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理念的現代價值探尋(田豔)▪P2

  ..續本文上一頁世界改善罷了”。它將“領導世間的人類向上進步”。這就是說,人間佛教的宗旨,是立足于現實的人、人類社會,它以人類生活的改善、進步爲目標。在《再議印度之佛教》中他又說:“他若佛法應于一切衆生中特重人生,本爲余所力倡,如人生佛教,人間佛教,建設人間淨土。人乘直接大乘,由人生發達向上漸進以至圓滿即爲成佛等。然佛法究以“十方器界一切衆生業果相續的世間”爲第一階層,而世間中的人間則爲特勝之第二階層,方需有業續解脫之叁乘及普度有情之大乘。原著以阿含“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片言,有將佛法割離余有情界,孤取人間爲本之趨向,則落人本之狹隘。” “人間淨土”是人間佛教理念的具體化,人間淨土建成之時便是人間佛教實現之日。太虛大師《建設人間淨土論》認爲,近代佛教將淨土置于彼岸,將現實人生與淨土世界有意割裂,這實際上取消了人類的自覺性和能動性。現實人生確實遠非淨土,但淨土又必須于人間創造,即依賴人類自身的努力,共同創作人間淨土。他說:“人人皆有此心力,則人人皆已有創造淨土本能,人人能發造成此土爲淨土之勝願,努力去作,即由此人間可造成爲淨土,固無須離開此龌龊之社會而另求一清淨之社會也。”不必于人間之外另求淨土,故名爲“人間淨土”。在太虛大師那裏,“人間佛教”也就是“人間淨土”的意思,建設人間佛教,也就是建立人間淨土,就是實現人間的佛教化,使人間社會變成佛教化的淨土佛國。而要建設人間佛教或建立人間淨土,就必須提倡人生佛教,將佛教落實到人生、落實到具體的人的佛教化,落實到人間社會。只有使人間社會的每個人生都圓滿了,才能真正建立人間淨土。

  基于佛教的“入世”觀點,太虛大師在“人間佛教”提出了構建在家學佛的“居士佛教”思想。在《居士學佛之程序》一文中說明了居士在佛教中的重要性,在太虛大師看來,出家的信徒主要的工作是對內研修佛理和對外弘揚佛法,而要將佛法滲透到社會的生活的細胞中去,達到淨化社會、普度衆生的大乘精神則是在家的信徒即居士才能做到的。“居士學佛,則斯以普及乎全人類,風俗因以淳良,社會由之清甯者也;由遵行人倫道德,養成人格而漸修十善。”

  趙樸初先生在《中國佛教協會叁十年》的報告中說中國佛教已有近兩千年的悠久曆史,在當今的時代,我們要認真思考和正確解決兩個重大問題,其中之一就是中國佛教向何處去?對于這一個問題,他認爲,在我們信奉的教義中應提倡人間佛教思想,“我們提倡人間佛教的思想,就是要奉行五戒、十善以淨化自己;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就會自覺地以實現人間淨土爲己任,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重搞事業貢獻自己的光和熱。”

  從西方極樂淨土轉到人間淨土,從天上回到人間,從注重出世改變爲積極入世,立足現實生活和社會,服務現實人類,改善社會人生,實現社會進步,人間佛教的這些思想和主張,堅持了佛教本有的宗教情懷;在現代全球化的背景下,結合現實生活,符合了當今時代的主題,更具有一種宗教真正走向世界的大氣魄和大胸懷。

