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試論,太虛大師人間佛教的現代性(毛妍君)

  試論,太虛大師人間佛教的現代性

  西安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 毛妍君

  20世紀中國經曆了現代化的沖擊,同其他文明古國一樣,中國慢慢地從封閉當中走出來,開始了現代化的進程。就現代社會發展而言,我國的社會主導理念經曆了兩次重大變遷——第一次是1978年開始由“階級鬥爭”爲綱轉向“經濟建設爲中心”,第二次則是1992年由“計劃經濟體製”轉向“市場經濟體製”。隨著社會經濟關系的變革和社會財富的增長,原有的建立在計劃經濟基礎上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整個精神文化都會因失去其原有的基礎而面臨著新的轉換,這必然引起人們精神上的振奮與迷惘、醒悟與失落、歡欣與痛苦的磨砺和震蕩。宗教倫理作爲一種精神動力和文化資源,能夠爲現代化提供精神支撐和終極關懷,宗教自身的調適使其具有更多的現代內涵,人類應積極發掘其價值爲現代化服務。對佛教而言,這是一個機遇,更是一個挑戰,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跟隨時代的步伐,努力構建與現代化相適應的新的佛學體系。

  早在20世紀初,中國社會經曆了西方文明的挑戰和社會改革的大變動,當時以太虛大師爲代表的佛教名僧從佛教的立場敏銳地意識到在時代的洪流中佛教如果不進行一場改革將會被時代淘汰,他們借鑒東南亞諸國佛教複興及西方宗教改革的經驗,在中國倡導了一場近代佛教的革新運動。太虛大師在《我的佛教改進史略》一文中對中國佛教的兩千多年的發展曆史進行了總結,認爲佛教在其中發生了許多的演變,佛教的發展必須與社會同步,所以他提倡把佛學和人生、學佛與做人統一起來的“人生佛教”。1934年,太虛大師又發表《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一文,明確提出“建設人間佛教”的主張。太虛大師認爲人間佛教不是教人離開人類去做神做鬼,或者都出家到寺院山林裏去做和尚的佛教,他說:“人間佛教,並非人離去世界,或做神奇鬼怪非人的事。”“人間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來改良社會,使人類進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由此而知,人間佛教的指導思想“就是以大乘佛教利生、救世的精神,引導現代社會的人心、正思”,它肯定了人的自覺意識,重視現實人生,要求用佛法來指導、解決人類面臨的人世、出世的各種問題。可以說,太虛大師是近代史上真正開創佛教現代化的集大成者。

  太虛大師在《人生佛教的說明》中說:“佛法雖普爲一切有情類,而以適應現代之文化故,當以“人類”爲中心而施設契時機之佛學;佛法雖無間生死存亡,而以適應現代之現實人生化故,當以“求人類生存發達”爲中心而施設契時機之佛學,是爲人生佛學之第一義。”也就是說,佛教不僅要以人類爲中心,還要積極適應現代社會,要面向大衆,爲全人類的利益而努力。簡單的說,佛教必須適應不斷發展的人類社會。筆者以爲,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思想最少在四個方面可以與當今社會達到契理契機地對接:

  第一,熱情的人世態度是人間佛教現代化的基礎。

  與傳統佛教徒主張遁隱山林,遠離世事不同,太虛大師毫不回避社會俗務,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主張把佛教引入現實人生中來,要佛教爲現實服務。太虛大師發表《職業與志業》一文強調說,“一般廣泛的佛教徒”不要存學了佛不做事的念頭,“要一方面勤于職業,一方面研究佛法”。他認爲:“學佛,並不一定要住寺廟做和尚、敲木魚,果能在社會中時時以佛法爲軌範,日進于道德化的生活,就是學佛。”e他主張佛教人士參加社會各部門的工作,“出家的可以參加文化界、教育界、慈善界等工作。在家的則政治界、軍事界、實業界、金融界、勞動界都可以,這樣使國家社會民衆,都得佛之利益。”太虛大師認爲:“學佛不但不妨礙正當職業,而且得著精神上的安慰,做起事來,便有系統而不昏亂,在平常人做不了的事,若學佛就能做了。明白這種道理,佛法不離世間法,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若能如此學佛,方稱爲真正學佛。”②而他本人也切實地踐行了自己的主張,他熱衷于開辦學校、醫院、慈善等社會福利事業,爲世界安甯、民族危亡而四處奔波,甚至組織僧侶力量投人抗日戰爭中,爲抗戰作出了貢獻。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價值標准、思維方式、心理狀態、道德觀念都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人們更關注自身的經濟利益和日常生活質量,越來越趨向于在此岸的、現實的經驗生活中確立生活本身的價值。應該承認,在市場經濟製度下,經濟利益不會對社會起到破壞作用,反而能夠成爲推動社會繁榮的動力。如果沒有經濟作爲基礎,度化救人很可能就只是紙上談兵。所以佛教的現代化首先要人間化。寺廟可以通過僧、信二衆所組成的弘法團體開辟多種經濟收人渠道,建立強大的屬于佛教自己的經濟實體,如開展旅遊,從事服務業,經營商業。有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後,同時從事醫療、教育、文化並藉由興辦各種慈善、弘法利生的事業中,來展現人間佛教的性格。事實上,從現代佛教發展的趨勢看,一些國家、地區和佛教團體,已經把積極人世和參與社會作爲其佛教活動的基本原則。例如上海玉佛寺一向注重社會福利事業,設立“真禅專項幫困基金”、“覺群慈善基金”、創辦“元陽覺群希望小學”等,這也從一個方面說明了“人間佛教”理念在當代社會中的具體運用。

