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是當今世界佛教發展的必然趨勢(許抗生)

  人間佛教是當今世界佛教發展的必然趨勢

  許抗生

  人間佛教,顧名思義,就是要在人世間實現佛國的淨土,即是要把佛國的極樂世界在現實的人間付諸實現。這就是“人間佛教”的根本思想。這是當今佛教的一個偉大的理想,也是當今佛教一切活動的行動指南。“人間佛教”已成爲近、現代世界佛教發展的一股強大的思想潮流。“人間佛教”不僅爲中國,而且爲印度、東南亞、日本、乃至全世界的佛教界所提倡和弘揚,已經成爲佛教發展的一個具有世界性的大趨勢。

  就我國而言,無論在大陸還是在臺灣,“人間佛教”都得到了大力的提倡。早在20世紀20—30年代,佛學大師太虛即已提出佛教要適應時代的要求,要“隨時代以發揚佛法教化功能”,並提出“要去服務社會,替社會謀利益”和“佛是現實主義者”的口號,並視“現實”即是“人生宇宙”的思想。由此可見,太虛大師雖說沒有明確提出“人間佛教”這一理念,但已蘊含有“人間佛教”的一些重要思想。時至80年代,中國大陸的佛教界又明確提出了“人間佛教”的思想。1983年,趙樸初會長在中國佛教協會成立叁十周年紀念大會上,對“人間佛教”的思想,作了較爲系統的闡說。他認爲“人間佛教”的思想,就是要實現人間淨土的理想,就是要發揚利樂有情的大乘佛教的精神;並號召廣大的佛教信徒,要達到這一偉大的目的,就應當舍己爲人,努力做好服務社會,造福衆生的一切事業,因此爲大陸佛教的發展指明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在寶島臺灣,在廣大的佛教信徒的努力下,在一些著名的佛教大師的倡導下,“人間佛教”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星雲大師所開創的佛光山的“人間佛教”事業尤爲人們所矚目。佛光山所提倡的“佛光學”,就是“人間佛教”思想的具體體現。佛光學提倡尊重包容,促進普世和平;提倡道德倫理,鼓勵生活修行;提倡以人爲本,主張平等共尊:提倡環境保護,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提倡大慈大悲的精神,主張“天下一家,人我一如”的思想;提倡生活佛教,主張和睦家庭和圓滿人格等等。總之所有一切都是爲了提倡佛教的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時代性、普世性等等。其目的就是要弘揚人間佛教,實現人間淨土或者說就是利用佛教的慈悲愛心思想,利樂有情的精神來過世俗的生活,實現人間淨土的偉大理想。可見,佛光學已是一個較系統、全面的人間佛教學說,就是要在人世間開創佛國淨土的事業。

  在佛教的發祥地印度,近、現代所開展的佛教複興運動中,也有著“人間佛教”的思想傾向。佛教曾經在印度曆史上有過十分輝煌的時代,但由于種種原因,佛教在13世紀終于在印度消亡。時至19世紀開始,印度的佛教又重新開始出現。至20世紀,印度佛教掀起了複興的運動。新複興的佛教,已不是原封不動地照搬傳統的佛教,而是適應著時代的需要,強調了佛教的積極人世性,認爲“不論比丘,抑或世俗之人都應報效現世,以服務社會爲己任,佛教徒要爲維持社會道德秩序而發揮作用。”這說明印度的佛教複興運動,也在向著佛教的生活化、社會化、人間化而努力。

  至于東南亞的佛教,則與印度佛教一樣也在向著人間佛教的方向前進。在此我們可以以泰國佛教爲例。當代泰國佛教最有影響的思想家是佛陀達沙。他的佛教思想是針對著現實社會的矛盾、貧富的不均、道德的迷惘等社會弊端而提出的。他主張消除貧困,克服道德危機,消除爭端,互相合作、創造一個求解脫的良好環境。因此他提倡發揚大乘佛教的利他思想,並認爲這種利他思想,即是人人爲大家的社會主義思想,在這裏他用佛教的教義來解釋社會主義,其目的是爲了消除社會的矛盾在人世間以實現佛教理想的。可見,佛陀達沙的佛教思想,從某種意義上說,其實就是宣揚“人間佛教”的思想。

