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间佛教理念的现代价值探寻(田艳)▪P2

  ..续本文上一页世界改善罢了”。它将“领导世间的人类向上进步”。这就是说,人间佛教的宗旨,是立足于现实的人、人类社会,它以人类生活的改善、进步为目标。在《再议印度之佛教》中他又说:“他若佛法应于一切众生中特重人生,本为余所力倡,如人生佛教,人间佛教,建设人间净土。人乘直接大乘,由人生发达向上渐进以至圆满即为成佛等。然佛法究以“十方器界一切众生业果相续的世间”为第一阶层,而世间中的人间则为特胜之第二阶层,方需有业续解脱之三乘及普度有情之大乘。原著以阿含“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片言,有将佛法割离余有情界,孤取人间为本之趋向,则落人本之狭隘。” “人间净土”是人间佛教理念的具体化,人间净土建成之时便是人间佛教实现之日。太虚大师《建设人间净土论》认为,近代佛教将净土置于彼岸,将现实人生与净土世界有意割裂,这实际上取消了人类的自觉性和能动性。现实人生确实远非净土,但净土又必须于人间创造,即依赖人类自身的努力,共同创作人间净土。他说:“人人皆有此心力,则人人皆已有创造净土本能,人人能发造成此土为净土之胜愿,努力去作,即由此人间可造成为净土,固无须离开此龌龊之社会而另求一清净之社会也。”不必于人间之外另求净土,故名为“人间净土”。在太虚大师那里,“人间佛教”也就是“人间净土”的意思,建设人间佛教,也就是建立人间净土,就是实现人间的佛教化,使人间社会变成佛教化的净土佛国。而要建设人间佛教或建立人间净土,就必须提倡人生佛教,将佛教落实到人生、落实到具体的人的佛教化,落实到人间社会。只有使人间社会的每个人生都圆满了,才能真正建立人间净土。

  基于佛教的“入世”观点,太虚大师在“人间佛教”提出了构建在家学佛的“居士佛教”思想。在《居士学佛之程序》一文中说明了居士在佛教中的重要性,在太虚大师看来,出家的信徒主要的工作是对内研修佛理和对外弘扬佛法,而要将佛法渗透到社会的生活的细胞中去,达到净化社会、普度众生的大乘精神则是在家的信徒即居士才能做到的。“居士学佛,则斯以普及乎全人类,风俗因以淳良,社会由之清宁者也;由遵行人伦道德,养成人格而渐修十善。”

  赵朴初先生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中说中国佛教已有近两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当今的时代,我们要认真思考和正确解决两个重大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中国佛教向何处去?对于这一个问题,他认为,在我们信奉的教义中应提倡人间佛教思想,“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是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就会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重搞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从西方极乐净土转到人间净土,从天上回到人间,从注重出世改变为积极入世,立足现实生活和社会,服务现实人类,改善社会人生,实现社会进步,人间佛教的这些思想和主张,坚持了佛教本有的宗教情怀;在现代全球化的背景下,结合现实生活,符合了当今时代的主题,更具有一种宗教真正走向世界的大气魄和大胸怀。

  4、批判继承的创新精神

  宋以后中国佛教开始走向衰退,至近代而呈现十分腐败堕落的景象,其突出表现为佛教净土的发达和僧尼素质的低下。明清以后,佛教的念佛净土实践全面取代义理探索,也取代禅和华严、天台等宗派地位,彻底放弃自信、自力、自悟原则,致使鬼神迷信泛滥、经忏香火盛行。在念佛净土泛滥的同时,僧尼队伍鱼龙混杂,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普遍低下,多以寺院为寄生之所,乃至与民争利。其结果,不仅严重损害了佛教的形象,而且对善男善女造成毒害。正如太虚大师在《真佛教论——即俗即真的大乘行者》中所批评的:“老幼男女烧香拜佛者甚多,考其真能了解佛法意义正信不谬者,则如凤毛麟角。其视庙中所有神像均与菩萨平等,而存一膜拜之观念,逢庙烧香见佛便拜而已。”教界内部的腐败,从根本上动摇了佛教的基础,也招致社会其他力量的排斥,改革势在必行。太虚大师在《人生佛教开题》中认为,佛教在二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次大的演变和综合整理,“时至今日,则须依于全般佛陀真理而适应全世界人类时机,更抉择以前各时域佛法中之精要,综合而整理之,故有“人生佛教”之集说。”他认为以往之佛法可分为“死的佛教”与“鬼的佛教”,产生了许多流弊,故特提出“人生佛教”以为对治,旨在提醒广大佛教徒更多地重视现实,着眼于人格的提高与完善。

  印顺法师在《人间佛教要略》中也说,人间佛教是整个佛教的重心,“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教,为古代佛教所本有的,现在不过将它的重要理论,综合的抽绎出来,所以不是创新,而是将固有的“刮垢磨光””。中国传统佛教的主要特点在唐末五代的禅宗中有淋漓尽致的表现。禅宗的优势全在智慧解脱,其中已蕴含着人间佛教的若干积极因素,如通过禅宗大师的呵佛骂祖以及搬柴运水的丛林生活所体现的人本精神。但是,禅宗偏于个体的参禅问道,与人间佛教的改善人生、增进社会福利的要求仍有距离。从厌离人生到肯定人生,又进而关注社会,是中国佛教受传统文化影响而进步的基本线索。赵朴初先生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报告中提到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什么是需要我们发扬的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对于第二个问题,赵朴初居士回顾历史,结合现实,总结出农禅并重、注重学术研究、国际友好交流三大优良传统。事实上,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以来一直在大力发扬上述中国佛教的三大优良传统,它们构成了人间佛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的佛教,发扬了禅宗智慧解脱精神,抛弃其个体参访的风格,以更为开放的姿态,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在文化教育、公益事业、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资源合理利用等领域作出贡献,体现出人间佛教社会关怀的现实意义。

  人间佛教,在佛教的产生过程中早已有之,并且是整个佛教的重心。它的出现,一方面是批判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需要从中找到“对治”之法;另一方面是继承佛教一直绽放活力的核心精神,将其挖掘出来发扬广大。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和发展,这既合乎时代的需要,又是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使然。只有创新,并敢于创新,才能推动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社会也才会进步,人类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总之,人间佛教理念从提出到现在,已有八十余年,经过众多杰出高僧大德的弘扬和发展,现在已经完全深入人心。它为佛教在现当代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考线路,成为当代中国佛教的重要思想和共同议题。人间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时代性、人本性、普世性和创新性等现代价值观念,已经成为佛教发展的宝贵经验和财富,不仅指导着佛教在当今在发展,而且对于其在未来的发展和走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作者:田艳,湖南师范大学宗教学硕士研究生

  

《人间佛教理念的现代价值探寻(田艳)》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