  第二,理性的科學精神是人間佛教現代化的特質。

  太虛大師之後人間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印順法師認爲,人間佛教的重心是應培養青年人的信心。的確如此,當今社會城市文明不斷發展,城市的聚集效應使城市集中了大量的物資、人才和文化,城市人群在經濟和文化上的優勢,使城市文明向農村滲透和傳播。青年知識分子作爲社會變革的“晴雨表”,他們的思想軌迹和價值觀演變,從一個側面反映著社會現代化的步伐。這些青年知識分子有較高的文化層次,思維活躍、善于吸收新事物、渴望改革,也易于受流行思潮的影響。佛教必須重視培養代表中國明天的這部分人行菩薩道,才能迎來美好的未來。所以把科學的知識融人佛教,是佛教與時代同步發展的必然道路。人間佛教應該努力與現代科學相調和,要適應現代人的生活,利用現代科學知識闡釋教義、經典,提供新觀念給人們,從而將佛法擴展到社會的各個年齡層,將佛法圓融于人們的生活中,讓佛教慈悲喜舍、和合利生的理念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從而爲建設和諧世界提供有力的思想支持。

  其實,佛學和科學的理念有很多共通的地方,因爲佛教除了宗教實踐外,它同樣也是以理性的觀點去闡釋人生問題。如尤智表先生在《一個科學者研究佛經的報告》中說:“科學愈昌明,佛教的教義愈發揚光大。……這是因爲佛法的理論,都能透過科學的考驗,故凡對于科學造詣愈深者,愈能解釋佛經中素不能解的文義,從而知佛教中一切事相,在常人視爲迷信者,都有其健而強的理論基礎。”太虛大師提出的“人間佛教”,即是以人生爲本或以人爲中心的佛教,用以區別那些以死或鬼爲中心的佛教,以及天、梵、神化或巫化的佛教。太虛大師說:“現代文明的代表,即是科學。”在《佛教源流及其新運動》中太虛提出建立以科學爲基礎的“科學佛學”,他提倡人間佛教首先要破除中國傳統佛教中的低俗迷信,“洗除一切近于“天教”、“鬼教”等迷信,依現代的人生化、群衆化、科學化爲基,于此基礎上建設趨向無上正遍覺之圓漸的大乘佛學”。如他在說明物本的人生觀時,就提到“近世天文學、地質學、物理學的進步,彼大地既爲太空無數星中之一星,地質積層既動以幾百萬稱,而礦、植物、動物之類,亦以幾十百萬計。”這種計年方法不同于以往佛教以劫、世等佛教術語。當年太虛大師開辦的武昌佛學院中就很重視學院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還專門開設文史、哲學、生物學、社會學、倫理學、心理學等,已經具有現代科學的內容。目前我國很多的佛學院、寺廟爲了發展佛教教育,除給僧侶們開設佛教內容的課程外,還開設了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課程,提高了僧侶們文化素養。玉佛寺還提出“文化建寺、教育興寺”的寺廟發展方針,創辦《覺群》、《覺群叢書》,成立“覺群編譯館”,建設弘一圖書館,開辦佛學講座等一系列的行動使玉佛寺在踐行人間佛教現代化方面都走在了前列。

  不過也要注意的是,人間佛教的現代一方面要應采取積極的人世態度,著眼現實世界,建設人間淨土,“把個人的力量奉獻給大衆的利益上,要達到自他兩利。”一方面也必須剔除附佛外道的迷信成分,堅決抵製腐朽落後的東西和商業化風氣的影響和侵蝕,開展規範的宗教活動,保持自己的特色不變質串味。

