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席之地,爲僅次于基督敦的第二大宗教。南天寺首次舉辦叁壇大戒,對于佛教在澳洲的發展極具重要的意義。
國會議員、新南威爾斯省自由黨黨魁國會議員John Bngde致函恭賀叁壇大戒的舉辦,十分歡迎星雲大師、諸山長老大德及世界各地新戒的到來,這是整個國家的榮幸,並贊歎大師的慈心悲願以及終身不屈不撓地致力于“以教育弘揚佛法”,將橫跨半個多世紀的歲月,獻身于人間佛教的弘傳及宗教的融和,衷心期待戒會的圓滿成功。
澳洲參議員、民主黨黨魁Andrew Bartlett特致函恭賀叁壇大戒的舉行,並代表民主黨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兩百多位新戒抵達澳洲,表示這是南天寺及澳洲佛教史上的一大盛事。熱切期待並歡迎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諸山長老及遠道而來參加本次戒會的全體人士。並衷心感謝促成這一大因緣努力不懈的工作人員,希望未來與佛教界的聯系更緊密。
紐省佛教會(Bcddhist Coundil of NSW)主席Graeme Lyall AM代表紐省佛教協會,祝賀澳洲最偉大象征之一,位于臥龍崗市的南天寺,所籌辦的叁壇大戒:這是一項值得贊揚的創舉。星雲大師弘揚的佛法,是稱爲“人間佛教”的現代思想。他祝賀這些尊貴的比丘和比丘尼們,在尊敬的星雲大師指導之下,能經過寶貴的訓練,成爲沙彌與沙彌尼,進而發大願心,受具足戒,終生爲佛陀奉獻。目前佛教在澳洲是僅次于基督教的第二大宗教,根據二OO一年全國人口普查,有叁十五萬七千八百一十叁人宣示以佛教爲精神依歸,占全國總人口一·九%。換句話說,每五十個澳洲人中,就有一位是佛教徒。這個普查結果,令人驚訝,主要的原因是星雲大師在澳洲創立這座南半球最大的寺院所致。對于大部分的澳洲人士來說,無論何時跟他們談及“佛教”,立刻會聯想起南天寺。祝願南天寺所主辦的叁壇大戒,能夠圓滿成功,更祈願透過戒子,未來將佛法的和平弘傳至整個紛擾的世界。
二OO四年,南天寺秉持以“以教育培養人才”的理念,在南天寺傳授叁壇大戒爲澳洲大乘佛教史寫下新篇章。
這次戒會選擇在多元文化融和的澳洲,被譽爲“南半球第一大寺”的南天寺敔建國際性的叁壇大戒,深具意義,有殊勝因緣及曆史淵源。
其一、南天寺爲澳洲多元文化的代表,自一九九五年開光以來,成爲南半球的天堂,落實本土化,帶動澳洲人學佛風氣,積極推動文化教育,淨化人心,多年努力的成果,于二OOO年獲臥龍崗市政府捐贈土地,將興建南天大學及美術館。
其二、人間佛教在澳洲發展迅速,十余年來全體佛教徒及佛光人的努力下,根據澳洲政府近年來統計,佛教是澳洲增長最快速的宗教,目前已成爲第二大宗教,尤其政府及各界對于佛教相當友善及重視,此時傳戒,時機因緣均成熟。
此次戒會特別恭請星雲大師爲得戒阿閣黎,佛光山前任宗長心定和尚爲羯磨阿閣黎,新任宗委會主席心培和尚爲數授阿閣黎。本次戒會十師——得戒和尚星雲大師、羯磨和尚心定和尚、教授和尚心培和尚以及尊證阿閣黎—;慧龍、慧開、慧應、慧性、慧寬、慧昭、慧敦法師;比丘尼戒壇叁師——得戒和尚尼慈惠法師、羯磨和尚尼慈容法師、教授和尚尼慈恰法師與七師尊證阿閣黎尼——依恒、堅寬、依來、永威、滿謙、滿可、滿信法師。所有叁師七尊證均爲戒臘高、學養深厚的法師。
