》第四冊,P111頁。

  4 印順《太虛大師選集序》。

  5 《佛在人間》。

  6 《華雨集》第五冊p.201一202頁。

  7 《華雨集》第五冊第174頁。

  8 “第一期之佛教,應曰“佛陀爲本之聲聞解脫”,庶于後行之大乘有其本根。第二期可曰“菩薩傾向之聲聞分流”,但應曆佛滅至馬鳴前約五百余年,內更分小節。第叁期應束叁四期曰“佛陀傾向之菩薩分流”,此中可分四小節∶一、佛陀行果贊仰而揭出衆生淨因之真常唯心論,此于六百年頃,法華、涅槃、般若、華嚴等漸興,及馬鳴諸論代表之。二、對治外小執障而盛揚摩诃般若之性空幻有論,此于七百年頃,龍樹、提婆諸論代表之。叁、依據法性空義而補充小大有義之有爲唯識論,此于九百年頃,無著、世親諸論代表之。四、空有劇烈爭辯而小大宗見各持之漸傾密行論,此于千余年頃,清辨、月稱、安慧、護法諸論代表之∶則驗之向傳印華佛史無不符合之大乘時代也。第四期可曰“如來爲本之佛梵一體”,則承前厭倦苦诤而傾向外內、大小、空有融合持行之趨勢,龍智等密咒盛行,在佛滅千二百年起,奄奄五、六百年,內更可分小節;則適當我國唐開元前以至宋元時是也。”《太虛大師年譜》p.495—p.496。

  9 印順說:“行之叁依叁趣,此時始暢朗說之∶一、依聲聞乘行果趣發大乘心的正法時期∶如來出世的本懷,是欲說出自悟自證的實相法門……到法華會上,才把這本懷說出來……“汝等所行,是菩薩道”。從這點意義上說∶由佛世時乃至正法的千年,是在依修證成的聲聞行果,而向于發起大乘心──即菩薩行果或佛的行果。聲聞行果,乃佛住世時當機廣說。我們看佛經,可以見到很多比丘得證聖果的記載。……佛滅度後,……證得聲聞果者,在教史上亦曆曆可見。二、依天乘行果趣獲得大乘果的像法時期∶在印度進入第二千年的佛法,正是傳于西藏的密法。中國則是……淨土宗……如密宗在先修成天色身的幻身成化身佛;淨土宗如兜率淨土即天國之一,西方等攝受凡夫淨土亦等于天國。依這天國身、天國土,直趣于所欲獲得的大乘佛果,這是密淨的特點。……所以像法期間,是依天乘行果而趣佛果”。叁、依人乘行果趣進修大乘行的末法時期∶……到了這時候,末法方開始。……依聲聞行果,是要被诟爲消極逃世的;依天乘行果,是要被謗爲迷信神權的。不惟不是方便,而反成爲障礙了。所以在今日的情形,所向的應在進趣大乘行。而所依的,…

《印順的人間佛教思想(黃夏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