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澳洲人間佛教的發展——從澳洲南天寺叁壇大戒戒會談起(心知)

  澳洲人間佛教的發展——從澳洲南天寺叁壇大戒戒會談起

  心知

  一、叁壇大戒緣起

  “戒爲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佛陀于遺教中,告誡弟子們,當以戒爲師,經典中也常以各種譬喻來說明“戒”的重要性。佛陀製定戒律,爲了促使團體生活的和諧,僧團清淨,續佛慧命,修持戒律,提升人格道德。

  戒,梵語“屍羅”,《大智度論》卷十叁說:“屍羅,此言性善,奸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L羅。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屍羅。”由此可知,戒是善法的初基,善法的依止處。受持戒法是信仰的實踐,佛陀于遺敦中告誡弟子們當以戒爲師,經典中也常以各種譬喻來說明“戒”的重要性。

  在《遺敦經》:“于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戒),如合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大師。” 《四十二章經》:“弟子去離吾數千裏,意念吾戒,必得道:在吾左側,意在邪,終不得道。”

  佛陀在結戒之初,曾宣說製戒的十大利益:

  ㈠攝取于僧:藉和合清淨的僧團來攝受僧衆。

  ㈡令僧歡喜:使僧團大衆能和合相處。

  ㈢令僧安樂:使修行梵行者能安住于佛法之中。

  ㈣令未信者信:使未生信心的人生起信心。

  ㈤已信者令增長:使已生信心的弟子更加堅定。

  ㈥難調者令調順:以戒法來調伏個性頑劣的衆生。

  ㈦慚愧者得安樂:因自覺而反省忏悔,立願修正後,內心清淨快樂。

  ㈧斷現在有漏:使僧衆言行有所規範,斷除現在煩惱。

  ㈨斷未來有漏:使僧衆斷除現在煩惱後,産生定力,能除未來世的煩惱。

  ㈩正法得久住:使正法得以久住,佛法得以長存。

  此十大利益,正是佛陀製定戒律的真正目的。能夠遵行戒法,便可增長信心,清淨僧團,使正法久住。

  因此律藏中的每一條戒律,都有其製戒的因緣和時空背景,其內容也因應對象而有不同。戒律從外相的修持清淨,到內心的不動念,層次有所不同。有些戒已不適用。佛教的戒律,講究修身利人,所謂人成即佛成。

  佛教講究自製修身,尊重他人,行止合乎善惡因果則是持戒,破戒猶可藉發露忏悔、積善結緣來化解,將功贖罪:破見(沒有因果觀念)則無可救藥,萬劫不複。一般人以爲受戒是增加束縛,其實,凡身陷牢獄,失去自由的人,究其原因,都是觸犯了五戒。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道德,是倫理的基本德目,受戒在于不侵犯而尊重有情衆生,所以受持五戒,就是守法的表現。

  佛教的戒律講究修身做人,所謂“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把人做好,修身完成,才能進一步開發內心的光明智慧,悟證最高的真理。戒律因應各種根機對象,可分爲出家修道者的式叉摩那戒二八法戒)、沙彌(尼)十戒、比丘(尼)具足戒;以及在家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則適用于任何發心受持的衆生。

  佛教最初傳人中國時,並沒有標准的傳戒儀式,當時的出家人只有剃發、披服缦條(無條相袈裟),接受叁皈五戒或十戒。一直到了曹魏嘉平二年,才有昙摩迦羅翻譯《僧只戒心》(戒本),並禮請梵僧立羯摩法受戒,中國算是開始了依律傳戒之門。

  叁壇大戒,可以說是中國大乘佛教出家僧衆特有之傳戒儀式,依初壇、二壇以及叁壇正授,分別傳授沙彌(尼)十戒、比丘(尼)具足戒及出家菩薩戒。

  初壇的沙彌、沙彌尼戒有十條“攝律儀戒”,屬基本守則。沙彌者,有“息慈”之義,謂息世惡染而慈濟衆生,須依十條戒律向內守護自己的心念,對外慈悲軟化有情衆生,並學習威儀,攝化衆生。二壇的比丘、比丘尼所受的具足戒屬“攝善法戒”,又稱近圓成,即接近圓滿的意思,共有比丘戒二百五十條、比丘尼戒叁百四十八條,著重于一切境界中精勤修習,擇善離惡。

  叁壇大戒的菩薩戒,則是中國大乘佛教所特有的戒律,或稱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有出家菩薩戒及在家菩薩戒之分。出家菩薩戒傳授的內容爲叁聚淨戒。即上“攝律儀加束縛,其實,凡身陷牢獄,失去自由的人,究其原因,都是觸犯了五戒。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道德,是倫理的基本德目,受戒在于不侵犯而尊重有情衆生,所以受持五戒,就是守法的表現。

  佛教的戒律講究修身做人,所謂“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把人做好,修身完成,才能進一步開發內心的光明智慧,悟證最高的真理。戒律因應各種根機對象,可分爲出家修道者的式叉摩那戒二八法戒)、沙彌(尼)十戒、比丘(尼)具足戒;以及在家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則適用于任何發心受持的衆生。

  佛教最初傳人中國時,並沒有標准的傳戒儀式,當時的出家人只有剃發、披服缦條(無條相袈裟),接受叁皈五戒或十戒。一直到了曹魏嘉平二年,才有昙摩迦羅翻譯《僧只戒心》(戒本),並禮請梵僧立羯摩法受戒,中國算是開始了依律傳戒之門。

