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佛陀精神,開啓人間佛教的南宗禅——讀(論《金剛經》人間佛教思想對南宗禅的影響與發展)
晏斌(四川師範大學文藝學專業碩士生)
禅宗(在此主要指惠能及以後成熟形態的南宗禅)與佛陀關系淵源的問題,一直是中國佛教界關注的熱門話題。最早關于佛陀與禅宗關系的記載,見《五燈會元》卷一 (釋迦牟尼佛)中,“世尊拈花,迦葉微笑”這個著名傳說,被禅宗作爲自己可以上溯到釋迦牟尼佛的依據。
此後,南宗禅的一些禅師偶爾在自己的禅法中以佛陀思想作爲自己的淵源。但在禅宗的曆史上,由于它廣泛融和了中國儒、道二家的思想,而常常被其他數派視作爲旁門左道。到了現代,又有人將中國禅宗視爲梵我外道。
究竟南宗禅屬不屬于梵我外道,它又與佛陀之間存在一種怎樣的關系呢
《普門學報》第十叁期刊發了慧昭法師的〈論《金剛經》人間佛教思想對南宗禅的影響與發展)。這是一篇有見地的論文,爲我們進一步探討佛陀與南宗禅之間的關系提供了大量翔實的資料。在論文中,慧昭法師選擇了一個獨特的視角開始問題探討,即通過對《金剛經》中有關人間佛教的思想與南宗禅不同時期的思想進行了點與點之間的對比研究,通過這種條分縷析的研究,事實清楚地論證了南宗禅與佛陀之間不僅不是梵我外道的關系,而且還清楚地表明兩者之間存在一種脈絡清晰的承績關系。
那麼,佛陀與南宗禅之間到底存在一種什麼樣的承續關系呢
在這裏,慧昭法師把其定爲“人間佛教思想”。
人間佛教是一場佛教改革運動,始發于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後由印順法師在理論上加以發展,至星雲大師時,人問佛教的理論與實踐的體系完整地建構起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應時代之機,對偏離佛陀本懷的山林佛教加以改造,倡導佛法在人問,主張將佛法與生活融爲一體,使生活佛法化,佛法生活化。
星雲大師關于人問佛教理論的提出,一直可追溯到釋迦牟尼佛。如慧昭法師在論文中指出的那樣,《金剛經》就是一部人間佛教思想的聖典。這本記錄釋迦牟尼佛與大弟子須菩提問答對話的經書,在經文的序中便鮮明地體現了這種思想。
在《金剛經》序分一開頭即說到: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街國只街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一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
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己,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妹,洗足已,敷座而坐。
(《佛光藏·般若藏·金剛經外五部》,第五頁)
從這段序文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已經具足六種神通的佛陀,卻過著平常人一樣的生活、乞食、吃飯、洗足“正如星雲大師在《金剛經講話》中指出的那樣,佛陀在本經中示現的日常生活,旨要吾人打開昏蒙的心眼,在人間生活中開展觀般若的光明。
但是,佛陀的人間佛教思想,並沒有被所有的敦派認識到。有的把遁入山林、追求世外的清淨作爲自己的宗旨,有的又認爲佛性並非人人具足,從而把佛教高高地置于芸芸衆生之蔔,這些宗旨主張,都脫離了佛陀人問佛教思想的基本精神。
對佛陀人間佛教思想認識深刻和身體力行的當推惠能及以後的南宗禅。在惠能那裏,通過對傳統佛教的理路改造,帶來參悟方式的徹底改變,從而使過去脫離衆生的佛教又回歸人間。
在惠能看來,汙染心靈的塵緣都是虛幻,都是人的妄念所造,所以清除“心”,並不是用抹布把
心”擦幹淨,而是在意識中感悟到“心”本來就是幹淨的,塵埃卻是虛幻假相。“佛性常清淨,何處惹塵埃”。于是“悟”與“迷”就只是心靈中的一念之轉。這就叫“悟人頓修,自識本心,自見本悟,悟即元無差別,不悟即長劫輪回”,只要人做到“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見性成佛道”。
佛性理路的轉變,爲衆生大開了求佛的方便之門,參禅小二正要朗讀經書,打坐入定,只要不執著顛倒想,悟出本心即佛,便是佛的境界。
惠能以後,南宗禅發展成爲荷澤神會、南嶽懷讓、青原行思叁系燈脈。叁系基本上繼承了惠能的禅學思想,但到了馬祖道一時期,惠能的禅學思想又有了一次大的變革。
南嶽懷讓門下的馬祖道一,是惠能之後南宗史上影響深遠的一位法師,他不但對惠能的見性成佛理路進行修證,就是對惠能“以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的修行方式也進行了重新確證。在馬祖道一看來,惠能時期的“心”也是不存在的。
本來,《楞伽經》中就有“無相之虛宗”的因素,湯用彤先生曾說它“雖爲法相有宗之典籍,但其說法,處處著眼在破除妄想,顯示實相”。在前期禅門那裏,這實相在一行叁味的消解下唯是一相,而這一相即是非相,所以很容易轉向空相,但是畢競還是守住了最後一道壁壘的,所以它仍與瓦解一切歸之于“空”的《般若經》不同。首先,《愣伽經》雖標志“佛語心”,但是,在抽象的“心”這裏,“心”卻是有分別的。其次,《楞伽經》由于認定觀實人心有障礙,所以強調修行,它說“雖自性淨,客塵覆故,猶見不淨,非諸如來”。但馬祖卻並不強調人的具體修行而著重人的自然, “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心,乃可隨時著衣吃飯,長養聖胎,任運過時,更有何事”
再次,《楞伽經》是承認“心”本有的,由于“真心”是唯一真實的存在,所以要分別迷悟,要收心斂性,修習禅法,而馬祖則根據般若思想把“心”也看成“空”的,所以說“達本性空,更無一法”,並不要分別,也無須修習。
經馬祖的進一步改造,宗教修煉形式脫胎換骨成了人人都容易把握的日常生活經驗。普通人也好,士大夫也好,他們的日常生活只要是自由適意,便是參禅。至此,南宗禅完全地融人到了世間生活。
作爲臨濟宗系的星雲大師,面對後現代社會物質日常豐富,人心卻日益空虛,精神闩益頹廢的現世情況,繼承發揚南宗禅人間佛教思想的傳統,提出了要用人間佛教爲煩暑的心帶來清涼,用佛法的雨露滋潤枯竭的精神。
星雲大師的倡議正日益受到衆多有識人士的支持和贊揚,我們相信,在人問佛教思想的關懷下,人類終究會找回失去的車福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