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澳洲人间佛教的发展——从澳洲南天寺三坛大戒戒会谈起(心知)

  澳洲人间佛教的发展——从澳洲南天寺三坛大戒戒会谈起

  心知

  一、三坛大戒缘起

  “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佛陀于遗教中,告诫弟子们,当以戒为师,经典中也常以各种譬喻来说明“戒”的重要性。佛陀制定戒律,为了促使团体生活的和谐,僧团清净,续佛慧命,修持戒律,提升人格道德。

  戒,梵语“尸罗”,《大智度论》卷十三说:“尸罗,此言性善,奸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L罗。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罗。”由此可知,戒是善法的初基,善法的依止处。受持戒法是信仰的实践,佛陀于遗敦中告诫弟子们当以戒为师,经典中也常以各种譬喻来说明“戒”的重要性。

  在《遗敦经》:“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戒),如合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 《四十二章经》:“弟子去离吾数千里,意念吾戒,必得道:在吾左侧,意在邪,终不得道。”

  佛陀在结戒之初,曾宣说制戒的十大利益:

  ㈠摄取于僧:藉和合清净的僧团来摄受僧众。

  ㈡令僧欢喜:使僧团大众能和合相处。

  ㈢令僧安乐:使修行梵行者能安住于佛法之中。

  ㈣令未信者信:使未生信心的人生起信心。

  ㈤已信者令增长:使已生信心的弟子更加坚定。

  ㈥难调者令调顺:以戒法来调伏个性顽劣的众生。

  ㈦惭愧者得安乐:因自觉而反省忏悔,立愿修正后,内心清净快乐。

  ㈧断现在有漏:使僧众言行有所规范,断除现在烦恼。

  ㈨断未来有漏:使僧众断除现在烦恼后,产生定力,能除未来世的烦恼。

  ㈩正法得久住:使正法得以久住,佛法得以长存。

  此十大利益,正是佛陀制定戒律的真正目的。能够遵行戒法,便可增长信心,清净僧团,使正法久住。

  因此律藏中的每一条戒律,都有其制戒的因缘和时空背景,其内容也因应对象而有不同。戒律从外相的修持清净,到内心的不动念,层次有所不同。有些戒已不适用。佛教的戒律,讲究修身利人,所谓人成即佛成。

  佛教讲究自制修身,尊重他人,行止合乎善恶因果则是持戒,破戒犹可藉发露忏悔、积善结缘来化解,将功赎罪:破见(没有因果观念)则无可救药,万劫不复。一般人以为受戒是增加束缚,其实,凡身陷牢狱,失去自由的人,究其原因,都是触犯了五戒。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道德,是伦理的基本德目,受戒在于不侵犯而尊重有情众生,所以受持五戒,就是守法的表现。

  佛教的戒律讲究修身做人,所谓“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把人做好,修身完成,才能进一步开发内心的光明智慧,悟证最高的真理。戒律因应各种根机对象,可分为出家修道者的式叉摩那戒二八法戒)、沙弥(尼)十戒、比丘(尼)具足戒;以及在家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则适用于任何发心受持的众生。

  佛教最初传人中国时,并没有标准的传戒仪式,当时的出家人只有剃发、披服缦条(无条相袈裟),接受三皈五戒或十戒。一直到了曹魏嘉平二年,才有昙摩迦罗翻译《僧只戒心》(戒本),并礼请梵僧立羯摩法受戒,中国算是开始了依律传戒之门。

  三坛大戒,可以说是中国大乘佛教出家僧众特有之传戒仪式,依初坛、二坛以及三坛正授,分别传授沙弥(尼)十戒、比丘(尼)具足戒及出家菩萨戒。

  初坛的沙弥、沙弥尼戒有十条“摄律仪戒”,属基本守则。沙弥者,有“息慈”之义,谓息世恶染而慈济众生,须依十条戒律向内守护自己的心念,对外慈悲软化有情众生,并学习威仪,摄化众生。二坛的比丘、比丘尼所受的具足戒属“摄善法戒”,又称近圆成,即接近圆满的意思,共有比丘戒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条,著重于一切境界中精勤修习,择善离恶。

  三坛大戒的菩萨戒,则是中国大乘佛教所特有的戒律,或称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有出家菩萨戒及在家菩萨戒之分。出家菩萨戒传授的内容为三聚净戒。即上“摄律仪加束缚,其实,凡身陷牢狱,失去自由的人,究其原因,都是触犯了五戒。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道德,是伦理的基本德目,受戒在于不侵犯而尊重有情众生,所以受持五戒,就是守法的表现。

  佛教的戒律讲究修身做人,所谓“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把人做好,修身完成,才能进一步开发内心的光明智慧,悟证最高的真理。戒律因应各种根机对象,可分为出家修道者的式叉摩那戒二八法戒)、沙弥(尼)十戒、比丘(尼)具足戒;以及在家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则适用于任何发心受持的众生。

  佛教最初传人中国时,并没有标准的传戒仪式,当时的出家人只有剃发、披服缦条(无条相袈裟),接受三皈五戒或十戒。一直到了曹魏嘉平二年,才有昙摩迦罗翻译《僧只戒心》(戒本),并礼请梵僧立羯摩法受戒,中国算是开始了依律传戒之门。

