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重在實踐(悟一法師)

  人間佛教重在實踐

  悟一法師

  改革開放叁十年以來,我們的社會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各種改變現實生活的客觀因素中,科學技術無疑是占主導地位的一個最重要的要素。

  當今時代,是一個科學昌明的時代,科學是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最強有力的武器,它改變著人們的物質生活的模式,影響著人類精神生活的趨向,可以說任何一種在這個時代流傳的思想或文化都要經受科學的洗禮。

  陳兵與鄧子美在其合著<<二十世紀中國佛教>>一書中在談到佛教所面臨的時代的挑戰與佛教的積弊時列舉了六點,一: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挑戰。二:新的政教關系的挑戰。叁:傳統佛教經濟基礎的崩潰。四:科學。無神論等新思潮的挑戰。五:基督教等[外道]的挑戰。六:佛教自身的挑戰。其中在科學與無神論等新思潮的挑戰中講到: 現代社會,科學成爲不同階級。黨派。民族的一切人士共同信仰的對象,舉世公認的裁判准衡,一切文化學術無不惟科學之馬首是瞻,一切宗教都難免被世人用科學的尺度來衡量。宗教建立的基石上帝創世。靈魂。來生。天堂。地獄等說,被天文學。生物學。醫學等科學知識所否定。

  宗教與科學的對話始自近代的西學東漸,二十世紀叁四十年代以科學談論佛學成爲當時兼通科學與佛教研究的佛教學者的一種主流思潮。

  進入二十一世紀,科學技術以日新月異的速度發展到了人類曆史上的最高峰,我們已經生活在信息社會之中,我們所處的時代是曆史上前所未有的,佛教現在所面臨的挑戰在曆史上也是空前的。

  面對科學時代的來臨,當代的佛教應該做出怎樣的回應?在佛教的各種理論形態中,尤以人間佛教的理論最具有科學精神,以倡導和弘揚人間佛教而著稱的太虛大師生當民族危亡之時,各種革命思潮風起雲湧,大師以前無古人的戰略眼光,立志改造傳統的佛教,順應時代潮流的提出了教理。教製。教産叁大革命的佛教革命理論。在中國佛教史上,被舉世公認爲佛教領袖者唯大師一人而已。

  前事不遠,後事之師。事實上當今佛教所面臨和亟待解決的理論和現實的問題在大師那裏已經有了完備的論述。1921年,針對不少佛教徒偏于厭世,昧于時代大勢的現象,太虛大師著重強調指出:[中國]從來爲佛教徒者,大都只知以“享受福樂”或“靜定理性”爲果。。。。。。無論重理解,或證悟到如何圓妙[境地],都只空想,不成事實,至近世乃更厲行。[學佛的]一般知識階層中,或認佛法爲達到本體的哲學,或則但認一句禅迷,或則但守一句佛名,或則但以佛的經書。形象。數珠。木魚。蒲團等項爲佛事,而不悟盈人世間無一非佛法,無一非佛事。。。。。。不知一切有益人群之行爲皆佛之因行。他大聲疾呼:吾人學佛,須從吾人能實行之佛的因行上去普遍修習,盡吾人的能力,專從事利益人群,便是修習佛的因行。。。。。。廢棄不幹,便是斷絕佛種。

  由此可知,傳統的佛教能否轉變職能,將離塵出世的追求轉向對現實人生建設的有效促進上來,是佛教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根本性的問題。從太虛大師開始弘揚人間佛教,到現在已近一百年的時間,反觀當前的佛教現狀,人間佛教的理念仍然沒有深入人心,人間佛教的理論也沒有落實到實處。具體來講,當前佛教寺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傳統寺院建築功能的局限性。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黨的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貫徹落實,各地的寺院開始恢複重建,雖然現在全國有近1.8萬所寺院,但所有寺院的結構和功能幾近雷同。恢複寺院是無可爭議的,但是否恢複寺院就是完全照搬古代寺院的模式,則值得商榷。因爲在小農經濟環境下建立的寺院模式並不能完全適應現代信息社會人們的要求。

  二。傳統寺院管理方式的局限性。現在的寺院未能建立科學的管理方法,寺廟的管理方式是松散形的。

  叁。傳統寺院弘化方式的局限性。

  四。傳統寺院地理位置的局限性。深山藏古寺,古代的寺院多建築在山林之中,現在的宗教政策只允許寺院在原址上恢複重建,隨著現代社會城市化進程的加劇,廣大的農村人口將逐漸向城市轉移,一方面這將直接導致佛教弘化範圍的局限,另一方面佛教將失去城市這個最重要的弘法陣地。

  當今臺灣的人間佛教已經探索出了自己成熟的發展模式,不論是佛光山。法鼓山還是慈濟,都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和風格。反觀大陸的人間佛教,雖經趙樸老和中國佛教協會的大力提倡,但目前來看大陸的人間佛教尚處在理論研究的階段,現在最重要也是最迫切的是如何將人間佛教由一種理論轉化成一種具體的形式,這其中可分爲兩部分。其一:如何在傳統寺院的基礎上弘揚人間佛教,開展人間佛教的實踐。其二:能否在傳統的寺院形式之外探索出新的道路,例如現在在一些地方興起的居士林就是很好的人間佛教的一種模式。

  綜上所述,大陸的人間佛教之路任重而道遠,聖嚴法師在其<<正信的佛教>>中談到,佛教的發展將經過四個階段,即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人間佛教。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如何在當代踐行人間佛教,是一個時代的命題,也是我們這代佛子必須要回答的命題。

  正如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所言:時代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