  “人間佛教”的思想,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日本,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戰後由于特定的曆史條件,日本的新興宗教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佛教系新宗教更是異軍突起。他們的思想都帶有大衆性和人間性,一般都是教義通俗,禮儀簡單,便于大衆接受。他們注重現世生活和社會問題,追求現實生活中得到利益,實現“地上天國”,而不把希望寄托在天上,或死後的極樂世界。他們主張“現世主義”和“人類救濟”,同時還宣揚孝敬父母,夫妻和睦,舍己利人,獻身工作等生活倫理,以實現他們的人間天國的理想。

  綜上所述,可見“人間佛教”的思想,已是一個帶有世界性的佛教思想潮流,已不是某一個人的或某一地區的偶然性的思想行爲。既然形成了如此強人的世界性的時代思想潮流,那麼他的産生也就有著曆史的必然性,有著深刻的社會曆史的必然原因。而這個必然性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這是我們需要加以認真研究的一大課題。就我所見,我想“人間佛教”思想的産生定是有著深刻的時代根源和深厚的曆史根源的。這些原因總起來說,主要有以下叁個方面:

  (一)“人間佛教””是當今時代的産物,是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

  佛教與其他宗教,乃至一切哲學思想一樣,都是隨著一定的社會,一定的時代的需要而産生,亦隨著一定社會時代的變遷而變遷的。從曆史上看,佛教最初是由古印度社會的需要而産生的,是在反對婆羅門教所維護的種姓不平等製度的鬥爭中形成的。之後又隨著印度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佛教傳人中國之後,又與中國的傳統文化(主要是儒、道兩家思想)相融合,形成了符合中國古代社會所需要的中國化的佛教,從而使得佛教能在中國土地上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至于當今“人間佛教”思想勃興的原因,也是與曆史上的佛教的産生與發展是當時時代的需要一樣,必須要在當今的時代,當今的社會需要中去尋找。這就首先要我們弄清楚當今時代和當今社會的特點,揭示出當今社會根源之所在。

  那麼當今時代是怎樣的一個時代呢

  當今的社會又是一個怎樣的社會呢

  當今時代和當今社會最大的特點是: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工業化的高度發達,人類已經進入了電子、原子時代,進入了當今社會信息時代,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到來,整個地球的各個角落都已聯系在一起,成爲一個“地球村”,從而促進著經濟的發展,爲人們帶來高度的物質文明的享受提供了條件。但這是問題的一面,高度發達的工業化和高度發展的科學技術,又給人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甚至把人類推至死亡的邊緣。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工業化的高度發展,它所産生的廢棄物卻汙染了整個純潔的地球,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平衡,毀滅著自己生活的家園。工業的發達,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一方面促進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另一方面卻又加劇了世界經濟的競爭,加劇了社會的矛盾和社會的緊張,直至爆發戰爭,尤其給第叁世界人民帶來更大的災難。科學技術和工業的高度發達,還促進了財富高度集中,分配的更加不均,加大了貧富兩極的分化:一邊是造就了少數的億萬富翁,一邊是使得一些人破産、失業、淪爲流落街頭的乞丐;社會矛盾更加激化,從而使得犯罪率不斷提高。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達,一方面帶給了人類豐富的物質財富,同時另一方面又促使人們去追求物質欲望,造成了道德的敗壞和精神的空虛等等。

  針對著這些現實的痛苦與煩惱,針對著人類自己在毀滅自己的行爲,面臨著這一切,人們應當怎樣對待呢

  是消極地不管聽之任之呢

  還是積極地起來采取應有的措施加以解決呢

  這一問題已經嚴肅地擺到了我們每一個人的面前,同樣也擺到了每一位有慈悲心的佛教徒的面前。“人間佛教”的思想就是在當今的這一時代背景下産生的。拯救社會,拯救人類,已成爲時代的課題。以往人們把佛教看作是求來世的宗教,解決的是死後升入天堂的問題,這樣的宗教顯然已經不能解決拯救社會,拯救人類這一當今時代現實的要求。爲了幫助人們擺脫現實的痛苦與煩惱,爲了拯救社會和人類自己的生存,“人間佛教””的思想也就隨著時代的需要應運而生了。“人間佛救””就是要幫助人們解決當今社會現實的痛苦和煩惱,努力在人世間實現佛國淨土的偉大理想。由此可見,“人間佛教””乃是當今時代的産物,是適應著當今時代的需要而産生的,她的産生是有著深刻的社會與時代的根源的。