  第叁,開放的包容心態是人間佛教現代化的保證。

  在太虛大師看來,佛教有兩大原則:“一日契真理,二日協時機。非契真理,則失佛學之體;非協時機,則失佛學之用。”他認爲佛法本身就是“契理契機”之佛法,迦葉阿難、龍樹等“皆一方根據佛法真理,一方適應時代機宜,以綜合整理而能昌行于一方域者。時至今日,則須依于全般佛陀真理而適應全世界人類時機,更抉擇以前各時域中佛法之精要,綜合而整理之。”人間佛教正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産物,在對社會産生積極影響的同時,也爲自身融人了更多的現代性因素,從而使傳統佛教倫理實現現代轉化,這種與時俱進、開放包容的精神正是人間佛教的現代價值所在。

  隨著世界文明進程步伐的加快,經濟全球化已成爲新時代發展的特有趨勢。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發展的一種重要的國際性潮流,它正在超越國家民族的藩籬,把世界各個角落越來越緊密的聯系起來。全球化使各國的經濟技術聯系更加緊密,政治接觸更加頻繁,文化交融更加加強,並已將人類帶人一個快速變化的新世紀,導致世界文化呈現多元文化交融的情況,不同的文化相互影響是不可避免的。佛教也應以積極的姿態尋求文明對話,促進文明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寬容,這是適應全球化趨勢、打破保守和自我封閉,走向世界的正確途徑。中國佛教本就是文化交融的産物,佛教從西域,再到中原,其因果、報應、輪回、轉世等思想內容,與中國哲學、文化相融合,逐步被中國文化所吸收而中國化,成爲新的文化力量,形成了新的佛教宗派,而且改變了中國傳統文化特質。正是這種不同的文化差異、文化的多樣性,使得人類文化園地異彩紛呈,多姿多彩。

  開放的包容心態還體現在佛教傳播手段上的更新。現代信息和通訊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早已使世界間的聯系跨越了時空障礙,“地球村”成爲當今人們新的思維概念。托夫勒曾預言:“誰掌握了信息,控製了網絡,誰就將擁有整個世界。”信息傳遞的速度和廣度,往往能夠影響組織的發展。善用現代技術,也是佛教現代化的重要手段。目前很多佛教寺廟都很重視利用媒體,以更快速的傳播、更精致的製作、使用讓人更容易理解的語言和解釋方式,如印書籍、製光盤,辦雜志、開講座、開辦網站等多種媒體手段宣教布道,去吸引更多的人。信息技術能讓佛法能更廣泛地融合到現代人的生活裏,更方便人們學習佛法。

  第四,美好的人間淨土是人間佛教現代化的目標。

  太虛大師著力于“建設人間淨土”,他認爲“人人皆有此心力,即人人皆已有創造淨土本能,人人能發造成此土爲淨土之勝願,努力去作,即由此人間可造成爲淨土,固無須離開此龌龊之社會而另求一清淨之社會也。質言之,今此人間雖非良好莊嚴,然可憑各人一片清淨之心,去修集許多淨善的因緣,逐步進行,久之久之,此濁惡之人間便可一變而爲莊嚴之淨土;不必于人間之外另求淨土,故名爲人間淨土。”而建設“人間淨土”的途徑是由“改造自心””著手,推己及人,也就是由此“心的淨化”到“器的淨化”,即改造人間環境,滿足人生“依持受用”;最後則將此淨化的設想,推廣到整個宇宙衆生,即爲“衆的淨化”。應該說,太虛法師這一“人間淨土”社會思想的提出才真正使佛教貼近現實生活,貼近現實社會。

  人間佛教的內容,就是奉行五戒、十善以淨化自己的思想,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其實,佛教的五戒十善,也以社會公德爲依據,體現了人類社會道德的普遍意義。如果人們能做到五戒十善,即能達到思想美、語言美、行爲美,人與人的關系就會和睦相處。四攝和六度也是提倡舍己爲人,一心爲公,團結群衆。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就是以社會爲重,“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注重把佛教的“利他精神”、“服務精神”貫徹于現代的社會實踐中。這種奉獻的精神,正是目前我們倡導的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實質。所以,人間佛教在現代化的中國能夠參與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積極興辦慈善福利事業,扶貧濟困,濟世度人,盡量縮小貧富差距,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與“安定有序”,有助于社會風氣的好轉,從而建設人人向往的人間淨土。

  人間佛教將佛法與世間法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其契機契理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經曆了近一百年,人間佛教自身的調適使其具有更多的現代內涵,經過多年發展,其理念和思想已深人人心,爲現代社會所認同和接受。在現代化的今天,人間佛教仍然能爲繁榮社會主義經濟,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

  

《試論,太虛大師人間佛教的現代性(毛妍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