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真禅法師與人間佛教(沈劍英)

  真禅法師與人間佛教

  華東師範大學人文學院 沈劍英

  人間佛教的思想是佛學巨擘太虛大師依據佛法真理、協契時代潮流而形成的,太虛大師積極倡導達30年之久,至上世紀40年代,影響日見深入。真禅法師于上世紀30年代曾兩度受教于太虛大師,對大師改革佛教的思想欽佩之至。後來,他又進一步從大師的著述中領悟了人間佛教的真谛,所以他對人間佛教思想不僅推崇備至,而且在實踐中作出了貢獻。

  一,弘揚人間佛教

  真禅法師在弘法中時時不忘弘揚人間佛教的思想。太虛大師從1916年在普陀山錫麟禅院閉關時寫《佛教人乘正法論》到1946年在鎮江講演《人生的佛教》,發表有關人間佛教的著述達42種,全面論述了人間佛教的主旨、原則、性質、目標和效果,內容極爲富瞻。真禅法師歸納其要旨說:

  什麼是人間佛教

  大師認爲“人間佛教,是表明並非教人離開人類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裏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來改良社會,使人類進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呢

  首先要“從普通一般人的思想中建設起來”。因爲中國人民曆來把佛教看作是神異的、閑隱的、朽棄的,這樣就把“佛教底真相蒙蔽”起來了。“若要佛教真精神表現出來,須針對神怪等等的煙幕揭破,然後才可見到發達人生的佛教真相”。大師指出“佛菩薩不是鬼神。普通人信佛菩薩,以爲是同鬼神一樣的,這是大大錯誤的”!“佛”是“覺者”的意思,“故佛非宇宙萬有的創造者,亦非宇宙萬有的主宰者,乃是宇宙萬有實事真的覺悟者;將佛親自所覺悟的道理,如實說出來,而使人也依之去行,便是佛教”。“菩薩”也不是普通人所認爲的偶像,而是“求覺悟的有情衆生,即隨佛修學、立志成佛的佛弟子”。所以,“佛是使人覺悟而趨向光明的指導者。若信佛不明佛之真相,雖信佛教亦不是真信”。總之,“人間佛教,並非人離去世界,或做神奇鬼怪非人的事。即因世人的需要而建立人間佛教,爲人人可走的坦路,以成爲現世界轉變中的光明大道,領導世間的人類改善向上進步”。大師在這裏教導人們:一個人覺悟了佛法原理,把佛教作爲思想信仰的中心,並以此爲出發點,去實行救世救人,建設人類的新道德、新秩序,從而使國家富強,人民安樂,這就是人間佛教思想的主要內容。①

  人間佛教既是人間的坦途,隨之而生的即是何謂人間淨土、人間何處有淨土的問題。真禅法師在《論人間淨土》一文中引述太虛大師的話說:

  什麼是人間淨土

  近之修淨土行者,多以此土非淨,必須脫離此惡濁之世,而另求往生一良好之淨土。……然遍觀一切事物無不從衆緣時時變化的,而推原事物之變化,其出發點都在人等各有情之心的力量。即人人皆有此心力,即人人皆有創造淨土本能,人人能發造成此土爲淨土之勝願,努力去作,即由此人間可造成爲淨土,固無須離開此龌龊之社會而另求一清淨之社會也。質言之,今此人間雖非良好莊嚴,然可憑各人一片清淨之心,支修集許多淨善的因緣,逐步進行,久之久之,此惡濁之人間便可一變而真禅:(紀念太虛大師誕生一百周年》。爲莊嚴之淨土,不必于人間之外另求淨土,故名人間淨土。並且指出:

  大師認爲“人間淨土是要創造的”,因爲“當下的人間確是不完美的,但是人等有情如願意要去創造成淨土,並不是沒有可能的”。這是教導人們,作爲一個佛教徒,不應厭棄現實世界,而是要用自己的一片清淨之心,去改造和建設現實世界,使之變成淨土世界。

  真禅法師還就佛法與做人的關系展開論述,這也是人間佛教的重要論題。他在《佛法與做人》一文中說:

  我們人類生存于社會,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員。一個人如果脫離了社會,脫離了人民的奉獻,就難以生存。既然社會與人民奉獻于你,使你有吃有穿,有住有用,那麼,你就應該考慮如何去回報社會,回報人民。

