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導發心發展弘化人間佛教
王慶(四川師範大學研究生)
在現代化激烈的發展與碰撞中,在新世紀星光閃耀之際,佛光山上卻有佛光普照,香花供養,自是人間福音。
傳承著世界上唯一不問斷文明的中國,卻是一個宗教觀念淡薄的國度。她對所有的宗教都兼收並蓄,寬容大度,也就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全民族堅定信仰的國教。特別是現代化生活愈來愈加快的節奏,讓本就淡漠的國人更加地遺忘本就已邊緣化的宗教。但是,中國人需不需要宗教呢
需要。因爲心田需要甘露,人生需要燈塔,我們真的需要一個信仰,一個精神家園。放眼世界,物欲橫流,聲光電響中追求刺激的人們卻掩飾不住心靈上的空虛,精神上的苦悶,或是陷于其中不知自拔,或是茫然不知所以。拯救其靈魂,指點其迷津,是宗教義不容辭的義務。
星雲大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正是順應時代對佛教進行的改革,根植佛理,與時俱進。正如大師所言:“佛陀出生在人問,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弘化在人間。佛陀所有的教言,無一不是以人爲對象;可以說,人間佛教就是佛陀本有的軟化。” (星雲大師(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刍議),《普門學報》第一期第四十六頁)倡導“人間佛教”不過是還佛教本原。人類借助科技的發展,足迹已遍布小小地球村的每一個角落,山川秀美之地也紛紛開發作旅遊區、度假村。退隱山林,閉門清修之路已是愈走愈窄,佛教只有利樂衆生,回歸人間才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因此,星雲大師說:“佛教過去重在出世及隱居山林,所以與社會大衆有距離,要如何將佛教統一、團結,是我們努力的目標。我一再想把艱深佛法大衆化、通俗化、文藝化,讓每一個人在生活中,皆擁有佛法,明白說,要讓佛教適應時代,必須要有一番革新,才能適合大衆的需要。” (星雲大師在一九九八年舉辦的國際僧伽講習會上的致詞) “佛教生活化,生活佛教化”的人間佛教,積極人世,以人爲本,不僅僅使百年來發展緩慢的中國佛教走出困境,還讓更多的僧侶信衆沐浴于佛光,受惠于佛法。“人間佛教是每一個人的心,每一個人的道,每一個人的理:人間佛教是佛陀的本懷。是每一個人生命的淨化、升華,凡能圓滿涅槃之道的教示,都是人間佛教。” (星雲大師(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刍議),《普門學報》第一期第四十七頁)若人人都慈悲向善,人人得以脫離欲壑苦海,獲禅悅法喜,那世界的和平、兩岸的統一、人類的共同的美好的未來,都不再遙遠。
本著這樣的菩薩心願,星雲大師在二〇〇二年四月國際佛光會第九次世界大會上作了(發心與發展)的開示,提綱挈領,爲廣大僧俗信衆學習理解佛法並付諸實踐指明了方向。大師說:“發心,就是建設自我:發展,就是建設世界。幫助自己要“發心”;幫助世間要“發展”。” (星雲大師(發心與發展——二〇〇二年國際佛光會第九次世界大會主體演說),《普門學報》第十期,以下引文凡引自此文處略注)
“發心”是開發我們的心田,對佛教徒來說是開發內心的真如佛性。六祖惠能大師有著名的“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的風幡之議。(《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行由品第一》)現實凡塵中風湧幡卷,不持心自定,如何養得般若菩提
然而定心如除草,發心如播種。星雲大師突破傳統閉門修心的觀念,還要我們播種下四顆大願心:“慈悲心”、“增上心”、“同體心”、“菩提心”。
“發慈悲心,怨親平等”。“以愛止恨”、“以親處怨”,佛家本以慈悲爲本。世人皆是我父母兄弟姐妹,縱是冤家仇敵,也只可愛他化他,不可恨他。慈悲心發,怨親平等。
“發增上心,定慧等持”。不僅是對外在的福樂富貴要增勝上進,對內在的自我精神也要不斷的提升增上,以達到“定慧等持”。
“發同體心,人我一如”。大師教誨衆信徒要真正明白人我都是“同體共生”的道理:“佛教主張要把禅悅法喜與世間大衆共同分享,要把世間上的一切衆生,都看成是自己的伴侶,都是我自己身心的一部分,都是我自己的生命所有。”這樣才能達到人我一如的境界,才有世界的永遠和平。
“發菩提心,自在圓滿”。犧牲奉獻,成就衆生。看破放下,才得自在;喜舍樂施,才能圓滿。
大師所倡的“發四種心”,歸結到一起就是世界是個大家庭,我們愛我們的每一個兄弟姐妹,我們以能爲任何一個兄弟姐妹盡微薄之力而感到高興。人人都能夠發這四種心,我們的大家庭該多麼幸福快樂!
“發展”是星雲大師帶領出世的佛教走向人世的佛教的創造。現代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不依賴任何人而獨立生存在世上,也就再不能一葉障目:只顧自己修行,不理世間俗務。星雲大師以積極的態度,不僅重視個人內心的修行、心地的開發,還關注重視世界的變化發展,希望廣大信衆能爲人類共同的美好未來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大師對“發展”的提倡,實是撕下僵化佛教徒自欺欺人的“清修”的面紗,爲佛教幹實事,爲國家民衆幹好事,這需要怎樣的胸襟與氣魄!
“發展人性的真善美好”。佛光會長久以來以推動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的“叁好運動”來發展人性的真善美好。“以期風氣所及,讓我們的人間社會,到處所聽到的都是美好的聲音,到處所見到的都是真誠感人的事情,到處所想到的都是爲人服務的善事”。
“發展世間的福慧聖財”。不僅是發展個人的財富,還要創造發展共有的財富;不僅發展物質財富,還要發展信仰、歡喜、健康、智慧等終身受惠的福慧聖財。
“發展人際的和樂愛敬”。大師認爲:“心才足一切善美品德的源頭。”發展內心的寶藏,淨化人心,建立和諧美好的人際關系。
“發展未來的生佛合一”。只要我們“能夠在現世的人間,開發我們的慈悲智慧,開發我們的真如佛性;只要我們能夠時時擁抱真理,只要我們能夠永作佛國的叁貝,那就是與佛合一了” 。
大師提出的四個“發展”,不僅是對僧俗大衆的期望,更是對佛光會員的要求:“佛光會的發展方向,就是希望我們每個人,從做好一個“佛光會員”,繼而建設“佛光人家”,接著發展“佛光社區”,到最後創造“佛光淨土”爲終極目標。”佛光會正沿著光輝的道路前進。
星雲大師提倡的“發心與發展”不僅是在理論上的建樹,也是我們在實踐上的指南。我們每個人在日常應努力做到發四種心:
一要“發慈悲心,怨親平等”。
二要“發增上心,定慧等持”。
叁要“發同體心,人我一如”。
四要“發菩提心,自在圓滿”。
並真正做到四種發展:
一要“發展人性的真善美好”。
二要“發展世問的福慧聖財”。
叁要“發展人際的和樂愛敬”。
四要“發展未來的生佛合一”。
發心人人要發,發展人人盡力。衆僧俗信衆都遵循星雲大師的開示,宣法護法,讓佛法深人人心,佛光普照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