二百零六位戒子分別來自:中國、臺灣、美國、韓國、印尼、印度、南非、新加坡、瑞典、紐西蘭、澳洲等十六個國家,其中紐澳籍人士有六位,百分之九十的戒子擁有大專以上學曆,平均年齡爲叁十五歲;戒會期間,更有中、英文同步翻譯,可見佛教已趨向國際化、年輕化、本土化。
叁壇大戒期間,戒常住爲戒子們安排講戒、學佛行儀、佛門禮儀、佛門用語、古德法語、如何做個出家人、佛教弘法事業、菩薩行證、僧衆生涯規畫、佛光學等戒、定、慧學課程,並以中、英文同步翻譯。
本次戒會課程安排極爲有特色,得戒和尚星雲大師和諸位尊證特別開示的課程如下:
㈠“國際情勢”,對現今國際問面臨的種族、人權、宗教等重大問題,及臺灣未來和佛光山之關系、宗教法規,本山如何在這個大時代裏走出去等問題,給予指導。大師表示佛教曆經多次教難,至今仍能存在,是因爲不用武力、愛好和平、倡導慈悲,以其厚實的文化,在世間上立足。未來佛教若要再發展,佛教徒本身的修養要具足,內在要充實,才能得到世人的尊重,這才是佛教未來發展的主要動力與方向。
㈡“出家人切身的問題”,談出家人容易遇到的五個問題:
1、如何處理感情問題
2、如何處理金錢問題
3、遇到逆境時,如何自處
4、見到師兄弟有不如法的行爲,若勸勉無效,應如何處理
5、基于個人需要,如何與常住溝通、協調,取得協助
大師以一生的寶貴經驗,給予戒子們智慧的解答與指引,他提到出家後應將情愛升華爲慈悲,以智化情。出家人重視佛法、智慧的財富,憂道不憂貧,不爲金錢所動。逆境來時順境因,當逆境出現時,自己要堅強,有力量來消除,一個人能夠認識、明白、懂得化解困境,這就是智慧。出家人的生命是佛教的,正法以爲生,淨慧以爲命,很多事情需要諸多善緣的成就,我們要對廣大信徒有所交待。
㈢“佛光山開山史與佛光會成立因緣” ,在這項課程裏,星雲大師提到佛光山未來,要靠大家傳承下去,必須了解佛光山開山史。當初他只想要爲佛教盡心盡力,一切因緣就水到渠成。佛光人要能弘法,發心、發願承續曆史。佛光會成立的因緣,是爲了讓佛教健全而組織的。佛光山是出家僧團,佛光會爲在家信徒敦團,二者如人之雙臂、鳥之雙翼,佛教事業需僧俗二衆共同努力。佛光會成立檀講師製度,是很大的佛教革命,出家人則要訓練成爲弘講師、弘教師、弘道師。大家生長在這樣的時代,要了解過去的苦難,讓佛光會爲佛教寫下曆史的新頁。
㈣“僧衆生涯規畫”,星雲大師分別就個人如何在時間、空間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在事業、處衆的叁昧上,以及面臨境界時,如何自處等問題,給予解答,並勉勵新戒:
1、出家人的生涯規畫,要隨緣、隨喜、隨心、隨衆。
2、要將自己看輕、看小,將常住看重、看大,並將別人看得重要一點。
3、人算不如天算,天就是因緣,讓因緣來安排我們,學佛甯可什麼都沒學到,但不能不知因緣,一個人甯可什麼都沒有,也不能沒有慈悲。
㈤羯磨心定和尚教授《瑜伽菩薩戒》,講解戒的類別、理佛性與行佛性之義及菩薩之義,並勉勵大衆,人人皆有佛性,可以成佛。若不發菩提心,如同田地沒有種子下種,/水遠不得收成,期望大衆皆灑菩提種子,遍得菩提果實。
