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理念的現代價值探尋
田 豔
20世紀初,太虛大師(1890—1947)力倡改革整頓佛教,奮力掀起一場佛教複興運動。人間佛教,乃是這場佛教複興運動中打出的具有革命性的旗幟。衆所周知,“人間佛教”自太虛大師倡導以來,經過八十多年的弘揚,已獲得佛教界和社會的認同,被譽爲“二十世紀中國佛教最可寶貴的智慧結晶”(鄧子美《二十世紀中國佛教智慧的結晶》),成爲當代中國佛教的重要思想和共同議題,爲佛教在現當代的發展提供了一條嶄新的思考線路;它所呈現出的一系列現代價值觀念,對未來佛教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與啓迪意義。
一、人間佛教理念的內涵
1928年4月21日,太虛大師在《我的佛教改進運動史略》中略述了“佛教革命”之方案,並提出要建立“由人而菩薩的人生佛教”,主張“以人生佛教,成十善風化的國俗及人世。”太虛大師認爲,人生佛教的本義是,佛法雖普爲一切有情類,而以適應現代化之現實的人生化,故當以人類生存發達爲中心,而施設契時機之佛學。並進而認爲,要建立適合今時今地的人生佛教、人間佛教,就得實現整興僧寺,服務人群的今菩薩行。“人間佛教”有兩個方面的涵義:第一是指作爲五乘中人乘、天乘的世間法(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叫出世間法),前人名之爲人間佛教。在其《佛在人間》中對“人間佛教”作出明確界定:“人間佛教絕非同于世間的慈善事業,是從究竟的佛乘中,來看我們人類,應怎樣從人而間于佛道”。在《人生佛教》中又指出:“仰止在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此名真現實。”太虛大師認爲:“學佛的第一步,在首先完成人格,好生地做一個人。”即要“增高知識的生活,完善道德的生活,再以此完成優美家庭、良善社會、和樂國家、安甯世界”,以做一個“成功中聖人”。第二是指太虛大師在《怎樣建設人間佛教》中強調的:“人間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來改良社會,使人類進步,把世界改善” 的佛教,它將“領導世間的人類向上進步”。這就是說,人間佛教的宗旨,是立足于現實的人、人類社會,它以人類生活的改善、進步爲目標。
人間佛教理念的核心思想就是建立以人爲本的適應現代社會、提升現代社會的佛教理念;其基本原則就是通過對傳統佛教的改革,使佛教面向現代社會,服務現實人類,改善社會人生,實現社會進步。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理念提出後,在其後得到了印順法師、趙樸初先生等一大批高僧大德的繼承、弘揚和發展。
二、人間佛教理念的現代價值
人間佛教理念的提出,既是對佛教傳統的繼承,又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對佛教傳統的革新和超越。它是佛教從傳統邁向現代的重要標志,具有重要的時代和曆史意義。在這一理念所提出、繼承和發展的過程中所呈現出的一系列現代價值觀念,對未來佛教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和啓迪意義。下面從四個主要方面概括起來談談其中所蘊涵的現代價值及其意義。
1、與時俱進的時代觀念
二十世紀初,中國社會正經曆著西方文明的挑戰和社會改革的大變動之中,太虛大師不僅積極投身于轟轟烈烈的社會改革運動,而且從佛教的立場出發敏銳地意識到在時代的洪流中佛教不進行一場革命將會被時代淘汰,因此在《我的佛教改進史略》一文中對中國佛教的兩千多年的發展曆史進行了總結,認爲佛教在其中發生了許多的演變,原因在于社會發生變革,佛教的發展必須與社會同步進行。因此佛教革命便是太虛大師爲佛教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進行的努力。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認爲佛教弟子不僅僅應當在社會上做一個好人,而且要將佛教的道德精神貫徹到社會生活的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等領域,即以“從發揚佛學以昌明中國文化”、“適用時代趨向以改造人類思想”、“改正人類行爲以轉善國際形勢”、“造成大同世界以安立中華民國”爲佛教的目標。盡管這些思想和觀點充滿了理想的色彩,但是太虛大師在主觀上是試圖將佛教推向社會和時代的前沿,融入社會的時代潮流。正是太虛大師的這種將思想的著眼點落在社會、落在時代的精神上,因此在“人間佛教”的思想中我們始終可以感受到時代脈搏的強烈跳動。
