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席之地,为仅次于基督敦的第二大宗教。南天寺首次举办三坛大戒,对于佛教在澳洲的发展极具重要的意义。
国会议员、新南威尔斯省自由党党魁国会议员John Bngde致函恭贺三坛大戒的举办,十分欢迎星云大师、诸山长老大德及世界各地新戒的到来,这是整个国家的荣幸,并赞叹大师的慈心悲愿以及终身不屈不挠地致力于“以教育弘扬佛法”,将横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献身于人间佛教的弘传及宗教的融和,衷心期待戒会的圆满成功。
澳洲参议员、民主党党魁Andrew Bartlett特致函恭贺三坛大戒的举行,并代表民主党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两百多位新戒抵达澳洲,表示这是南天寺及澳洲佛教史上的一大盛事。热切期待并欢迎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诸山长老及远道而来参加本次戒会的全体人士。并衷心感谢促成这一大因缘努力不懈的工作人员,希望未来与佛教界的联系更紧密。
纽省佛教会(Bcddhist Coundil of NSW)主席Graeme Lyall AM代表纽省佛教协会,祝贺澳洲最伟大象征之一,位于卧龙岗市的南天寺,所筹办的三坛大戒:这是一项值得赞扬的创举。星云大师弘扬的佛法,是称为“人间佛教”的现代思想。他祝贺这些尊贵的比丘和比丘尼们,在尊敬的星云大师指导之下,能经过宝贵的训练,成为沙弥与沙弥尼,进而发大愿心,受具足戒,终生为佛陀奉献。目前佛教在澳洲是仅次于基督教的第二大宗教,根据二OO一年全国人口普查,有三十五万七千八百一十三人宣示以佛教为精神依归,占全国总人口一·九%。换句话说,每五十个澳洲人中,就有一位是佛教徒。这个普查结果,令人惊讶,主要的原因是星云大师在澳洲创立这座南半球最大的寺院所致。对于大部分的澳洲人士来说,无论何时跟他们谈及“佛教”,立刻会联想起南天寺。祝愿南天寺所主办的三坛大戒,能够圆满成功,更祈愿透过戒子,未来将佛法的和平弘传至整个纷扰的世界。
二OO四年,南天寺秉持以“以教育培养人才”的理念,在南天寺传授三坛大戒为澳洲大乘佛教史写下新篇章。
这次戒会选择在多元文化融和的澳洲,被誉为“南半球第一大寺”的南天寺敔建国际性的三坛大戒,深具意义,有殊胜因缘及历史渊源。
其一、南天寺为澳洲多元文化的代表,自一九九五年开光以来,成为南半球的天堂,落实本土化,带动澳洲人学佛风气,积极推动文化教育,净化人心,多年努力的成果,于二OOO年获卧龙岗市政府捐赠土地,将兴建南天大学及美术馆。
其二、人间佛教在澳洲发展迅速,十余年来全体佛教徒及佛光人的努力下,根据澳洲政府近年来统计,佛教是澳洲增长最快速的宗教,目前已成为第二大宗教,尤其政府及各界对于佛教相当友善及重视,此时传戒,时机因缘均成熟。
此次戒会特别恭请星云大师为得戒阿阁黎,佛光山前任宗长心定和尚为羯磨阿阁黎,新任宗委会主席心培和尚为数授阿阁黎。本次戒会十师——得戒和尚星云大师、羯磨和尚心定和尚、教授和尚心培和尚以及尊证阿阁黎—;慧龙、慧开、慧应、慧性、慧宽、慧昭、慧敦法师;比丘尼戒坛三师——得戒和尚尼慈惠法师、羯磨和尚尼慈容法师、教授和尚尼慈恰法师与七师尊证阿阁黎尼——依恒、坚宽、依来、永威、满谦、满可、满信法师。所有三师七尊证均为戒腊高、学养深厚的法师。
二百零六位戒子分别来自:中国、台湾、美国、韩国、印尼、印度、南非、新加坡、瑞典、纽西兰、澳洲等十六个国家,其中纽澳籍人士有六位,百分之九十的戒子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平均年龄为三十五岁;戒会期间,更有中、英文同步翻译,可见佛教已趋向国际化、年轻化、本土化。
三坛大戒期间,戒常住为戒子们安排讲戒、学佛行仪、佛门礼仪、佛门用语、古德法语、如何做个出家人、佛教弘法事业、菩萨行证、僧众生涯规画、佛光学等戒、定、慧学课程,并以中、英文同步翻译。
本次戒会课程安排极为有特色,得戒和尚星云大师和诸位尊证特别开示的课程如下:
㈠“国际情势”,对现今国际问面临的种族、人权、宗教等重大问题,及台湾未来和佛光山之关系、宗教法规,本山如何在这个大时代里走出去等问题,给予指导。大师表示佛教历经多次教难,至今仍能存在,是因为不用武力、爱好和平、倡导慈悲,以其厚实的文化,在世间上立足。未来佛教若要再发展,佛教徒本身的修养要具足,内在要充实,才能得到世人的尊重,这才是佛教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与方向。
