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全球化的省思
覺繼(香港大學碩士生)
一 、前言
收到每一期《普門學報》總是迫不及待地一睹爲快,主要是因爲可以閱讀諸多佛學先進、專家學者的精辟論點,從而學習思考問題、治學態度與論文寫作方法,獲益匪淺。星雲大師躬身力行的人間佛教理念,也隨著這份學報進入社會各階層,尤其是大專院校、學術研究機構、圖書館、及佛學同好的書架上。《普門學報》對于養成學佛者的正知正見上,厥功甚偉。個人十分珍惜閱讀這份學報的因緣,捧之在手,細細閱讀,深恐遺漏精采好文的只字片語!
二、深思
人間佛教關心現世人生的現實問題與精神生活,對于二十一世紀全球人文、科技、經濟等交融流通現象理應關注。因而全球化也應是人間佛教行者所須努力的目標。蒲長春先生于(人間佛教與普世倫理)所提出的研究,條理十分清晰,也引發我深思人間佛教全球化的未來。星雲大師提倡“人問佛教”與“地球人”的理念,實踐這個理念的理論基礎爲何
蒲先生的研究方向,可以做爲一個側面的參考。
叁、問題研究
(一)宗教與倫理
人間佛教與普世倫理,一個是宗教,一個是倫理,所以先要解決兩個問題:1、宗教能否是倫理
2、宗教能否全球化
我贊成蒲先生的看法:二不教無非是一種倫理最高價值的追求形式”,宗教不必與倫理對立,兩者都是一種價值理想。藉由倫理的世俗性,可以伸展宗教的發展空問,將人類心靈成長的高度,透過宗教的神聖性,提到極高點。星雲大師說:“社會上人心浮動,需要佛教的定力安詳來彌補,人心自私需要佛教的慈悲來淨化。”而宗教的全球化就要探討宗教和宗教的關系問題,所以各個宗教之間要加強溝通,星雲大師也做過這樣的譬喻:“不同的宗教如同目、鼻、耳、口,大家存在,各司其用,共容共存,目的在以更生活化的宗教理念人世導善人群,都是爲人帶來服務、信心、歡喜與希望。”世界各個宗教未來整體的趨勢是要努力追尋共識、謀求共存共生的·
(二)現代化、本土化與全球化
蒲先生研究普世倫理,“現代性”是個要題。而人間佛教也面臨著「現代性”的問題。“人間佛教立足于此地、此時、此人的關懷與淨化。對應于不同時代與不同的地域,強調以人爲本,來建立“本土性”思想,關懷本土社會”。人間佛教在“現代化”的橫截面上,縱貫以人爲本、本土化的深入關懷,正與普世倫理所涵括內容息息相關。普世倫理的內容是對于“全球宗教沖突和倫理危機的初步思考……(舉凡)宗教分歧、民族壓迫、政治霸權、經濟侵略、環境汙染這一系列的問題”皆是普世倫理所要解決的,它包含了宗教訴求和世俗承諾。普世倫理之所以成爲當今熱門的話題,因爲這是“全球化的趨勢和全球性的問題”,而它要在“全球範圍內達成相當程度的解決全球性問題的共識”,其內涵有待充實,並且是一個不斷擴展的結構。
其實,本土化與全球化是問題的一體兩面。在現代社會裏,任何一時、一地、一人的心念與行爲,牽一發而動全身,都與整個大時代的脈動交互相連,也符合佛教所說的緣起法之道理。人間佛教契合現代資訊時代的社會人心,既要發展、擁有自己的本土特色,又希冀跟進世界潮流、不故步自封,人間佛教要處理的,不外是內心與外境的牽引、本土化與全球化的張力問題。
四、回顧與前瞻
回顧曆史,中國佛教到了晚清是最衰頹的時期,也是佛教興亡的一個重要關節。當時佛教本身無法自強,又無法抵禦外來文化的侵入,所以太虛大師發願道:“我對于佛教改進的思想,就是要怎樣根據佛教的真理,適應現代的國家和社會,使衰頹的佛教複興起來。”當時佛數自身的問題有:僧尼素質低落、修行庸俗化、教界不深研佛法義理。這些問題就算是現今佛教界也未完全解決。星雲大師對此現象也慨歎道:“把宗教的信仰建立在個人的私欲、貪求之上,使宗教的格調不能特出,人性無法透過宗教的薰陶而提高升華。”
