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彌勒淨土與人間佛教的邏輯關聯(李光華)

  論彌勒淨土與人間佛教的邏輯關聯

  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 李光華

  [內容摘要]肇始于東晉道安時期的彌勒信仰,與發轫于太虛大師所倡導的人間佛教,本屬于中土佛教兩個不同的修行派系。本文旨在從哲學的層面揭示二者修行理論的特質,並將二者統一到體現大乘菩薩道的一致邏輯上來。

  [關鍵詞]彌勒菩薩 兜率淨土 太虛 人間佛教 大乘菩薩精神

  引 言

  彌勒淨土與人間佛教屬中土佛教兩種不同的修行體系。前者以持彌勒菩薩名號、往生兜率淨土爲鹄的,後者以注重現實人生、建立人間淨土爲目標。本文試圖從哲學的層面,考察二者修行思想的特質以及修行方法的異與非異,進而揭示二者在體現大乘佛教精神方面所取得的內在一致性。由于本人根鈍學淺,舛謬不當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大德、方家不吝教正。

  一、天王殿中的未來佛及其表法含義

  普天之下的佛寺,凡稍具規模者,在山門殿之後便是天王殿,大殿內供奉的即是“彌勒菩薩”。據《彌勒上生經》稱,彌勒原生于婆羅門人家,從佛授記,爲佛弟子,後先佛人滅,上生兜率天宮,在兜率內院,廣接信衆,爲衆說法。因是之故,人們又稱彌勒菩薩爲“天王”。又據《彌勒菩薩下生經》雲,彌勒在兜率內院,經四千歲(即閻浮提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將迻離天宮,下生閻浮提成佛,宣演法音,廣度衆生。因是之故,人們又稱其“彌勒佛”或“未來佛”。

  這裏,值得我們推問的是:天王殿中的彌勒菩薩有無特別含義

  從佛教自身的表法手段來看,作爲佛教建築的天王殿,自然也具備相應的表法功能。佛教的以物表法,可追溯到釋迦世尊最後一次在靈山法會上的講法。世尊隨手拈起一束花,舉示大衆,前來聽法的人都不得其解,唯有大迦葉尊者破顔微笑,于是釋迦佛當衆宣布:“吾有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诃迦葉。”這便是傳爲禅宗以心傳心法門之發端。中土禅宗自五祖分燈以後,很多祖師皆以此表法手段開示學人:有拈拂塵者,有豎拇指者,有舉如意者。諸如此類,不一而足。禅師們所舉之物可以百般,但所表之法並無二致,目的都是令學人于當下承當,識得自性。同樣道理,天王殿中的未來佛塑像,旨在暗示信衆:你就是未來佛。佛教認爲:人皆具如來智慧,皆堪作佛。據稱,釋迦佛在臘月初八夜睹明星悟道時說:“奇哉,奇哉,大地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六祖惠能則直截了當地說:“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因此,當你向彌勒佛作禮恭敬時,你其實恭敬的是你自性彌勒。從佛教思維看,人信仰彌勒,也就是信仰人自己。人都想擁有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未來,而作爲未來佛的彌勒,所關注的正是人類的現在和未來。

  二、彌勒信仰的興起與發展

  中國有關彌勒淨土的思想,形成比較久遠。早在西晉時期,竺法護譯《彌勒下生經》一卷,彌勒淨土的信仰便開始在中土傳播。據《高僧傳》記載,東晉名僧道安常與弟子昙戒等八人,同在彌勒像前發願,祈求往生兜率,由此開創彌勒信仰之風,後世遂奉道安爲彌勒淨土思想的創始人。

  與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世界相比,彌勒菩薩的兜率淨土世界,其美麗、豪華程度並不亞于斯。《彌勒上生經》雲:當彌勒上生兜率天宮時,有五百億天子以“天福力”爲其化造宮殿,各各以梅檀摩尼寶冠化作五百億寶宮:

  一一寶宮有七重垣……諸垣中有八色琉璃渠,一一渠有五百億寶珠而用合成。一一渠中有八味水,八色具足,其水上湧,繞梁棟間,于四門外,化生四華,水出華中,如寶華流。

  這一段文字是描述彌勒淨土的國土莊嚴。彌勒世界不但環境美,人的長相也美。經上說,兜率天的天女“身色微妙,如諸菩薩莊嚴身相”,不管是誰,只要能“往生兜率天上,自然得此天女侍禦”。

  舉凡往生兜率的人是“一生補處菩薩”,也就是說,再回到人間來,過一生才能成佛。可能有很多人會想,往生兜率,一可預人佛流,二可行五欲之樂,如此這般的居住環境,何人不向往之

  你若作恁麼想,也就不得往生了,因爲若汝心不淨,則不能與佛、菩薩相應,心淨則國土淨,國土淨是因衆等心淨。我們地球人現在都談環保,但碰到的問題層出不窮,難以有妥善徹底的解決措施。但看佛國環保的下手處,就是心靈環保。