  這就是如何做人,做一個什麼樣人的問題。然後他又引用太虛大師《學佛先從做人起》一文的有關論述,說明做人必須做到以下四個方面:“第一,要對父母孝順恭敬奉養;第二,要服務社會,要替社會謀利益;第叁,要報答國家恩,要以愛國心爲前提;第四,要進德修道,走學佛的道路”。他說:

  太虛大師認爲,做人必須做到以上四點,但四點之中,以第四點最爲重要。他指出,你僅僅能行前叁種,還是“沒有了知人生真意義,沒有得到人生真價值。若要了知人生真意義和得到人生真價值,要看你能行第四種到如何程度爲標准。若能行此第四種,則人生永遠是上進的。此第四種是修學戒定慧的途徑,是佛法的精髓”。他的最後緒論是:“人爲萬物之靈,佛法唯人類才可以修學,由此可以見到人生真價值之所在。”

  真禅法師對人間佛教思想的理解很深,弘揚甚勤。他在《禅學思想就是人間佛教思想》一文中說:

  什麼是禅學思想

  ……《六祖壇經》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覓兔角。”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居士也說:“佛陀出生在人間,說法度生在人間,佛法是源出人間並要利益人間的。”又說:“我們提倡人間佛教的思想,就是要奉行五戒、十善以淨化自己,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這是說,佛法與世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我認爲禅法也是如此,它存在于人間,而且要利益人間。如果離開了人間,就不會有禅法,也就談不上修禅。

  禅學思想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但從我們禅僧學禅、修禅來說,其基本內容就是人間佛教思想。所以我說禅學思想就是人間佛教思想。

  而且他還在(青年是佛教的希望》一文中強調說:

  不論研究哪一派系的經典理論,都要以人間佛教爲著眼點。

  因爲人間佛教的思想,是佛陀的心髓,有強大的生命力。

  真禅法師關于人間佛教的诠解與闡說,是切實中肯的,使人們得以正確理解人間佛教思想的積極意義。

  二、淨化自己,利益人群

  真禅法師不僅大力弘揚人間佛教,且依據人間佛教自利、利他的思想原則來實踐。所謂自利和利他,就是淨化自己和利益人群。

  真禅法師認爲,淨化自己必須奉行五戒、十善。即是“包括了禅宗祖師們所製訂的一切戒規和所樹立的一切道風。它除了要求每個禅僧都嚴格遵守所有的戒律和各種禅門規定外,還應該堅持早晚課誦、過堂用齋、修禅學禅、講經說法、半月誦戒、夏季安居、冬季打七以及在佛教傳統節日舉行法會等。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淨化自己,具足正信,成爲一個真正的禅僧,一個名副其實的佛教徒”。①所以他在自己住持的寺院要求全體僧衆奉行五戒十善以淨化自己,並且已經形成風氣。

  在利益人群方面,他認爲必須廣修四攝、六度。“此四攝、六度,從廣義上講,包括了利益人群的一切善事、好事。諸如曆代禅宗祖師所踐行的植樹造林、造橋修路、保護文物以及救濟貧病等慈善事業;近代高僧大德所推行的扶助傷殘、救濟災荒、敬老慈幼、施舍醫藥等等偉業,都應該屬于四攝、六度的範圍之內。只有這樣,才是實踐佛陀遺教,真正的利益人群,使自己成爲一個真正的禅僧,一個名副其實的佛教徒”。②

  我國佛教界向來有廣作慈善資生事業的優良傳統。以上海爲例,過去就有許多佛教團體和信徒舉辦過許多慈善事業,如1933年創建的上海佛教慈幼院,1935年建立的上海佛教公墓,1937年建立的慈聯救濟戰區難民委員會和佛教醫院,1939年成立的上海佛化醫院和上海佛教同仁會,1941年創辦的上海佛教火葬場,1943年成立的佛光療養院,其他還有佛教慈悲會、蘇北災區救濟傷亡委員會、佛教平民診療所、慈光施診所、上海佛教保嬰院、淨業孤兒教養院、上海佛教救寒會等。這些佛教慈善事業充分體現了佛教利濟人群的傳統。真禅法師繼承這種優良的佛教傳統,也盡心竭力地投入慈善福利事業之中,廣作饒益。例如1991年全國十多個省市遭受嚴重水災,上海佛教界向災區人們捐贈人民幣100余萬元,其中真禅法師和玉佛寺就捐贈了70余萬元,棉被1000條。真禅法師和玉佛寺僧衆在多年的資生福利事業中,共捐獻了數百萬元的善款,使傷殘、老弱、孤兒、病貧之人得到救助。真禅法師說:“我知道,這些捐贈,只是滄海中的一滴水。可是滴水彙總,可以成爲巨川大海。所以我在每次捐贈之後,身心感到無比的愉快和踏實。爲此,在我有生之年,將繼續不斷地努力,資助上海市殘疾人福利事業和社會公益事業。”③他的善舉和感言,充分體現了他的慈悲情懷。