㈡“出家人切身的问题”,谈出家人容易遇到的五个问题:
1、如何处理感情问题
2、如何处理金钱问题
3、遇到逆境时,如何自处
4、见到师兄弟有不如法的行为,若劝勉无效,应如何处理
5、基于个人需要,如何与常住沟通、协调,取得协助
大师以一生的宝贵经验,给予戒子们智慧的解答与指引,他提到出家后应将情爱升华为慈悲,以智化情。出家人重视佛法、智慧的财富,忧道不忧贫,不为金钱所动。逆境来时顺境因,当逆境出现时,自己要坚强,有力量来消除,一个人能够认识、明白、懂得化解困境,这就是智慧。出家人的生命是佛教的,正法以为生,净慧以为命,很多事情需要诸多善缘的成就,我们要对广大信徒有所交待。
㈢“佛光山开山史与佛光会成立因缘” ,在这项课程里,星云大师提到佛光山未来,要靠大家传承下去,必须了解佛光山开山史。当初他只想要为佛教尽心尽力,一切因缘就水到渠成。佛光人要能弘法,发心、发愿承续历史。佛光会成立的因缘,是为了让佛教健全而组织的。佛光山是出家僧团,佛光会为在家信徒敦团,二者如人之双臂、鸟之双翼,佛教事业需僧俗二众共同努力。佛光会成立檀讲师制度,是很大的佛教革命,出家人则要训练成为弘讲师、弘教师、弘道师。大家生长在这样的时代,要了解过去的苦难,让佛光会为佛教写下历史的新页。
㈣“僧众生涯规画”,星云大师分别就个人如何在时间、空间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在事业、处众的三昧上,以及面临境界时,如何自处等问题,给予解答,并勉励新戒:
1、出家人的生涯规画,要随缘、随喜、随心、随众。
2、要将自己看轻、看小,将常住看重、看大,并将别人看得重要一点。
3、人算不如天算,天就是因缘,让因缘来安排我们,学佛宁可什么都没学到,但不能不知因缘,一个人宁可什么都没有,也不能没有慈悲。
㈤羯磨心定和尚教授《瑜伽菩萨戒》,讲解戒的类别、理佛性与行佛性之义及菩萨之义,并勉励大众,人人皆有佛性,可以成佛。若不发菩提心,如同田地没有种子下种,/水远不得收成,期望大众皆洒菩提种子,遍得菩提果实。
㈥得戒和尚尼慈惠法师教授的“僧事百讲”,主要介绍道场行事,给予新戒正确的观念,劝勉大家要感恩常住不嫌弃,肯给我们工作,让我们能够安心办道。“认识戒常住”从佛光山之人、事、道三方面说明:
人——要了解佛光山,必须超越表相,要从深广的角度,要从历史根源看到未来。
事——如何续佛慧命,让佛法久住世间。任何文化活动都是为让佛法延续下去。
道——修道的目的在自度度人,对信徒说法要有佛法,要深入浅出,不能谈玄说妙,能令信徒有所受益,才是真正的人间佛教。
㈦羯磨和尚尼慈容法师为新戒教授“佛光人的养成教育”,他首先恭喜大众跨出受戒的第一步,开示要成为人天师范,首先要培养正确的信仰,及闻法心。“佛光山的弘法事业”课程,慈容法师以过去佛教的活动事业、佛教传扬方式、弘法的价值与目的、佛光山的弘法事业、弘法方向、文化教育事业,以及佛光山的八不:“不流俗、不赶经忏、不看风水、不选时辰、不算命、不卜卦、不探玄、不求灵异”等方面来介绍佛光山。他表示,办活动的目的在度众、发掘人才,软化的工作是非佛不做,活动只是度众的方便,佛法才是根本,期望大家能发心,把佛教的事业发扬光大,才能把佛法弘传出去。
此外,戒师对于戒子的背诵考核、生活仪规,严格要求。透过威仪的训练、观念的建立、生活的落实,学习作为一个出家人所应有的行为、表现,学习如何过出家人的生活,经过这场戒会的训练,可以让戒子的道心更加坚定,成为身心健全的僧众,未来弘扬佛法于全世界。
戒会中又特别安排十四日和二十日中午举行行脚托钵仪式,由羯磨心定和尚与尊证阿阁梨(尼)、引礼法师及全体新戒,以双龙抢珠的方式,沿大雄宝殿、成佛大道托钵。信众夹道欢喜种福田,许多澳洲游客见到队伍庄严,也随喜加入。心定和尚开示,传统戒会在二坛正授后举行托钵,让新戒体会传统托钵乞食生活,更让信众有机会种福田。并举例农夫阿耨达布施饮食、法国作家里昂慈悲布施老人,得大富大贵的果报。
三坛正授典礼圆满,星云大师叮咛戒子,光是剃发、穿法衣,不能算真正的出家人,要受了戒才是真正的出家人;历经初坛、二坛、三坛正授的出家过程,才是真正的出家僧伽,最后更以四部经典的法语,来勉励新戒:
《维摩诘经》云:“不请之友”,希望大家对佛教要做不请之友,人家要请我才肯做,是一般世俗观念,菩萨发心做事不用别人请。
