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顺的人间佛教思想(黄夏年)▪P8

  ..续本文上一页佛陀。佛陀是人间的,我们要远离拟想,理解佛在人间的确实性,确立起人间正见的佛陀观。佛是即人而成佛的,所以要远离俗见,要探索佛陀的佛格,而作面见佛陀的体验,也就是把握出世(不是天上)正见的佛陀观。这两者的融然无碍,是佛陀观的真相。”1人是世界中最有生命力的动物,人间是人之所在,所以他一再强调佛在人间的重要性,一再要人在人间成佛而不是在天成佛。这就是即人成佛!

  ““为佛法而研究”,不是为研究而研究的”2是印顺所强调的佛学研究目的。他是以“以性空为主,兼摄唯识与真常。在精神上、行为上,倡导青年佛教与人间佛教。”3“探其宗本,明其流变,抉择而洗炼之”是他的特色研究方法,因此他的学术背景是印度佛教,其理论的依据是印度佛教经典,他的人间佛教思想是以印度佛教为参照系的,即参照印度中年或壮年时期的佛教,“不说愈古愈真,也更不同情于愈后愈圆满,愈究竟的见解”,4要表现的是““佛教青年,是在真诚、柔和、生命力充溢的情意中,融合了老年的人生的宝贵经验”5之“少壮的人间佛教”,使“佛法能成为适应时代,有益于人类身心的,“人类为本”的佛法。”6或者是“现在所提倡的人间佛教,我们是人,应以人为中心,应摄取印度初中二期佛教的人菩萨的慈悲与智慧,特应从悲起智,而不取后期佛教的天菩萨法。”7

  印顺的人间佛教的实践是人菩萨行,以“三心”——菩提心、悲心、空性见为基本,他指出了菩萨行的特点是:“真正的人菩萨行,要认请佛法不共世间的特性,而“适应今时今地之人的实际需要”。”8同时菩萨行又是与今日当机的,而且是必须的。“依现在的情况看,唯有依人乘行学菩萨法,即依人类的正常道德为基础,发心直趣大乘,才是应机的,而且是可以宏通的救世的佛法。”9故众生只要““随分随力”,尽力而行。修行渐深渐广,那就在“因果必然”的深信中,只知耕耘,不问收获,功到自然成就的。”10

  此外,印顺也指出了在推行人间佛教时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他认为由于大乘佛教无限的宽容性,是造成了印度佛教的老化的主要原因,而佛教中的方便说,又为外道的思想加入进来提供了条件,中国佛教的圆融思想,又有可能使佛教变得有庸俗化的危险。所以,推行人间佛教思想,“大乘佛教的宽容性,在有利于大乘流通的要求下,种种“方便”渐渐融摄进来,终于到达“天佛一如”的境界。……一般的发展倾向,近于印度晚期佛教的“天佛一如”,中国晚期佛教“三教同源”的现代化。为达成个己的意愿,或许是可能成功的,但对佛法的纯正化、现代化,不一定有前途,反而有引起印度佛教末后一著(为神教侵蚀而消灭)的隐忧。”11亦即人间佛教的活动可能使得佛教再次天化,佛教最终没有被纯正化和现代化。因此他说:“从佛出人间的意境中,一重人间,一重佛道。这我们称为人间佛教的,不是神教者的人间行,也不是佛法中的人乘行,是以人间正行而直达菩萨道,行菩萨而不碍人间正行的佛教。从来所说的即世间而出世,出世而不碍世间,今即称为即人而成佛,成佛而不碍为人。成佛,即人的人性的净化与进展,即人格的最高完成。必须确定人间佛教决非同于世间的慈善事业,是从究竟的佛乘中,来看我们人类,应怎样的从人而向于佛道。”12

  印顺的人间佛教思想是一个体系,它是在“佛在人间”的思想指导下,以印度的思想和佛教为背景,包含了理论与实践两部分内容,由此而建立的一套较为完整的、现代的佛教思想理论,此亦正如印顺自述的“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宏阐中期佛教(指“初期大乘”)之行解,(梵化之机应慎),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庶足以复兴佛教而畅佛之本怀也欤。”13值得指出的,在研究印顺的人间佛教思想时,太虚的人间佛教思想是印顺人间佛教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印顺的许多思想都是在太虚思想的基础上或予以肯定,或予以修正,或予以批评,所以印顺的人间佛教思想与太虚的人间佛教思想既是分不开的,也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最后目的是一样的,这就是“应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直依人生增进成佛”,或“发达人生进化成佛”,是名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1(太虚语)“人,菩萨,佛──从人而发心修菩萨行,由学菩萨行圆满而成佛”。(印顺语)

  作者黄夏年,1954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杂志社社长、《世界宗教文化》主编。

  通讯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世界宗教研究所杂志社

  邮政编码:100732

  电子信箱:huangxn999@vip.sina.com

  联系电话:010-67755704(宅)

  010-65138393(办)

