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的叁時
朗明
“叁時”指的是:過去、現在和未來。
關于人間佛教的思想,溯源自民國年間太虛大師,再由臺灣印順導師加以繼承和發展,而于當今佛教界備受關注和響應,無論是一脈同根的海峽對岸,還是幾經波折的大陸此岸,甚至包括東南亞的毗鄰國土,人間佛教方興未艾。它已成爲當今佛教界的一面旗幟,有人說二十一世紀佛教又將興盛一千年,如果是這樣,那麼能引國人走向輝煌的,舍人間佛教而其誰?
之所以如此肯定人間佛教,乃有其深厚的理由,且從叁時而論之。
一、佛陀時代
諸佛以一大事因緣而出現于世,乃使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句源自《法華經》的話,全盤道出釋迦如來應化世間的根本目的,那麼,何爲佛之知見呢?佛者,覺也!靈覺之性,人皆有之,甚至說一切衆生皆有此覺性,只不過在于迷障之深重的區別罷了,但在人天六道之中,人是最靈性的。最堪以教化,最聰明勇記,關于這一點,佛在各類經中常爲提起,常是告誡我們“人身難得”“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也正因爲如此,所以,“諸佛世尊,皆出人間,不在天上成佛也”。佛陀出 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佛在人間,說法在人間,入滅也在人間,一樣經曆生老病死,一樣經曆家國人生。所以,這樣的身教和言教,已奠定了佛法從古以來都是以人爲本來展開的,人間佛教名正言順。在整個佛法中之所以提到天神鬼趣,及叁生數世,只是因爲佛法中根本義爲“緣起”,佛陀以其如實廣大的智慧徹證諸法真實相,指出一切事物皆爲衆緣和合,絕不可鼠目偏狹地只局限于現時現地,當知時間上有叁時相續,空間上有六道輪轉,生命是如此地複雜,因果卻又是絲毫的不爽。中國天臺宗智者大師更由此歸納出“一念叁千”“一法界中含十法界”的法義。這樣我們就能明白佛陀之本義乃是廣說叁世來指導現世,廣說六道來 指導人間,正因爲時空是如此的相關相緣,所以我們只要圓滿一法界,就是圓滿了十法界。只要注重于現世今生,那麼自然能影響于其他空間和時間,以這樣的角度去看佛法,何爲本何爲末就一清二楚了。然而,隨著佛法的流傳曰廣,二千年後的今天,佛教居然被歪曲成鬼神的佛教,來世的佛教,這也難怪太虛大師要奮起疾呼,要還佛教一個本來面目了。
佛陀在世時,其赤足遊化,足迹遍布印度當時所有的大小國家,凡佛過處,如風偃草,上至國王宰相,下至平民賤民,皆得平等度脫,他淳淳教化,隨機說法,其時亦無所謂大小乘,除千二百五常隨衆外,其它萬千弟子或經行于林間泉下,或奮志于救度人間,佛皆贊許。曾有弟子富樓那欲去度化一區,那裏人民多惡少善。佛就以打、罵、趕、殺四種將面臨的對待方式來問弟子,能否經受得住,富樓那表示無怨無悔。可見佛陀在世時佛法是多麼地注重人間化,救世化。在佛法中,有關佛陀對人倫、國家、政治、醫學、財經、軍事、文藝等各種人間學理的闡述比比皆是。這些事實都雄辯地說明了佛教乃是人間佛教,這是真正的核心所在。如果一味宣傳佛陀上天入地,周圍天龍八萬,一派虛無飄渺的樣子,就容易走入偏門。
二、當代
千年以後,法傳東土,佛教以其特有的融和性和契機性,很快被中國民衆所接受,並發揚光大,經過一代代高僧的努力,至隋唐時期,佛教空前興盛,八宗競出,百花齊放,真可謂是佛教的黃金時期。但所謂盛極必衰,即使是佛教本身,也難逃“成、住、異、滅”的規律。明清以後,教界每況愈下,漸漸的,在中國民衆心目中,佛教已成爲“事鬼神的宗教”“重死輕生的宗教”“偏重自利的宗教”“追求神異的宗教”。以至于人們見到尊貴的僧寶,居然問的第一句話是 “是不是戀愛受挫折”“吃不吃肉”,實在令人感到可笑和可悲。這裏有曆史的原因、政治的原因 ,宣傳的原因等,我認爲這是主要原因。 或許有人不以爲然。其實“共業”永遠是主流,要想“別業”轉成“共業”,仍需天時地利。而對于我們住持佛法的僧人來說,造成這種局面也難辭其咎。至少是不思精進,因循守舊,隨業所轉,因爲翻開佛經,深入經藏就知佛法乃是積極的佛法,人間的佛法,能運用于現實生活中的佛法。
