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既非初期的聲聞行果,亦非二期的天乘行果,而確定是在人乘行果,以實行我所說的人生佛教原理”。《太虛大師年譜》p.480 ~ p.481
1 《佛在人間》。
2 《佛在人間》。
3 《佛在人間》。
1 《華雨集》第四冊p.111。
2 《華雨集》第四冊,第45頁。
3《佛在人間》p.22。
4 《太虛大師年譜》。
5 《華雨集》第四冊。
6 《華雨集》第五冊。
7《佛在人間》p.22。
8 《印度之佛教》
9 《華雨集》第四冊。
10 《印度之佛教》p.7。
1 《無诤之辯》p.115。
2 《印度之佛教》p.330。
3 《華雨集》第四冊。
4 《華雨集》第四冊。
5 《華雨集》第四冊。
6 《華雨集》第四冊。
7 《太虛大師年譜》p.102。
8 《華雨香雲》p.344 ~ p.347。
1 《華雨集第五冊》p.99—p.100頁。
2 《太虛大師年譜》p.220。
3 《華雨集第二冊》p.297 ~ p.298。
4 《藥師經講記》p.4 ~ p.5。
5 《淨土與禅》p.16 ~ p.20。
1 《印度之佛教》p.a7。
2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臺灣正聞出版社。
3 《華雨集第四冊》p.4。
4 《佛在人間》p.41—p.42。
5 《佛在人間》p.42—p.43。
6 《佛在人間》p.43。
7 《華雨集第四冊》p.2
1 《華雨集》第四冊,P50頁。
2 《佛在人間》p.22。
3 《華雨集》第四冊,P50頁。
4 《華雨集》第四冊,P50頁。
1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臺灣正聞出版社。
2 《佛法概論》p.56。
3 《佛法概論》p.56。
4 《佛法概論》p.56。
5 《佛法概論》p.54。
6 《佛法概論》p.56
7 《佛法是救世之光》p.384。
1 《華雨集第四冊》p.5-p.6。
2 《華雨集》第四冊p.70。
3 《華雨集》第四冊p.70。
4 《華雨集第四冊》p.5-p.6。
5 《華雨集》第四冊,p.5-p.6。
6 《華雨集》第五冊,p.19。
7 《華雨集》第四冊p.70。
8 《佛在人間》p.22。
9 《佛在人間》p.22。
10 《華雨集》第四冊p.70。
11 《華雨集》第四冊p.111。
1 《華雨集》第四冊p.70。
2 《華雨集》第四冊p.70。
3 《華雨集》第四冊p.70。
4 《華雨集》第四冊p.70。
5 《華雨集》第四冊p.70。
6 《華雨集》第四冊p.70。
7 《華雨集》第四冊p.70。
1 《華雨集》第四冊p.70。
2 《華雨集》第四冊p.70。
3 《華雨集》第四冊p.63。
4 弘悲記,《人生佛教開題》民國叁十叁年秋在世苑漢藏教理院講。《海潮音》第二十六卷第一期。
5 《佛學會與實現佛化》民國二十四年十一月在中國佛教會閩南分會講。
6 弘悲記,《人生佛教開題》民國叁十叁年秋在世苑漢藏教理院講。《海潮音》第二十六卷第一期。
7 《人生的佛教》民國叁十五年八月在鎮江歡迎大會講。
1 《即人成佛的真現實論》,民國二十七年二月在重慶作,《海潮音》第十五卷一期。
2 《即人成佛的真現實論》,民國二十七年二月在重慶作,《海潮音》第十五卷一期。
3 《華雨集第四冊》p.67。
4 “太虛大師曾提出“本人在佛法中之意趣』,說到:“甲、非研究佛書之學者”,“乙、不爲專承一宗之徒裔”,“丙、無求即時成佛之貪心”,“丁、爲學菩薩發心而修學者。……願以凡夫之身,學菩薩發心修行,即是本人意趣之所在”(《優婆塞戒經講錄》)。想即生成佛,急到連菩薩行也不要了,真是顛倒!虛大師在佛法中的意趣,可說是人間佛教,人菩薩行的最佳指南!”《華雨集第四冊》p.67。
5 《華雨集》第四冊p.63。
6 《華雨集》第四冊p.63。
7 《人間佛教緒言》,載《人間佛教論集》第112頁,臺灣正聞出版社,2002年7月版。
8 《佛法概論》p.44。
9 《佛法概論》p.43。
10 《佛在人間》p.15。
1 《佛在人間》p.15。
2 《華雨集》第四冊,p.4。
3 《華雨集》第五冊,p.19。
4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載《人間佛教論集》第19頁,臺灣正聞出版社,2002年7月版。
5 《華雨集》第五冊,p.19。
6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載《人間佛教論集》第5頁,臺灣正聞出版社,2002年7月版。
7 《佛在人間》p.43。
8 《華雨集第四冊》p.67。
9 《佛在人間》p.37。
10 《華雨集第四冊》p.67。
11 《華雨集》第四冊,p.65 -p.66
12 《佛在人間》p.73。
13 《華雨集》第四冊,p.33。
1 《真現實論》。
《印順的人間佛教思想(黃夏年)》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