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大乘經論中,禅定或禅那、禅的含義擴大了許多,幾乎能包括所有定心的“叁摩地”,也常譯作:禅定、禅。修人間佛教大乘道者,即使不修四禅深定,不追求一坐多少天及不倒單的功夫,也應該修適宜的大乘定。實際上,中國佛教自禅宗、淨土宗盛行以來,修四禅八定者就很稀罕了,但絕非不修任何定,大家修的是大乘的一行叁昧和念佛叁昧,這兩類禅定都不一定拘于坐的形式,而以念念不昧觀心實相爲要,可以在動用中修持,適合于人間佛教行者。依《優婆塞戒經·禅波羅蜜品》,在家菩薩修禅定之要爲:
“了知自身,觀心數法,若有喜相、愁相、瞋相、軟相、堅相,知已能除,猶如金師善知冷熱,不令失所。樂甘露味,雖處世法,身心不動,猶如須彌不爲四風之所傾動。”
這是著重修四念處中的心念處,“觀心如心”,時時觀察,把握自心,不爲喜怒哀樂怨恨嫉妒及利衰毀譽等世風所動搖,時刻保持心的清淨、明覺、甯靜。這種禅定的具體修法,最適合現代人修持的,是不論行住坐臥、在念頭起處,以智慧觀察的“隨自意叁昧”或“覺意叁昧”,天臺宗名爲“非行非坐叁昧”。此叁昧應作爲人間佛教行者禅定的基本功,其方便易行及明心見性之效,大概要在話頭禅之上。
叁、人間佛教與淨土法門
淨土法門尤其是淨土宗強調“欣淨厭穢”,強烈追求離開人間到佛國淨土裏去,似乎與以人間爲本的人間佛教相悖,因而難免遭到一些人間佛教行者的非議。實際上,若論出世間的信仰與世間利益的不二雙圓,以在“今菩薩行”的基礎上修習淨土法門,最爲當機,最爲切實。認爲往生淨土的信願與建設人間相矛盾,乃是不理解淨土法門和人心宗教需要的淺見。
從淨土宗的整體思想看,往生西方淨土,以菩提心爲本,《無量壽經》說叁輩往生者,皆發無上菩提之心。《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末,說人若發十種菩提大願,臨命終時不離此願,“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淨宗十祖徹悟禅師雲:“真爲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爲念佛法門一大綱宗。”[7]十叁祖印光大師強調:“念佛法門,以信願行叁法爲宗,以菩提心爲根本。”[8]發菩提心的淨土宗正信念佛人求生西方,並非爲逃到淨土裏去獨享極樂,而是爲了盡快得到利人度生、淨化人間的方便,到淨土大學去留學,有如愛國志士出國深造,爲的是掌握先進知識技術,歸國報效祖邦。之所以有如此的道理,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中講得很清楚:雖然發菩提心,但未入不退轉位的菩薩,尤其是初發菩提心的凡夫,道力薄弱,欲度化衆生,縱能有小利益,也極易墮落,往生淨土,在殊勝的修行環境中,在佛菩薩的耳提面命下,盡快獲得種種利生度人的方便,是速成而又易行之道。何況往生淨土,是臨命終時的事,並不是要人提前結束生命到淨土去。活著之時,須在人間好好做人。《觀無量壽經》說:欲往生西方者,須修叁福,首先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即指盡到各種做人的責任,完善人格,當然包括積極參加人間的建設,服務社會,利益衆生。若能以般若智慧,齊修六度四攝,學教觀心修隨自意叁昧,則往生資糧更足,品位更高。
生死大事的解決,畢竟是人宗教需求的核心,人間佛教管的主要是現世人間的利樂,無理由要求修行者死後都再生爲人。淨土法門不僅僅解決死後歸宿的問題,還能予人以多種現前的利益:在念佛中得到難以言喻的法喜,自感時時沐浴在佛的慈恩和光明加被中,從而安祥愉悅,心理平衡穩定,不容易被外在的刺激所擾動,有力量戰勝挫折磨難,是很多念佛人能夠享受到的效益。從淨土法門得到往生淨土,了卻生死的安心,能使人解除死亡焦慮,解除其它途徑修行難以避免的想斷煩惱而斷不掉、想入定而入不了、想開悟而總不悟的“所求不得苦”,獲得通過其它途徑難以達到的輕松快樂,從而能以更爲忘我、更爲積極的心態來服務社會,利益人群。調查事實證明,在佛教諸宗信徒中,淨土宗念佛人的心理狀況最佳,最少我慢、魔障和心理疾病,最能積極投入慈善救濟事業。更何況淨土之念佛,可以總攝禅、淨、密。念到實相念佛,見佛實相,則禅宗所求的明心見性,密教所期的脈解心開,乃至小乘人所求的見道證果,一齊解決。夏蓮居居士說得好:淨土法門是不誤世法而證佛法,不誤佛法而得世法。
如若不喜歡西方淨土,還有適合人間佛教行者選擇的彌勒淨土,此土屬欲界天,離人間最近,只要效法彌勒比丘,以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見,勤修今菩薩行,常念彌勒菩薩,常行十善,並不難往生。曆來的人間佛教行者,如古代的無著、世親、道安、玄奘、窺基等大師,近今之太虛、虛雲、印順等大德,皆發願往生兜率淨土。《觀彌勒上生經》以說彌勒淨土及往生彼土之法爲主題,即頗有彌勒比丘型的人間佛教行者,宜求生兜率淨土之意。
以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見爲本,修五戒十善、六度四攝等今菩薩行,以西方、兜率兩大淨土爲歸宿,生則服務社會,利益衆生,建設人間淨土,享受現法安樂,死則赴淨土留學深造。這種人間佛教,可使修行者人間的利益、責任和出世間的解脫修證互全雙圓,叁根普被,切實可行,應該是古老而又常新,能深契佛陀教法和新世紀時機的佛教。
注 釋:
[1]《太虛大師全集》第叁冊《人生佛教的說明》
[2]《妙雲集·佛在人間》
[3]《法音》1983年第六期《中國佛協工作報告》
[4]溫金柯《繼承與批判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思想》74頁(臺北,現代禅出版社)
[5]《續高僧傳》卷21《智者傳》
[6]《太虛大師全書》21冊《我的宗教經驗》頁348
[7]《徹悟禅師語錄》
[8]《印光法師文鈔》
《人間佛教與佛法的出世間修證(陳兵)》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