  這裏,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從淨土信仰的流傳和發展情況看,彌勒信仰顯然不及彌陀信仰,這其中的原由是什麼

  對此,賴永海先生在其專著《中國佛性論》一書中,作過精辟概括。賴先生認爲:“此中之原因也許是多方面的,但兩種信仰自身的特點應該說是最主要的原因。例如,雖然兩者的修行方法都十分簡便易行,但往生之具體條件卻不盡相同。彌陀信仰的一個最大的特點是“乘佛願力”,謂阿彌陀佛在因位時發了誓願,若不盡度國中天人爲佛者,不取正覺。此願使那些信徒們覺得進西方淨土比較保險,亦即“生極樂可萬修萬成”;其次,彌陀信仰的另一個特點,是彌陀曾發願凡是稱念其佛號者,臨終前他定前來接引(阿彌陀佛也因此而有“接引佛”之稱號)。這樣,往生極樂世界便可主要依靠佛之願力了。而彌勒卻沒有此種誓願,往生兜率主要得靠自力,這就使彌勒信徒們因懷疑自力而喪失信心。彌陀信仰比彌勒信仰流行更廣,時間更長,也許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上面所說二點應該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上述分析是從彌陀和彌勒方面進行的,我覺得還可以從普通信徒這一面展開討論。

  今天信仰淨土宗念佛法門的人,大都以《大集經》上的一句話鞭策自己和勸誡他人。《大集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以念佛,得度生死。”近代印光大師曾有“豎出”與“橫超”之喻,所以,絕大多數學佛者在選擇行法門時皆以淨土爲可靠,此其一。其二,淨土宗稱本宗是“叁根普被,利鈍全收”,末法時代衆生又“根鈍障重”,誰敢說自己是上根利器

  其叁,一旦往生極樂淨土,則橫超叁界,預人佛位,永不退轉。其四,兜率淨土屬欲界天宮,尚未出叁界,用僧肇批評老子的話說:“美則美矣,然期棲神冥累之方,猶未盡善。”也就是說,彌勒信仰者還得下世接著修。而僧肇所言之于老子可與不可姑且不論,但如果我們用以指彌勒信仰,則實在是對彌勒精神的誤會。關于這一點,下文再詳說,此不贅。以上四點可以看成是彌陀信仰比彌勒信仰流傳更廣的另一個原因。

  時下有一些佛教徒,站在各自宗門的立場上,或謂此宗爲優,彼宗爲劣;或謂彼宗爲優,此宗爲劣。這種爭論本屬教內之事,學界自無權幹涉。但這種爭論涉及學理問題,又不得不稍費筆墨。若以分別心看待,諸法則有優劣之見;若以平等智觀察,諸法則無有高下。佛陀教給人們的智慧即是現量而比量,比量而現量;平等,平等,再平等。

  彌勒菩薩爲什麼選擇上生兜率天而不去極樂世界或別的佛國世界呢

  更有甚者,地藏王菩薩又爲什麼選擇地獄呢

  這在佛教中叫“不舍輪回而住清靜”。若沒有大乘菩薩的道行和願力,就不可能做得。可以肯定地說,沒有哪位大乘菩薩會選擇離開衆生,離開人間的。

  由此可見,彌勒信仰,究其竟,是大乘菩薩的信仰選擇;彌勒信仰在本質上是關注現實人生的,代表著不舍衆生、宏願普度的大乘精神。

  叁、人間佛教理論的發現

  中土佛教自明以降日趨衰敗,可謂進入其發展的最黑暗時期,降至清朝,庶幾一頁空白。這其中的原因異常複雜,此非本文重點,故不贅。但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盛極而衰,佛教也不能例外。這雖說是符合曆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卻引起教內外一些有識之士的深切關注。近代的太虛大師即是其中之一。而人間佛教,也正是在佛教陷入最低谷的曆史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人間佛教爲太虛大師所倡導,爲後來的趙樸初、星雲、印順等大德所繼承,這一點在學界已成共識。早在1913年,年僅25歲的太虛在上海靜安寺的演講中就提出:“佛教宜革命有叁:一組織革命,二財産革命,叁學理革命。”“組織革命”即“教製革命”,“財産革命”即“教産革命”,“學理革命”即“教理革命”。這表明太虛對當時經忏鬼神、偏離正道的僧團佛教,已下定了撥亂反正的決心。1928年,太虛應邀爲上海儉德儲蓄會作題爲《人生佛學》的演講。這次演講可視爲太虛“人生佛教思想形成的標志,並且囊括了人生佛教要義”。當然,我們這裏需要厘清的主要問題是:人間佛教的特質是什麼