佛教要走出衰頹,從時間、空間、文化背景來說,都要來個徹底的檢視。身爲一個當代人間佛教實踐典範,星雲大師接著說:“現代化的佛教應該發揚服務、奉獻的精神,爲大衆付出一片熱誠,爲社會奉上一份關愛。”他以簡易、朗朗上口的四大工作信條——“給人歡喜、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將佛法慈悲濟世、普度衆生的情懷,具體地在日常生活中實踐。
在普利群機的前提下,佛教不得不加人世俗的價值,但仍保有其宗教神聖性。佛教的神聖性與世俗性並不相悖,佛教所不能容許的不足世俗化,而是庸俗化。若能把握佛教的超越性,即可避免庸俗化。所謂佛教的超越性,即是以出世的心,做人世的事。在避免人間佛教步向庸俗化這方面,印順導師提出“依正見而起信”的佛教基本態度,正是針對近現代佛教日趨庸俗化的流弊所做的呼籲。佛教是理性的、覺悟的、解行並重的信仰,在走向人間化的同時,應明白佛法的本源乃是“性空緣起”,正見佛陀解脫衆生煩惱的本懷,自可避免步向庸俗化的歧途。
于追溯正見佛法的理性傳統時,蒲先生說中國佛教“理性”的傳統在中國被歪曲了,背後“隱藏著一個思想傳接的秘密:中國佛教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視“天人合一”的思路與印度後期佛教結合的産物”。賴永海先生對這一方面也有詳盡的論述:“中國古代之聖賢名哲實際上一直是在“天”或氣天道乙的框架裏談道德、做文章,一直是在“天人合一”的思惟模式下去闡發他們的思想。……中國傳統的學術思想,特別是作爲中國傳統學術主流的儒學哲學,始終都是圍繞著「天人關系”問題。”又據蒲先生的看法,印度佛教則繼承了印度最早的哲學奧義書的思想,“梵我一如”是印度本體論的肇始,認爲宇宙的本體和人的本體在本質上是同一的。中國佛教便是受到這種本體論傾向的影響,但是中國佛教卻未承續“印度佛教的知性傳統和理性的自我批判力”。
人間佛教的努力是找回佛陀的本懷,包括重新把握知性傳統和理性的自我批判力。從對治衆人的貪、嗔、癡叁毒人手,以理性的“緣起”道理來解決現實人生的諸多苦難。人生之所以苦,皆因無明而起,由無明而起執著。了解緣起,依“緣起”法而悟“性空”,正見正知佛法,在世俗生活中完成超越自我的任務。這超越性即是避免庸俗化的先決條件,對于宣揚將佛教現代化、普及化、生活化的人間佛教而言,至爲重要。
五、結語
事實上,佛教自印度傳到中國,“都經曆了適應時代、社會和地域環境的過程,佛教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向前發展的”。每一個時代,事實上都在實踐人間佛教與提出其當代的普世倫理。時代越進步,社會越發展,人們便能更加自覺地促進各種社會文化形態向前發展。所以近代太虛大師提出人間佛教的理念,便是佛教弘化過程中爲使其適應新的時代、新的社會所做出的嘗試。由印順法師將理論予以系統化整理,再經過星雲大師策勵佛光山與國際佛光會全力實踐,于理論上也日趨充實完備,解行相輔相成,現今遍布全球的佛光山教團正是爲人間佛教與普世倫理,做了巧妙的結合。在此,衷心祈願《普門學報》于新年度的開始,繼續提供學界論文佳作,嘉惠遍及全球的莘莘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