曆史在進步著,叁千年的王朝分崩離析時候,終于一位菩薩出現了,在中國佛教急需改頭換面時出現了,在中國佛教急需正本清源時出現了,在中國佛教急需一個振臂一呼的人時出現了,他就是太虛大師,大師的出現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福音,他的人間佛教思想,乃是中國佛教界重新複興的一面旗幟。在他之前,即使有部分熱血僧青年知道佛法非如當時表面現象看到那樣,也莫奈何,不知所措。而大師用人間佛教這個名詞即刷清了人們心中的誤雲,他重新梳理了整個佛法,確定了以大乘爲基礎,提倡五戒十善以完成人格,改善人生,以大乘行果深入社會民衆,修服務衆生的菩薩行,攝化衆生,實現人間淨土的思想。這個思想,立足于人間爲本位,又不失佛法導俗趨真的指向。避免了佛法走向神鬼化,消極化和庸俗化的兩種極端。又極貼近現實人生。雖源自佛陀本懷,卻又能激濁揚清,也使佛教重新恢複了其生機無限的功能。故爾大師說他乃“複古”而非“創新”。但是,沒有大師的骊龍探珠,誰又能厘清佛法的本和末呢?沒有大師七八百萬字的著作,中國佛教又怎麼能把握得住佛教未來的走向呢?沒有大師理論上的鋪墊,又怎能有今日佛教界欣欣向榮的景象呢?
大師最後的改革最終是失敗了,這是其曆史時機的原因,在其內心,早已了然自己是個先覺者,先驅者,而不一定是個成功者。但任何偉大的事業都是先需要有這樣的人物,如其所述——“事實上,我不能去做施設此種僧教育的主持人或者領導人……一切的一切都是你們教的人和學的人不能仿效的”其內心是何等的覺知。但他的思想,他的口號,他的實驗,對今後佛教界的影響是無與倫比的,自大師圓寂直至今日,綜觀兩岸佛教界,乃至東南亞佛教界,所走的路幾乎都是大師所指出來的,人間佛教已經由理論轉化爲實際,臺灣佛教的四大山頭都各自從不同的角度在诠釋著人間佛教,特別是佛光山,提出佛教應以社會化、大衆化、現實化、生活化,爲四大目標。興辦佛教教育、文化、研究、出版、慈善等等活動,並成立了以在家居士爲主的現代化的教團——國際佛光會,組織結構完整,信徒百余萬。也帶動了臺灣其他寺廟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弘法活動。其影響遍及全島。到現在臺灣的民衆對佛教的現象早已改觀,人人以信佛爲榮,太虛大師在天之靈能看到此一景象也當寂光含笑了。在中國大陸,雖然經曆了國難曲折,但“文革”後,佛教界就開始進入了恢複振興的時期。一九八叁年中國佛教協會提出了提倡人間佛教思想,明確了農禅並重,學術研究,國際交流叁個發展方向。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多次撰文闡釋人間佛教。現代大陸的佛教界正按著佛教協會的方針,切實加強信仰建設,道風建設 ,教製建設,人才建設,組織建設,爲迎來佛教界的又一個黃金時期而努力著。
叁、未來
人間佛教的內涵是極爲豐富的,需要我們全體佛教界的有志之士進行深度挖掘和吸收,太虛大師的煌煌七八百萬字絕對夠我們吸收了,大師已爲我們指明了方向,而走不走就是我們的事了,如果說當年明清民國時期的人間佛教未能成功,是因爲天時地理不合的話,那麼在當今的社會,推翻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重壓,政治製度日趨民主,人們心靈日趨活潑的情況下,我們佛教界如果仍然讓民衆誤解我們的話,還在做著一些守舊守殘的事情,那這個弘法不力的責任將全部落在僧人頭上。如今進入二十一世紀,整個社會日新月異,如果我們還因循守舊吃老黃糧的話,又怎能對得起當年雖知不可爲而爲之的太虛大師呢?所以,每個有識的僧青年,身爲佛子,當行佛事,是該我們行動的時候了,就我所能想到的,至少在以下幾點是值得我們去做的,也是推行人間佛教所面臨的現實課題。