㈥得戒和尚尼慈惠法師教授的“僧事百講”,主要介紹道場行事,給予新戒正確的觀念,勸勉大家要感恩常住不嫌棄,肯給我們工作,讓我們能夠安心辦道。“認識戒常住”從佛光山之人、事、道叁方面說明:
人——要了解佛光山,必須超越表相,要從深廣的角度,要從曆史根源看到未來。
事——如何續佛慧命,讓佛法久住世間。任何文化活動都是爲讓佛法延續下去。
道——修道的目的在自度度人,對信徒說法要有佛法,要深入淺出,不能談玄說妙,能令信徒有所受益,才是真正的人間佛教。
㈦羯磨和尚尼慈容法師爲新戒教授“佛光人的養成教育”,他首先恭喜大衆跨出受戒的第一步,開示要成爲人天師範,首先要培養正確的信仰,及聞法心。“佛光山的弘法事業”課程,慈容法師以過去佛教的活動事業、佛教傳揚方式、弘法的價值與目的、佛光山的弘法事業、弘法方向、文化教育事業,以及佛光山的八不:“不流俗、不趕經忏、不看風水、不選時辰、不算命、不蔔卦、不探玄、不求靈異”等方面來介紹佛光山。他表示,辦活動的目的在度衆、發掘人才,軟化的工作是非佛不做,活動只是度衆的方便,佛法才是根本,期望大家能發心,把佛教的事業發揚光大,才能把佛法弘傳出去。
此外,戒師對于戒子的背誦考核、生活儀規,嚴格要求。透過威儀的訓練、觀念的建立、生活的落實,學習作爲一個出家人所應有的行爲、表現,學習如何過出家人的生活,經過這場戒會的訓練,可以讓戒子的道心更加堅定,成爲身心健全的僧衆,未來弘揚佛法于全世界。
戒會中又特別安排十四日和二十日中午舉行行腳托缽儀式,由羯磨心定和尚與尊證阿閣梨(尼)、引禮法師及全體新戒,以雙龍搶珠的方式,沿大雄寶殿、成佛大道托缽。信衆夾道歡喜種福田,許多澳洲遊客見到隊伍莊嚴,也隨喜加入。心定和尚開示,傳統戒會在二壇正授後舉行托缽,讓新戒體會傳統托缽乞食生活,更讓信衆有機會種福田。並舉例農夫阿耨達布施飲食、法國作家裏昂慈悲布施老人,得大富大貴的果報。
叁壇正授典禮圓滿,星雲大師叮咛戒子,光是剃發、穿法衣,不能算真正的出家人,要受了戒才是真正的出家人;曆經初壇、二壇、叁壇正授的出家過程,才是真正的出家僧伽,最後更以四部經典的法語,來勉勵新戒:
《維摩诘經》雲:“不請之友”,希望大家對佛教要做不請之友,人家要請我才肯做,是一般世俗觀念,菩薩發心做事不用別人請。
《八大人覺經》雲:“不念舊惡”,無論是在社會、家庭、僧團,或與父母、信徒之間,都有人際關系的建立,最重要的是對他人不念舊惡。
《大乘起信論》雲:“不變隨緣”,佛法中有很多事不可改變,如:慈悲、信心、度衆,給人善美、給人歡喜,但對人我行事、說話,則要隨衆隨緣。
《華嚴經》雲:“不忘初心”,最初發心入佛門,是抱持什麼樣的心,這份心念,不是一年,是永生永世,未來不論環境如何艱難困苦,都要不忘初心,永不退轉。, 最後,大師再次叮咛戒子,對自己要“不忘初心”,對佛教要做“不請之友”,對朋友要“不念舊惡”,做人處世要“不變隨緣”。
讓戒子體驗古德行腳托缽的修行生活,並讓信徒有親植福田的機會,特于十一月十四日初壇正授、二十日二壇正授之後,安排戒子在南天寺內行腳托缽,又于十一月二十七日至十二月二日,在臺灣北、中、南各區,舉辦“祈願人民平安托缽興學”活動,由新任宗委會主席心培和尚帶領全體戒子以“走出國家富強的道路,走出佛教興隆的道路,走出人間光明的道路,走出佛子正信的道路”爲宗旨,完成全省行腳托缽,將受戒功德回向給人間社會。
四、佛教未來展望
點亮戒燈,法脈相傳,佛光永普照,法水永流長。