  叁、關于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論述

  關于佛教能否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問題,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曾流行一種錯誤的觀念,即認爲佛教對社會主義社會只有消極作用,沒有積極作用,甚至將佛教與迷信劃上等號。至“文化大革命”時,更是遍受摧殘,許多寺院被占,大批出家人被迫還俗!“文化大革命”以後,隨著撥亂反正的時代潮流,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一步步落實,佛教也得到了新生,而且它以無可置辯的事實證明,在經濟建設特別是精神文明建設上,它所起的積極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是可以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爲此,真禅法師撰有《談談佛教與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問題》一文,全面論述了佛教爲什麼能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及其前提與要求等問題。在文中,真禅法師以爲,佛教之所以能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是由兩方面因素決定的:“一方面佛教本身就具有與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功能。由于有這種功能,使得“相適應”成爲可能。另一方面,黨和政府切實認真貫徹執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使得這種“相適應”由可能變成爲現實。”然後他從這兩大方面展開充分的論述。

  關于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功能,略有五條:首先從教義上來分析,認爲佛教緣起性空和如實觀照的認識論、諸行無常和時空無盡的宇宙觀以及無我利他和度生無盡的人生觀是有積極作用的,是佛教能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基本因素。其次從人間佛教思想上來看,認爲人間佛教思想注重現世的利益,用佛法的精神去改造社會,奉行五戒十善以淨化自己,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這是佛教思想的精髓,是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一個重要方面。第叁從佛教“農禅”並重的優良傳統上來看,認爲生産勞動與宗教學修並重本身是中國佛教叢林的風範,後由中國佛教協會大力提倡並賦予新的含義,亦即堅持生産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自食其力、以廟養廟,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建設,這也是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重要方面。第四從國際交流上來分析其積極作用,認爲這對增進相互了解和友誼,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和維護世界和平事業都是十分有益的。第五從佛教注重學術研究的優良傳統上來看,認爲十多年來“佛教界發揚了注重學術研究的優良傳統,在佛教文化事業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爲促進精神文明作出了一定的貢獻,這爲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開辟了一條前進的道路”。

  關于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基本前提,他引述趙樸初在《中國佛教協會四十年》一文中的話說:“實現“相適應”有一個基本前提,這就是“黨和政府切實認真貫徹執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真正把宗教信仰作爲公民的私事,從法律和政策上保護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權利和宗教的合法權益。””他認爲自十一屆叁中全會以來,黨和政府在貫徹執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這些成績在佛教方面表現得非常明顯:首先是撥亂反正,落實政策,使佛教界的冤假錯案和錯劃右派的問題得以平反糾正;其次恢複開放了一大批佛教寺廟和活動場所,使廣大佛教徒能過正常的宗教生活;第叁是恢複了中國佛教協會和地方協會;第四是恢複和建立了一批佛教院校;第五是保護了佛教在編輯、出版、經售佛教書刊、法物上的權利;第六是佛教房産歸佛教團體所有;第七是保護公民有宗教信仰的權利。由于上述宗教政策的落實,信教自由得到憲法的保護,所以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終于得以實現。不過,真禅法師又強調說:“最終究竟能否真正實現“相適應”,關鍵還在于我們佛教徒本身。如果我們佛教徒都能響應趙樸老的號召,人人加強自身建設,都能做到愛國愛教,遵紀守法,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那麼佛教就一定會與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使之成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真禅法師關于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結合的論述是全面的、深刻的,具有總結性和號召力。他不愧是一位愛國愛教的高僧。

  

《真禅法師與人間佛教(沈劍英)》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