一、注重菩提心引發、培養和增長。菩提心者,自覺覺他之心也。佛教爲覺悟之教,其最後目的爲引領衆生同登解脫之門。而決非僅是勸善之教,五戒十善爲一切解脫門之基礎,卻不是終點。所以,若能引發衆生的求解脫之心,再教其以五戒十善爲基礎循步而進,必定切實有效。以俗話言之爲有上進之心,則孺子可教。這一點在操作上一可用來甄別初出家動機,二可作爲各級佛教院校的入門課,叁可在各類講經法會中對衆開示中做爲一個重點等來講。
二、五戒十善的推廣和闡釋。戒的本意爲防非止惡,乃是適應社會的,安定社會的,我們不妨在五戒的推廣上,更切合現代社會的一些突出問題來談,則更合乎人心,更能起到非凡效果,如臺灣佛教界就有這方面的例子,慈濟的“七誡”中,基至把“開車要戴安全帽”也列入其中。星雲大師在講五戒時講到“不殺生而護生,自然長壽;不偷盜而布施,自然富貴;不邪淫而尊重,自然和諧;不妄語而守信,自然譽好;不吸毒而正常,自然健康。”中國人的“五福臨門”居然被他配到了五戒裏面,令人聽了自然傾心。
叁、在修持法門上提供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方法和環境。佛法講中道,不贊成過度苦行和過份享受,只要能令心處于平和中,反而更易進道,這一點,佛陀本人是最好的例子,他皇宮裏最精致的飯食也歡喜,乞丐盲婆的粗糧也歡喜,從不有所分別。所以,我們也要根據現代人根機,提供他們能接受的修學環境,不可一味講苦修苦行 ,只要不侈華就可以了,修持上,對于普通民衆只念一句彌陀的現象,一定要加以引導,使其常修學淨業叁福,避免偏解佛法。現代人忙碌不堪,時間寶貴,很難令其長時間呆在寺院,因此我們也不妨常常打個禅一、禅叁,而不必非要禅七。
四、做慈善事業來實踐菩薩行。太虛大師當年說中國佛教“教在大乘,行在小乘”,實可令我們深思。而當今臺灣慈濟擁有一千萬的會員足可在教界彪柄千秋,也給我們做了一個最好的榜樣。慈善事業是大有可爲的。它是佛教走向世間度化衆生一個最好的辦法和橋梁。也必將是人間佛教一個重要的內容之一。
五、對佛教界進行組織化。曆朝曆代以來,中國佛教一向是一盤散沙。中佛協是幾千年來第一個佛教組織。如何把無序的狀態轉爲有序,如何萬衆一心,這實在該我們加以深思和去實踐的,這方面,我們也可參考日本,他們國家的佛教,爲何在這方面如此成功。
六、關注政治,參與政治。參政議政是新中國給我們佛教的一個神聖權力,打破了從古至今教界一直被動的局面,“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是古有明訓的,而處于現今社會,如何運用這神聖的權力來促進佛教的興旺,促進佛教對社會的貢獻。也是我們推動人間佛教的一個重要內容。
以上是本人對如何推動人間佛教的一些建議和設想,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前景無限,我們完全可以從佛法的本義中,太虛大師的遺著中吸收人間佛教的精華所在,來做爲我們航行的指標,暗夜的明燈 21世紀,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發無上的勇氣來繼承先賢的傳統,去開創美好的明天。
《“人間佛教”的叁時(朗明)》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