《八大人觉经》云:“不念旧恶”,无论是在社会、家庭、僧团,或与父母、信徒之间,都有人际关系的建立,最重要的是对他人不念旧恶。
《大乘起信论》云:“不变随缘”,佛法中有很多事不可改变,如:慈悲、信心、度众,给人善美、给人欢喜,但对人我行事、说话,则要随众随缘。
《华严经》云:“不忘初心”,最初发心入佛门,是抱持什么样的心,这份心念,不是一年,是永生永世,未来不论环境如何艰难困苦,都要不忘初心,永不退转。, 最后,大师再次叮咛戒子,对自己要“不忘初心”,对佛教要做“不请之友”,对朋友要“不念旧恶”,做人处世要“不变随缘”。
让戒子体验古德行脚托钵的修行生活,并让信徒有亲植福田的机会,特于十一月十四日初坛正授、二十日二坛正授之后,安排戒子在南天寺内行脚托钵,又于十一月二十七日至十二月二日,在台湾北、中、南各区,举办“祈愿人民平安托钵兴学”活动,由新任宗委会主席心培和尚带领全体戒子以“走出国家富强的道路,走出佛教兴隆的道路,走出人间光明的道路,走出佛子正信的道路”为宗旨,完成全省行脚托钵,将受戒功德回向给人间社会。
四、佛教未来展望
点亮戒灯,法脉相传,佛光永普照,法水永流长。
佛教经过两千余年的发展,迄今不衰,主要的原因就是有戒法,“戒在则法在”。戒法是出家修行最重要的学习功课,“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佛陀于遗教中告诫弟子们当以戒为师,经典中也常以各种譬喻来说明“戒”的重要性。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戒法由印度传人中国,又由中国传到日本、韩国等地区,戒法之传授赖由历代高僧大德慈心悲愿,不屈不挠方得成就。
一千二百年前,中国唐代高僧监真大师,前后经历十二年,五次的失败,第六次再接再厉的奋斗始将戒法传到日本,跨越时空,千年之后与监真大师同样出生于中国扬州的星云大师,有著深切愿力,历经种种的艰辛,点亮戒灯。在星云大师的规画与指导下,佛光山于一九七七年首次举办有“模范戒期”美誉的三坛大戒,此后总计历年来佛光山一共传授过八次三坛大戒,深获教界好评。历年的戒坛除了均接受不同国籍的南、北传戒子之外,并礼请世界各地不分宗派的长老担任尊证,打破地域、宗派及文化的界限。不但于一九八八年首次将戒法传于美国,更在一九九八年联合南传、北传、藏传佛教,共同在印度菩提伽耶传授国际三坛大戒,此举不但恢复了南传佛教国家早已失传的比丘尼戒法,回复佛陀时代男女二众数团完整性的传承,且为南北传佛教带来了宗派的融和,写下世界佛教史不朽的一页。这次二OO四年在多元文化融和的澳洲举办为期十八天的国际三坛大戒,更是深具意义。
诚如得戒和尚星云大师为来自十六个国家的二百零六位戒子所开示:“这是澳洲开国以来,第一次传三坛大戒,真是难遭难遇。澳洲此地有许多好山、好水、好人、好事,但是,以受戒、持戒、守法,来为社会做良好示范,是澳洲史上的第一次,佛教自由民主和平的精神,与澳洲国策是一致的,如:在家五戒,出家沙弥(尼)戒、比丘(尼)戒,都是重视社会和谐,不去侵犯别人,尊重他人自由。将来大家弘法利生,也是难遭难遇。在人生当中,能有很多的难遭难遇,就是个有意义的人生。恭喜大家在这难遭难遇的盛缘当中,受持戒法。佛光山是依止常住,传戒地点在南天寺,即是大家的戒常住,能在澳洲受戒,干载一时,一时千载,要将澳洲当成是我们的家,奸好珍惜,未来要将佛法弘传到全世界。”
秉持“以教育培养人才”的理念,二OO四年佛光山在多元文化融和的澳洲,举办国际性传戒活动,不仅是澳洲历史上一大盛事,也为佛教传戒史写下新的篇章。
过去佛教在西方传教,一向强调在欧美弘法的成就,却匆视了西方人士为主要移民的纽澳社会对法雨的渴求,十余年来,佛光人积极弘扬人间佛教,将人间佛教理论在澳洲各地具体实践发展,结合澳洲各地佛陀四众弟子的努力,促使佛教人口在澳洲成长最快速,成为宗教人口成长最高的宗教,弥补了这项遗憾。在这当中,佛光人的集体创作,功劳颇钜,可谓功不唐捐,这是全体佛弟子的荣耀。而佛光山首次在多元文化融和的澳洲举办国际性的三坛大戒,实为水到渠成,因缘殊胜难得,深具意义,相信以此胜缘,期望未来佛教法脉在大洋洲能枝叶繁茂,菩提花果处处开;未来佛法的光明,在大家同心协力下,一定能普照整个澳洲。
摘自《普门学报》第28期
《澳洲人间佛教的发展——从澳洲南天寺三坛大戒戒会谈起(心知)》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