  (二)“人間佛教”也是當今佛教自身發展需要的産物

  正如上文所說,傳統的把佛教當作求來生幸福,求死後升入天堂的思想,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當今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社會需要。也正如佛學大師印順所說:“佛教是人的宗教,而不是鬼的宗教,如不能重視人間,會變成著重于鬼與死亡的,近于鬼教。”爲此,爲了克服以往佛教的這一偏向,他又接著說:“所以特提“人間”二字來對治它。”真正的佛教,是人間的,惟有人間的佛教,才能表現出佛法的真義。所以,我們應繼承“人生佛教的真義,來發揚人間的佛教”。印順認爲惟有人間佛教,才能表現出佛法的真義,只有建設人間佛教,佛教才能重新得到發展的生機。可見,當今佛教要求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必須走“人間佛教”之路,重視起現實的人生,幫助解決人們現實的痛苦與煩惱,努力在人間實現佛國的淨土。不然的話,就會脫離現實的社會,脫離現實的人生,背離時代的需要,而成爲落後的東西,最後爲時代所淘汰。

  (叁)“人間佛教”的思想,還有著深厚的曆史根源

  “人間佛教”也是對曆史上佛教中重視現世,主張佛法不離世間思想的繼承與發揚的産物。在原有的印度佛教中,例如在著名的《維摩诘經》中,尤其在我國的禅宗思想中,都深深地滲透著這一思想的傾向,《維摩诘經》描繪了一位富有的在家居士維摩诘,能夠深契佛法,獲得解脫的故事。這本書在曆史上很受中國士人(知識分子)的歡迎。該書是在《般若經》思想基礎上産生的一部大乘空宗經典。他的佛教思想值得注意的主要有這樣兩點:

  1、宣揚生死即涅檠,“不斷煩惱,而人涅架”,出世間不離世間的思想。全書講的就是維摩诘居家修行,不出世間,亦能獲得解脫的事。

  2、宣揚“人不二法門”的中觀思想。經中廣說不二,破除對待,即所謂不落兩邊的思想。該經認爲,世俗的見解總是處于對立之中,不是生就是死,不是無相就是有相等等,這就産生了互相對立的意見,要消除這些爭端,就必須懂得大乘佛教的破除對待的不二法門。經中詳細地闡說了生死不二、垢淨不二、菩薩心聲聞心不二,世間出世間不二,生死涅槃不二等等。至于爲什麼說生死即涅檠,世間即出世間昵

  這是因爲“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的緣故。所以獲得涅檠的極樂境界並不要脫離人世間,出世間即在世間中。

  中國的禅宗繼承和發揚了這一印度的佛教“不二法門”的思想,更提出了“佛法不離間覺”的思想,“法元在世間,于世出世間,勿離世間上,外求出世間”(《壇經》法海本)和“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壇經》惠昕等本)由此可見,中國的禅宗更是強調了“出世間不離世間覺”,如果離開人世間去尋求菩提和涅檠,就如求兔角一樣是不可能求得的,從而牢牢地把佛法建立在現實的世間中,要在現實的人世間上實現佛國的淨土。在這裏已是很明顯地帶有了“人間佛教””的思想傾向。當今的“人間佛教”思想可以說是我國禅宗“佛法不離世間覺”思想的直接繼承和發揚。可見“人間佛教”的思想是有著深刻的曆史淵源的。

  綜上的原因可見,“人間佛教”確是有著深刻的時代的根源和曆史的原因的。“人間佛教”所以能在當今社會得到蓬勃的發展,就是與這些原因密切分不開的。“人間佛教”是當今時代的需要,也是佛教曆史發展的産物。所以我的結論是,“人間佛教”是當今世界佛教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有著強大的生命力的。

  (原載《普門學報》2001年第四期)

  

《人間佛教是當今世界佛教發展的必然趨勢(許抗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