  叁壇大戒,可以說是中國大乘佛教出家僧衆特有之傳戒儀式,依初壇、二壇以及叁壇正授,分別傳授沙彌(尼)十戒、比丘(尼)具足戒及出家菩薩戒。

  初壇的沙彌、沙彌尼戒有十條“攝律儀戒”,屬基本守則。沙彌者,有“息慈”之義,謂息世惡染而慈濟衆生,須依十條戒律向內守護自己的心念,對外慈悲軟化有情衆生,並學習威儀,攝化衆生。二壇的比丘、比丘尼所受的具足戒屬“攝善法戒”,又稱近圓成,即接近圓滿的意思,共有比丘戒二百五十條、比丘尼戒叁百四十八條,著重于一切境界中精勤修習,擇善離惡。

  叁壇大戒的菩薩戒,則是中國大乘佛教所特有的戒律,或稱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有出家菩薩戒及在家菩薩戒之分。出家菩薩戒傳授的內容爲叁聚淨戒。即1、“攝律儀戒”,斷舍一切惡行,含攝諸大乘律儀。2、“攝善法戒”,修習一切善法,攝持菩薩行,廣行六度。3、“攝衆生戒”,又作“饒益有情戒”,乃以慈心積極利益一切有情,攝受衆生,信樂學佛。學習菩薩濟世爲懷的精神,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爲自己求安樂。

  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深知欲將佛法弘揚五大洲,必須培育僧才,僧才要真能成爲佛門龍象,必須嚴持戒律。大師于是發大願心,傳授戒法,多年來佛光山在世界各地均傳授過叁壇大戒戒法。曆屆除了接受不同國籍的南、北傳戒子之外,並禮請世界各地不分宗派的長老擔任尊證,可謂打破地域、宗派及文化的界限。

  一九七七年佛光山首次舉辦叁壇大戒傳法,一九八八年更將戒法傳于北半球的美國,一九九八年前往印度傳授叁壇大戒,恢複了南傳佛教與藏傳佛教早已失傳的比丘尼戒法,且爲南北傳佛教帶來了宗派的融和。

  監于佛光山過去在北半球美國西來寺傳過兩次戒法,而佛教傳人南半球的澳洲,卻尚未有漢傳叁壇大戒的啓建,因此二OO四年四月底,在日本大阪召開佛光山重要會議,商討佛光山常住的各項未來發展計畫及製度之建立。

  會議中,時任澳洲南天寺住持的滿謙法師向星雲大師提出,人間佛教在澳洲發展迅速,十余年來,在全體佛教徒及佛光人的努力下,根據澳洲政府統計,佛教目前已成爲第二大宗教。被澳洲外交部譽爲多元文化代表,南半球第一大寺——南天寺,自一九九五年開光以來,因其對當地教育、文化、旅遊等各方面的貢獻,使得政府及各界對于佛教相當友善及重視,也獲得政府的肯定,頒發多項大獎鼓勵。同時,由于帶動當地文教旅遊事業興盛,促使市政府決定贈地,于其對面山坡建設南天大學及美術館,持續推動文化教育的工作。

  南天寺落實本土化,如今成爲南半球的天堂,道場設施條件足夠,各項因緣條件成熟,頗適合舉辦叁壇大戒。因此,滿謙法師建議今年在南半球的澳洲南天寺舉行戒會,立即得到大師首肯,全體與會大衆通過提案。

  此件盛事複經由佛光山宗委會再次慎重開會之後決議:爲使正法久住,戒律得以延續弘傳大洋洲,二OO四年十一月初在澳洲南天寺舉行叁壇大戒,由宗長心定和尚規畫,帶領傳燈會、教育院、都監院等工作人員同心協力執行,滿謙法師擔任總幹事,隨即成立籌備小組,分配各項戒會工作。

  八月中旬滿謙法師前往南天寺籌備叁壇大戒有關事宜,立即獲得澳洲政府支持歡迎,移民部官員允承給予大力協助,同時澳紐各道場和佛光會員信衆也紛紛表示全體同心協力護持此一曆史性戒會。

  九月戒會行政組陸續將參加新戒名單及資料擬出提供,送給移民部協助簽證事宜。十月中旬行政組進駐南天寺籌備各項工作,曆經半年的籌備,全體佛光人集體創作之下,南天寺叁壇大戒終于順利于十一月二十叁日圓滿完成,來自世界各國共二百零六位新戒戒子獲得了清淨戒體,也爲澳洲佛教寫下曆史的新頁。

  二、澳洲佛教簡史

  ㈠澳洲的曆史

  澳洲是南半球上最大的國家,面積七百六十八萬平方公裏,是世界上最小的大陸、最大的島嶼。澳洲總人口一千九百萬,平均每公裏只有二人,是人口最稀少的國家之一。

  澳洲是一個年輕的國家,曆史只有二百多年,以移民建國,居民以早期英國殖民後裔爲主。澳洲提倡多元文化政策,移民有來自一百七十個國家和地區,是多元種族共存、東西文化相容的國度。

  ㈡澳洲佛教的演變

  早在四萬年前,澳洲就有土著居住。有證據顯示中國人曾在西元一四叁二年到過現在叫“達爾文”的地方。依據出土的資料研判,佛教可能是土著以外傳來最早的宗教。

  遠在一四O五年代,明代皇帝派鄭和下西洋,他帶領六十二艘船向南探索,有多艘船到了澳洲海灣外,大約四百八十裏的地方Amhem廣and登陸。考古學家說,有證據指出當地土著也吸收了關于佛教輪回跟心理修行的觀念。

  二OO叁年英國前海軍軍官、業余曆史學家孟席斯的一篇報告提出,他認爲,鄭和才是環球航海第一偉人,不是哥倫布。他提出的“鄭和先于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等觀點,受到專家學者的關注。並掀起鄭和研究熱,並不定期舉行鄭和研討會。

  孟席斯從四…

《澳洲人間佛教的發展——從澳洲南天寺叁壇大戒戒會談起(心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