  4、批判繼承的創新精神

  宋以後中國佛教開始走向衰退,至近代而呈現十分腐敗墮落的景象,其突出表現爲佛教淨土的發達和僧尼素質的低下。明清以後,佛教的念佛淨土實踐全面取代義理探索,也取代禅和華嚴、天臺等宗派地位,徹底放棄自信、自力、自悟原則,致使鬼神迷信泛濫、經忏香火盛行。在念佛淨土泛濫的同時,僧尼隊伍魚龍混雜,文化素質和道德水准普遍低下,多以寺院爲寄生之所,乃至與民爭利。其結果,不僅嚴重損害了佛教的形象,而且對善男善女造成毒害。正如太虛大師在《真佛教論——即俗即真的大乘行者》中所批評的:“老幼男女燒香拜佛者甚多,考其真能了解佛法意義正信不謬者,則如鳳毛麟角。其視廟中所有神像均與菩薩平等,而存一膜拜之觀念,逢廟燒香見佛便拜而已。”教界內部的腐敗,從根本上動搖了佛教的基礎,也招致社會其他力量的排斥,改革勢在必行。太虛大師在《人生佛教開題》中認爲,佛教在二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經曆了幾次大的演變和綜合整理,“時至今日,則須依于全般佛陀真理而適應全世界人類時機,更抉擇以前各時域佛法中之精要,綜合而整理之,故有“人生佛教”之集說。”他認爲以往之佛法可分爲“死的佛教”與“鬼的佛教”,産生了許多流弊,故特提出“人生佛教”以爲對治,旨在提醒廣大佛教徒更多地重視現實,著眼于人格的提高與完善。

  印順法師在《人間佛教要略》中也說,人間佛教是整個佛教的重心,“從經論去研究,知道人間佛教,不但是適應時代的,而且還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從人而學習菩薩行,由菩薩行修學圓滿而成佛——人間佛教,爲古代佛教所本有的,現在不過將它的重要理論,綜合的抽繹出來,所以不是創新,而是將固有的“刮垢磨光””。中國傳統佛教的主要特點在唐末五代的禅宗中有淋漓盡致的表現。禅宗的優勢全在智慧解脫,其中已蘊含著人間佛教的若幹積極因素,如通過禅宗大師的呵佛罵祖以及搬柴運水的叢林生活所體現的人本精神。但是,禅宗偏于個體的參禅問道,與人間佛教的改善人生、增進社會福利的要求仍有距離。從厭離人生到肯定人生,又進而關注社會,是中國佛教受傳統文化影響而進步的基本線索。趙樸初先生在《中國佛教協會叁十年》報告中提到的第二個問題就是,什麼是需要我們發揚的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對于第二個問題,趙樸初居士回顧曆史,結合現實,總結出農禅並重、注重學術研究、國際友好交流叁大優良傳統。事實上,中國佛教協會成立以來一直在大力發揚上述中國佛教的叁大優良傳統,它們構成了人間佛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新世紀的佛教,發揚了禅宗智慧解脫精神,抛棄其個體參訪的風格,以更爲開放的姿態,積極參與社會建設,在文化教育、公益事業、環境保護、生態平衡、資源合理利用等領域作出貢獻,體現出人間佛教社會關懷的現實意義。

  人間佛教,在佛教的産生過程中早已有之,並且是整個佛教的重心。它的出現,一方面是批判佛教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弊端,需要從中找到“對治”之法;另一方面是繼承佛教一直綻放活力的核心精神,將其挖掘出來發揚廣大。在批判中繼承,在繼承中創新和發展,這既合乎時代的需要,又是事物本身發展的規律使然。只有創新,並敢于創新,才能推動事物不斷向前發展,社會也才會進步,人類的生活才會變得更加美好。

  總之,人間佛教理念從提出到現在,已有八十余年,經過衆多傑出高僧大德的弘揚和發展,現在已經完全深入人心。它爲佛教在現當代的發展提供了一條嶄新的思考線路,成爲當代中國佛教的重要思想和共同議題。人間佛教在其發展過程中呈現出的時代性、人本性、普世性和創新性等現代價值觀念,已經成爲佛教發展的寶貴經驗和財富,不僅指導著佛教在當今在發展,而且對于其在未來的發展和走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和啓迪意義。

  作者:田豔,湖南師範大學宗教學碩士研究生

  

《人間佛教理念的現代價值探尋(田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