  三坛大戒,可以说是中国大乘佛教出家僧众特有之传戒仪式,依初坛、二坛以及三坛正授,分别传授沙弥(尼)十戒、比丘(尼)具足戒及出家菩萨戒。

  初坛的沙弥、沙弥尼戒有十条“摄律仪戒”,属基本守则。沙弥者,有“息慈”之义,谓息世恶染而慈济众生,须依十条戒律向内守护自己的心念,对外慈悲软化有情众生,并学习威仪,摄化众生。二坛的比丘、比丘尼所受的具足戒属“摄善法戒”,又称近圆成,即接近圆满的意思,共有比丘戒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条,著重于一切境界中精勤修习,择善离恶。

  三坛大戒的菩萨戒,则是中国大乘佛教所特有的戒律,或称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有出家菩萨戒及在家菩萨戒之分。出家菩萨戒传授的内容为三聚净戒。即1、“摄律仪戒”,断舍一切恶行,含摄诸大乘律仪。2、“摄善法戒”,修习一切善法,摄持菩萨行,广行六度。3、“摄众生戒”,又作“饶益有情戒”,乃以慈心积极利益一切有情,摄受众生,信乐学佛。学习菩萨济世为怀的精神,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深知欲将佛法弘扬五大洲,必须培育僧才,僧才要真能成为佛门龙象,必须严持戒律。大师于是发大愿心,传授戒法,多年来佛光山在世界各地均传授过三坛大戒戒法。历届除了接受不同国籍的南、北传戒子之外,并礼请世界各地不分宗派的长老担任尊证,可谓打破地域、宗派及文化的界限。

  一九七七年佛光山首次举办三坛大戒传法,一九八八年更将戒法传于北半球的美国,一九九八年前往印度传授三坛大戒,恢复了南传佛教与藏传佛教早已失传的比丘尼戒法,且为南北传佛教带来了宗派的融和。

  监于佛光山过去在北半球美国西来寺传过两次戒法,而佛教传人南半球的澳洲,却尚未有汉传三坛大戒的启建,因此二OO四年四月底,在日本大阪召开佛光山重要会议,商讨佛光山常住的各项未来发展计画及制度之建立。

  会议中,时任澳洲南天寺住持的满谦法师向星云大师提出,人间佛教在澳洲发展迅速,十余年来,在全体佛教徒及佛光人的努力下,根据澳洲政府统计,佛教目前已成为第二大宗教。被澳洲外交部誉为多元文化代表,南半球第一大寺——南天寺,自一九九五年开光以来,因其对当地教育、文化、旅游等各方面的贡献,使得政府及各界对于佛教相当友善及重视,也获得政府的肯定,颁发多项大奖鼓励。同时,由于带动当地文教旅游事业兴盛,促使市政府决定赠地,于其对面山坡建设南天大学及美术馆,持续推动文化教育的工作。

  南天寺落实本土化,如今成为南半球的天堂,道场设施条件足够,各项因缘条件成熟,颇适合举办三坛大戒。因此,满谦法师建议今年在南半球的澳洲南天寺举行戒会,立即得到大师首肯,全体与会大众通过提案。

  此件盛事复经由佛光山宗委会再次慎重开会之后决议:为使正法久住,戒律得以延续弘传大洋洲,二OO四年十一月初在澳洲南天寺举行三坛大戒,由宗长心定和尚规画,带领传灯会、教育院、都监院等工作人员同心协力执行,满谦法师担任总干事,随即成立筹备小组,分配各项戒会工作。

  八月中旬满谦法师前往南天寺筹备三坛大戒有关事宜,立即获得澳洲政府支持欢迎,移民部官员允承给予大力协助,同时澳纽各道场和佛光会员信众也纷纷表示全体同心协力护持此一历史性戒会。

  九月戒会行政组陆续将参加新戒名单及资料拟出提供,送给移民部协助签证事宜。十月中旬行政组进驻南天寺筹备各项工作,历经半年的筹备,全体佛光人集体创作之下,南天寺三坛大戒终于顺利于十一月二十三日圆满完成,来自世界各国共二百零六位新戒戒子获得了清净戒体,也为澳洲佛教写下历史的新页。

  二、澳洲佛教简史

  ㈠澳洲的历史

  澳洲是南半球上最大的国家,面积七百六十八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小的大陆、最大的岛屿。澳洲总人口一千九百万,平均每公里只有二人,是人口最稀少的国家之一。

  澳洲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历史只有二百多年,以移民建国,居民以早期英国殖民后裔为主。澳洲提倡多元文化政策,移民有来自一百七十个国家和地区,是多元种族共存、东西文化相容的国度。

  ㈡澳洲佛教的演变

  早在四万年前,澳洲就有土著居住。有证据显示中国人曾在西元一四三二年到过现在叫“达尔文”的地方。依据出土的资料研判,佛教可能是土著以外传来最早的宗教。

  远在一四O五年代,明代皇帝派郑和下西洋,他带领六十二艘船向南探索,有多艘船到了澳洲海湾外,大约四百八十里的地方Amhem广and登陆。考古学家说,有证据指出当地土著也吸收了关于佛教轮回跟心理修行的观念。

  二OO三年英国前海军军官、业余历史学家孟席斯的一篇报告提出,他认为,郑和才是环球航海第一伟人,不是哥伦布。他提出的“郑和先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等观点,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并掀起郑和研究热,并不定期举行郑和研讨会。

  孟席斯从四…

《澳洲人间佛教的发展——从澳洲南天寺三坛大戒戒会谈起(心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