面對近代西方的科學和文化思潮的沖擊,太虛大師主張接納當代西方的最新科學理論,更新傳統的佛教觀念。他在《人生佛學的說明》中說:“大乘佛法,雖爲令一切有情普皆成佛之究竟圓滿法,然大乘法有圓漸、圓頓之別,今以適應重征驗、重秩序、重證據之現代科學化故,當以圓漸的大乘法爲中心而施設契時機之佛學,是爲人生佛學之第叁義。”依據西方的科學生理學、化學原理、哲學知識學,太虛大師對曆史上的各種人生觀作了系統的分析,闡釋了佛學的“無我”“唯心”宇宙觀以及在這種佛教宇宙觀之下如何建立佛教的“自由、平等的人生觀”的觀點。在《佛教源流及其新運動》中太虛大師則明確提出了建立以科學爲基礎的“科學佛學”、以“實證佛陀所證明的萬有真相”爲目的的“實證佛學”,和建立不分人種、民族全人類所需求的“世界佛學”。這些改革的思想對要在猶如大浪淘沙式的社會變革運動中站穩腳跟,要適用未來世界的日新月異的變革的佛教是十分重要的。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對傳統佛教理論的超越在他的佛教現代化理論中表現得十分突出,而這種現代化的強烈意識對于中國的佛教界和社會都産生了巨大的影響和推動作用。這些觀點和思想爲具有幾千年曆史的佛教輸入了新的能源動力,拉近了中國佛教與時代和世界之間的距離。
從佛教革命到科學佛學、實證佛學,再到世界佛學,這一個個的現代字眼,充滿了鮮明的時代氣息,充分體現了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思想與時俱進的時代觀念。其實,縱觀整個佛教史,還是其它什麼思想的發展史,只有具備了適時、適地的製宜觀念,它的思想才能永葆青春活力,綻發勃勃生機,才不至于被時代和曆史所淘汰。
2、以人爲本的價值理念
在傳統的佛教理論中,人生最重要的任務是要修行成佛,這樣才能跳出六道輪回的苦難,解決困惑人類的生死問題。而太虛大師在《人生的佛教》中則認爲佛教中理解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是首要的,其次才是如何能夠成佛的問題。因爲“佛”的本來意義就是指對人生、人世的最大的覺悟者。而且,“佛原是人類中的一人,不是另外什麼的怪異,不過是我們最完全的模範——人天師而已”。所謂的成佛,指的是成爲一個對人生、人世覺悟的人。因此,佛教就是覺悟人生,就是了解人之所以爲人的真意義以及得到不虛生而爲人的最高價值。因此,太虛大師十分重視佛教修行中“人乘”階段。傳統佛教認爲在從人到佛的修行道路上必須經曆“五乘”。太虛大師繼承了這一思想,但他與傳統佛教的不同是在“五乘”中不是強調“佛乘”的意義和重要性,而是以極大的熱情和大量的筆墨來凸現“人乘”在佛教中的價值。太虛大師認爲“由人向下爲一切有情衆生,由人向上爲天及叁乘、菩薩、佛。上下總依人生爲轉移,可見人生之重要。”因爲人生是人們成佛或成鬼和牲畜的“樞紐”,因此對于人來說“人乘”才是最重要的部分。這是理由之一,理由之二是,根據佛理人之所以有現世的人身,是因爲過去世留下的德行所造的福,因此“人生難得”,既然人能夠享受人世間的福樂,那就應當在人生的道路上更進一步。“人爲萬物之靈,佛法唯人類才可以修學,由此可以看到人生真價值之所在。”太虛大師說:“佛教教理上所謂五乘——人、天、聲聞、緣覺、菩薩及佛者,此中第一步就是教人在世做人,然後才能談到超人的天及出世的聲聞緣覺菩薩等四乘,故學佛以做人爲基礎。”換一句話說說,“人乘”是大乘的基礎,成佛首先要從做人開始,完成人格的自我完善是成佛的第一步。
在《人生佛教開題》中,太虛大師寫道:“改善人間,即是目的;人生改善成功,即是效果。”在《人生的佛教》中,他又說:“佛教的本質,是平實切近而適合現實人生的”,“于人類現實生活中了解實踐,合理化,道德化,就是佛教。”這就是說,人生佛教指向合理的人生、道德的人生,使人生獲得“最大的意義與價值”。人間佛教的實現,意味著社會人生的實質性改善。
在太虛大師有關思想的基礎上,印順以極大熱忱對人間佛教進行全面闡述。印順認爲,人間佛教必須以人爲本,“從人而發心學菩薩行,由學菩薩行而成佛”,由此“恢複佛教固有的精神” (《人間佛教要略》)。他指出,佛教是宗教,如不能重視人間,迷信鬼神,則會成爲“鬼教”或“神教”。“真的佛教,是人間的,唯有人間的佛教,才能表現出佛法的真義。”“在無邊的佛法中,人間佛教是最根本而最精要的,究竟徹底而又最適應現代機宜的。”“我們是人!需要的是人的佛教。”(《佛在人間》)與太虛大師相比,他的觀點表現出更爲強烈的人本立場。
以人爲本,看重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最大限度地實現人的真意義和人的最高價值,所有這些從佛教的角度來闡述、探討甚至實踐關于人的問題,這些不僅僅是人間佛教的人本關懷觀念,更是人類具有永恒意義的價值理念。
3、關注世間的普世情懷
傳統的佛教認爲,人生是一切皆苦,結束這種“苦”的正確途徑是達到佛教的“涅槃”境界。而要達到這個目標需要抛棄人間的生活享樂,在生活的最低限度內專心修行,任何生活的享樂和人間的情感都會影響和動搖人們修道成佛的意志和信念,選擇遠離世俗社會是佛教人生觀的必然結果。太虛大師則認爲佛教的主要特征不是“出世”,它最關心的仍是人世間的問題。他在《怎樣建設人間佛教》開宗明義地指出:“人間佛教,是表明並非教人離開人類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裏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來改良社會,使人類進步、把…
《人間佛教理念的現代價值探尋(田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