佛教經過兩千余年的發展,迄今不衰,主要的原因就是有戒法,“戒在則法在”。戒法是出家修行最重要的學習功課,“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佛陀于遺教中告誡弟子們當以戒爲師,經典中也常以各種譬喻來說明“戒”的重要性。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戒法由印度傳人中國,又由中國傳到日本、韓國等地區,戒法之傳授賴由曆代高僧大德慈心悲願,不屈不撓方得成就。
一千二百年前,中國唐代高僧監真大師,前後經曆十二年,五次的失敗,第六次再接再厲的奮鬥始將戒法傳到日本,跨越時空,千年之後與監真大師同樣出生于中國揚州的星雲大師,有著深切願力,曆經種種的艱辛,點亮戒燈。在星雲大師的規畫與指導下,佛光山于一九七七年首次舉辦有“模範戒期”美譽的叁壇大戒,此後總計曆年來佛光山一共傳授過八次叁壇大戒,深獲教界好評。曆年的戒壇除了均接受不同國籍的南、北傳戒子之外,並禮請世界各地不分宗派的長老擔任尊證,打破地域、宗派及文化的界限。不但于一九八八年首次將戒法傳于美國,更在一九九八年聯合南傳、北傳、藏傳佛教,共同在印度菩提伽耶傳授國際叁壇大戒,此舉不但恢複了南傳佛教國家早已失傳的比丘尼戒法,回複佛陀時代男女二衆數團完整性的傳承,且爲南北傳佛教帶來了宗派的融和,寫下世界佛教史不朽的一頁。這次二OO四年在多元文化融和的澳洲舉辦爲期十八天的國際叁壇大戒,更是深具意義。
誠如得戒和尚星雲大師爲來自十六個國家的二百零六位戒子所開示:“這是澳洲開國以來,第一次傳叁壇大戒,真是難遭難遇。澳洲此地有許多好山、好水、好人、好事,但是,以受戒、持戒、守法,來爲社會做良好示範,是澳洲史上的第一次,佛教自由民主和平的精神,與澳洲國策是一致的,如:在家五戒,出家沙彌(尼)戒、比丘(尼)戒,都是重視社會和諧,不去侵犯別人,尊重他人自由。將來大家弘法利生,也是難遭難遇。在人生當中,能有很多的難遭難遇,就是個有意義的人生。恭喜大家在這難遭難遇的盛緣當中,受持戒法。佛光山是依止常住,傳戒地點在南天寺,即是大家的戒常住,能在澳洲受戒,幹載一時,一時千載,要將澳洲當成是我們的家,奸好珍惜,未來要將佛法弘傳到全世界。”
秉持“以教育培養人才”的理念,二OO四年佛光山在多元文化融和的澳洲,舉辦國際性傳戒活動,不僅是澳洲曆史上一大盛事,也爲佛教傳戒史寫下新的篇章。
過去佛教在西方傳教,一向強調在歐美弘法的成就,卻匆視了西方人士爲主要移民的紐澳社會對法雨的渴求,十余年來,佛光人積極弘揚人間佛教,將人間佛教理論在澳洲各地具體實踐發展,結合澳洲各地佛陀四衆弟子的努力,促使佛教人口在澳洲成長最快速,成爲宗教人口成長最高的宗教,彌補了這項遺憾。在這當中,佛光人的集體創作,功勞頗钜,可謂功不唐捐,這是全體佛弟子的榮耀。而佛光山首次在多元文化融和的澳洲舉辦國際性的叁壇大戒,實爲水到渠成,因緣殊勝難得,深具意義,相信以此勝緣,期望未來佛教法脈在大洋洲能枝葉繁茂,菩提花果處處開;未來佛法的光明,在大家同心協力下,一定能普照整個澳洲。
摘自《普門學報》第28期
《澳洲人間佛教的發展——從澳洲南天寺叁壇大戒戒會談起(心知)》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