  1 《佛乘宗要论》民国九年六月在广州讲经会讲。

  2 了参记《佛教徒应参预中国和世界的新文化建设》,《海潮音》第二十四卷九期。民国三十二年在汉藏教理院讲。

  3 了参记《佛教徒应参预中国和世界的新文化建设》,《海潮音》第二十四卷九期。民国三十二年在汉藏教理院讲。

  4了参记《佛教徒应参预中国和世界的新文化建设》,《海潮音》第二十四卷九期。民国三十二年在汉藏教理院讲。

  1 《真现实论·宗体论》民国二十七年起在四川汉藏教理院讲。

  2 《佛乘宗要论》,民国九年六月在广州讲经会讲。

  3 《佛乘宗要论》,民国九年六月在广州讲经会讲。

  4 《佛陀学纲》民国十七年八月在首都毗卢寺讲。

  5 《菩萨的政治》三十年春在中华大学纪念周讲。

  6 《佛陀学纲》民国十七年八月在首都毗卢寺讲。

  7 《生活与生死》,《海潮音》第九卷三期,民国十七年夏在上海俭德储蓄会讲稿。

  8 崔参笔记,《太虚丛书·哲学》。

  9 《佛陀学纲》民国十七年八月在首都毗卢寺讲。

  10 克全记《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民国二十二年十月在汉口市商会讲,《海潮音》第十二卷一期。

  11 《创造人间净土》,民国十九年十一月在江巴璧合峡防局讲。单行本为《建设人间净土论》,上海佛学书局流通。

  1克全记《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民国二十二年十月在汉口市商会讲,《海潮音》第十二卷一期。

  2克全记《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民国二十二年十月在汉口市商会讲,《海潮音》第十二卷一期。

  3 《真现实论》。

  4《创造人间净土》,民国十九年十一月在江巴璧合峡防局讲。单行本为《建设人间净土论》,上海佛学书局流通。

  5 《佛学之人生道德》,民国二十四年十二月在广州复旦中学讲。

  6 《救世觉人之佛法》,十五年九月在星加坡维多利亚纪念堂讲。

  7《菩萨的政治》,民国三十年春在中华大学纪念周讲。

  8《优婆塞戒经讲录》,民国二十四年五月在南京中国佛学会讲。

  9《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民国二十七年二月在重庆作,《海潮音》第十五卷一期。

  1 《佛在人间》第22页。

  2 印顺《太虚大师选集序》。

  3 印顺《太虚大师选集序》。

  4 《佛在人间》。

  5 太虚《改善人心的大乘渐教》,民国十九年十月在嘉定佛学社讲。

  6 《佛在人间》。

  1 《佛在人间》。

  2 《华雨集》第四册,P50页。

  3《华雨集》第四册,P111页。

  4 印顺《太虚大师选集序》。

  5 《佛在人间》。

  6 《华雨集》第五册p.201一202页。

  7 《华雨集》第五册第174页。

  8 “第一期之佛教,应曰“佛陀为本之声闻解脱”,庶于后行之大乘有其本根。第二期可曰“菩萨倾向之声闻分流”,但应历佛灭至马鸣前约五百余年,内更分小节。第三期应束三四期曰“佛陀倾向之菩萨分流”,此中可分四小节∶一、佛陀行果赞仰而揭出众生净因之真常唯心论,此于六百年顷,法华、涅槃、般若、华严等渐兴,及马鸣诸论代表之。二、对治外小执障而盛扬摩诃般若之性空幻有论,此于七百年顷,龙树、提婆诸论代表之。三、依据法性空义而补充小大有义之有为唯识论,此于九百年顷,无著、世亲诸论代表之。四、空有剧烈争辩而小大宗见各持之渐倾密行论,此于千余年顷,清辨、月称、安慧、护法诸论代表之∶则验之向传印华佛史无不符合之大乘时代也。第四期可曰“如来为本之佛梵一体”,则承前厌倦苦诤而倾向外内、大小、空有融合持行之趋势,龙智等密咒盛行,在佛灭千二百年起,奄奄五、六百年,内更可分小节;则适当我国唐开元前以至宋元时是也。”《太虚大师年谱》p.495—p.496。

  9 印顺说:“行之三依三趣,此时始畅朗说之∶一、依声闻乘行果趣发大乘心的正法时期∶如来出世的本怀,是欲说出自悟自证的实相法门……到法华会上,才把这本怀说出来……“汝等所行,是菩萨道”。从这点意义上说∶由佛世时乃至正法的千年,是在依修证成的声闻行果,而向于发起大乘心──即菩萨行果或佛的行果。声闻行果,乃佛住世时当机广说。我们看佛经,可以见到很多比丘得证圣果的记载。……佛灭度后,……证得声闻果者,在教史上亦历历可见。二、依天乘行果趣获得大乘果的像法时期∶在印度进入第二千年的佛法,正是传于西藏的密法。中国则是……净土宗……如密宗在先修成天色身的幻身成化身佛;净土宗如兜率净土即天国之一,西方等摄受凡夫净土亦等于天国。依这天国身、天国土,直趣于所欲获得的大乘佛果,这是密净的特点。……所以像法期间,是依天乘行果而趣佛果”。三、依人乘行果趣进修大乘行的末法时期∶……到了这时候,末法方开始。……依声闻行果,是要被诟为消极逃世的;依天乘行果,是要被谤为迷信神权的。不惟不是方便,而反成为障碍了。所以在今日的情形,所向的应在进趣大乘行。而所依的,…

《印顺的人间佛教思想(黄夏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