  它是否有異于或有違于釋迦佛開創的佛教

  人間佛教,顧名思義,強調佛教的人間品質和人間屬性。在《近代人生觀的評判》一文中,太虛大師列舉了思想界發展至近代已形成的四種人生觀:人本的人生觀、物本的人生觀、神本的人生觀、我本的人生觀。太虛對此逐一條分縷析,認爲皆未達到佛家的究竟圓滿;不過,太虛又認爲,佛教對此四種人生觀又是“皆有所是,亦皆有所非”。據此我們可以推斷,太虛所持的人生觀既統攝世俗、外道,又高于世俗、外道。再從太虛判教來看。在“人生佛教”中,太虛將佛教判爲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獨覺乘、佛乘。太虛認爲,人只要依佛教修行,就可以從人乘而直達佛乘,因爲佛是“最高人格的實現”,“人類得到最高覺悟的就是佛”。可見,“佛”並不玄虛,“佛”不過由人來做,因爲“佛”本來的意義就是“覺悟了的人”。

  綜合上述觀點,人間佛教思想不啻關注人生,而且處處體現出“以人爲本”、“以人爲重”的理論特質。人間佛教這種“以人爲本”的人文關懷,在修行上必然表現爲一定的“人世”性,這些與釋迦佛的應世情懷其實是遙契相應的,與中土佛教的大乘精神也是不二的。從佛教史看,“釋迦牟尼佛出生在人間,修道在人間,成佛在人間,弘法在人間,這些都是說明佛教是人間的佛教”。當然,彌勒信仰也同樣是人間的佛教。

  四、彌勒信仰的人間佛教特質

  我們在認識人間佛教的人本特征之後,也就不難領會彌勒信仰的人本特質了。

  從佛經記載看,彌勒亦是出生在人間,修道在人間,成菩薩在人間。彌勒學佛不是爲了“自了”式的解脫,而是宏願廣大,甘居兜率,不出叁界,不舍人間。太虛大師講《彌勒上生經》時,曾著重闡明彌勒菩薩本是凡人中的一員,“不修禅定,不斷煩惱”,而是從廣修利他、廣度衆生的因行中成佛。彌勒菩薩這種胸懷全人類、利益全人類、造福全人類的“人本”思想,首先是每一個彌勒信仰者都必須具備的,這恰恰又可視爲是對太虛大師所倡導的人間佛教所作的注腳。

  彌勒信仰的人本性,,也就決定其修行方式的人世性和世俗性。彌勒信仰者可以過正常的世俗生活,從事正常的社會工作。在這一點上,彌勒信仰與彌陀信仰是一致的。宋代以後之所以居士佛教興盛,在很大程度上是與淨土信仰的盛行有關,因爲淨土修行方法最簡便,幾乎無需什麼修行條件,只要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聖號,或是“南無彌勒菩薩”聖號,或是“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即可。只要“信、願、行”叁資糧真實具備,就可以“萬人修”、“萬人得”。當然,無論什麼法門,只要切機、相應、得力,其修行成果也是不二的,因爲佛教本身就是“不二法門”。

  在修行方法上,人間佛教以禅定或生活禅爲手段;彌勒淨土以持彌勒菩薩名號爲手段。而持名號至一心不亂境界,其實也是禅定。從這個意義講,二者的修行方法也是合二而一的。

  彌勒信仰的另外一個特質,就是體現了大乘菩薩精神。我們在上文提到菩薩“不舍輪回而住清靜”。從一定意義上講,菩薩就代表大乘。衆生有多少,菩薩這個乘就有多大。從理論上講,彌勒菩薩如此,信仰彌勒菩薩者亦是如此。菩薩欲創建清淨國土,所依據者不是個人別業,而是人與人關系所構成的社會共業,正如太虛大師所說:“個人不能成社會業。多個自顧自之個人,雖聚處,亦不能成社會業。凡社會果,必須化成共同心理、共同生活、共同行動而有大衆相和合之關系,乃能成社會業以創建清淨之國土。大乘發心與諸衆生同甘共苦,悲救世間衆生之苦,而慈濟以究竟安樂,故無不以創造莊嚴淨妙佛國爲修行之目標。”菩薩利益人生、利益社會的這種精神,用時下的話來講,就是倡導共同富裕、共同提高。彌勒菩薩即是這種精神的體現,彌勒菩薩也正是以大衆的成佛目標爲自己的成佛目標的。

  結 語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彌勒信仰融“人本性”、“人世性”和“大乘性”于一爐,體現出太虛大師所倡導的“人間佛教;”的主要品質,也體現出釋迦牟尼佛應世度人的本懷。我們還可以說,彌勒信仰不完全是他信,更不是迷信,而是代表大乘菩薩道人世、救世的自信和正信。我們還可以說,信仰彌勒就是信仰人間正道。我們甚至還可以說,社會上多一個彌勒信仰者,就是多一個彌勒菩薩,就是多一個新時代的雷鋒。

  彌勒菩薩與我們的娑婆世界相距很近,他甚至就生活在我們當中。活躍在五代時期的布袋和尚,據說就是彌勒菩薩的化身。

  最後,讓我們共同稱念一聲“南無彌勒菩薩”,自覺覺他。

  

《論彌勒淨土與人間佛教的邏輯關聯(李光華)》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