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種信仰形態以身、口、意叁密相應、即身成佛爲方法論和目的論,具有非常豐富的信仰內涵;念佛往生型是以念佛爲主要方法、以自己的親人或有緣人以及自己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爲目標的法門;行善積福即以行善爲手段,以積福爲目標的信仰。在這五種形態中,超人間力量和超人間境界信仰都十分突出的是第二個類型,即念佛往生的佛教。完全建立在超人間力量信仰基礎上的現實功利性佛教是其中的第叁個類型,即祈神佑護的佛教。第四個類型,密教信仰型,包含著濃厚的神力加持信仰,從方法到目標都體現了超人間的特性。第五種行善積福型則是建立在一種同樣具有超人間因素的原理(因果報應)基礎上,伴以對惡的超人間境界的恐懼和對美的超人間境界的希冀,以及具有超人間力量的聖者的感召,以行善爲手段,以積福爲目標,由此感得各類善報。這種善報可能在今生,也可能在來世;可能在此岸,也可能在彼岸;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被回向者的他人。可見,這種形態的佛教也具有濃厚的超人間性。至于最流行的第一種類型,即參禅悟理型的佛教,它以般若智慧爲認識的方法,以宇宙實相爲認識的對象,通過明心見性,達到此岸成佛解脫,顯示了明顯的人間性特征。即使這種最具人間性特色的佛教信仰形態,也和超人間有深層次的聯系,因爲無論是般若聖智,還是實相涅架,都已經超出了人類的理性,超出了相對,進入了絕對,從而都具有超人間的意味。般若聖智可以歸屬于超人間的力量,實相涅槃則可歸屬于超人間的境界,當然,這種超人間力量和超人間境界和其他類型特別是第二和第叁類型的佛教信仰形態中的超人間已大不相同。
現實存在中的佛教的強烈超人間性格表明了人間佛教運動在實踐中的巨大局限性,說明人間佛教理論的現實應用性和現實呼應性還很弱,也說明人間佛教具有很強的上層性和輿論性,而缺乏雄厚的民衆性和可靠的實踐性,這是目前人間佛教所面臨的最大困境。現實存在的五種信仰形態體現了佛教人間性與超人間性的緊密結合,特別是其中的超人間性因素,值得當代人間佛教的倡導者的足夠重視。也就是說,人間佛教的理論建構與實踐發展不能忽視這種現實而且是主流的佛教存在形態,任何對這種現實形態的忽視甚至是背離,都會在現實的推廣中遭受各種有形或無形的排斥。目前,人間佛教在理論建構方面面臨諸多困惑,在推廣實踐中遇到了很大阻力,究其原因,除了傳統的弊端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外,其過分理性化、世俗化、功利化、現世化、相對化等特征,以及由此而來的對神聖性的消減,成爲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早在人間佛教剛剛興起時期,爲了防範人間佛教絕對人間化所導致的困境,太虛就提出了一些批評和對治的方法。他主張把出世的叁乘也納人人間佛教的體系之中,對于偏于出世的信仰也應予以尊重。他還批評贊同人間佛教的“新僧”中“太過者,唯知以:辦學、宣傳、服務、作工爲事”。太虛也並不否認“他方淨土”的信仰,只是重點倡導“不必定在人間以外,即人間亦可改造成淨土”,而建造“人間淨土”的途徑,是由“改造自心”著手,推己及人,此名“心的淨化”;繼此才是“器的淨化”,即改造人間環境,滿足人生“依持受用”;最後將此淨化的設想,推廣到整個宇宙衆生,是謂“衆的淨化”。當代佛教界領袖也有人注意到人間佛教的這種偏頗。例如聖嚴法師就強調,在重視現實世界人間性的同時,必須肯定信仰中的他方佛土以及自內經驗的自性淨土,否則,佛教便失去它的超越性,便會流于世俗性的社會運動。他指出,講求人心安定、人類幸福、世界和平,乃是佛教徒的基本工作;因爲對生死的關懷而達成往生佛國、解脫生死、圓滿自在,這才是佛法的最高境界。學術界也有人擔心人間佛教的未來命運。如遊祥洲先生認爲,人間佛教發展過程中有一個極爲危險的歧路,就是佛教本身的“異化”。爲了迎合人間性,容易使佛教變得俗化。而佛教一旦俗化,就會從它的本質“異化”,自己變得不像自己。這是一種乖離本質的發展。
所以,筆者認爲,在重視佛教超人間性的人間性基礎的同時,必須清醒地認識並正確處理人間佛教與佛教超人間性的密切聯系。對于當代盛行的人間佛教來說,應該把自己納入以超人間性爲基礎的傳統佛教的理論體系與實踐體系之中,在理論上保留佛教超人間的基礎性和框架性,在實踐上發揮佛教超人間的震懾性和感召性,在心理上樹立佛教超人間的神聖性和超越性,而不應該脫離傳統佛教的超人間性,更不可直接反對這種超人間性而另立一種純粹理性化、全面世俗化的佛教理論體系與實踐體系,並以此取代傳統的佛教。這是人間佛教發展的必由之路。在此基礎上,人間佛教與以超人間爲基礎的傳統佛教的關系可以有叁種形式:一是僅僅作爲針對傳統佛教的一種呼籲,提醒傳統佛教信徒關注現實人生,避免消極厭世,並號召傳統佛教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積極投入建設國家的行列中來;二是作爲傳統佛教下的一個新的派系,以張揚傳統佛教中的人間性訴求和推廣傳統佛教中的人間性實踐爲自己的主要特色;叁是作爲傳統佛教的當代形態,或者叫新時期的傳統佛教,完全代表正統的、主流的、整體的中國佛教,以大乘佛法爲依據,回歸佛陀的人間關懷,保持佛教本來具有的超人間性特征,抵製明清時期所遺留下來的非人間化的消極傾向,在堅持佛教神聖性、超越性、批判性的同時,盡可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接軌,大力推廣佛法,不斷振興佛教。筆者認爲,從曆史發展的眼光來看,第叁種情況將成爲人間佛教的未來發展趨向。
《佛教的人間性與超人間性及當代人間佛教的困境與出路(李利安)》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