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衆歸仰的人間佛教導師(超定)

  四衆歸仰的人間佛教導師

  超定

  深具意義的祝壽法會

  印順導師百歲嵩壽,臺灣四衆弟子爲他舉辦的各項大型弘法祝壽法會,我沒有福緣參加,特別在叁月十八日往臺中華雨精舍向老人禮座,也算是提前爲導師拜壽了。從臺南仁德妙善寺出發,浩浩蕩蕩二十余人,上午十時正到達目的地。導師已安坐在大殿的一個角落,像一尊活佛,慈祥地接受我們的至誠頂禮。當我五體投地時,無盡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感恩導師的大慈大悲,爲滿足人間佛弟子的願望,久住世間,作黑暗的明燈,啓導正見正思,他老人長期的忍受老病的種種苦迫。同時也感恩隨侍在導師身邊的侍者群,以耐心、細心、愛心、無微不至的孝心,照顧老人的生活起居;當然也感恩數十年來,爲導師的法體,盡職負責的醫護人員。如果不是以上種種因緣具足,今天佛門的四衆弟子,那有如此福報看到佛陀再現的人間佛教導師呢?

  印公百歲嵩壽慶祝活動,首先是由佛光山文教基金會、法鼓山中華研究所、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以及佛教弘誓學院發起主辦;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玄奘大學宗教學系、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香光尼衆佛學院協辦的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主題是:“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內容包括:印順學之研究、人間佛教的回顧、人間佛教的前瞻、人間佛教的弘化。時間是四月二十四、二十五兩天。地點:中央研究院學術活動中心。論文研討會有八場,發表人有二十二位大學教授和佛教學者。如楊惠南教授發表:“不厭生死苦、不欣涅槃樂──印順導師思想的菁華”、藍吉富教授:“人間佛教與密教的基本差異”、楊郁文老師:“印順導師的人本爲中心的佛教與人本的佛法”等。最後一場是“人間佛教的藝術展現”坐談會。

  其次,欣逢導師誕辰──四月叁十日起叁天的聯合弘法會,主題:“人間佛教的傳承與宏揚”。先是誕辰正日清晨四時叁十分,開始敬禮延生普佛一堂;八時半,長老及福嚴師生感言;下午誦金剛般若經。接著五月一、二日,在玄奘大學圖資大樓慈雲國際會議廳舉辦聯合弘法大會。內容有:“認識印順導師的思想”、“導師法語之探索”、“導師思想的行誼與啓示”、“妙雲蘭若的回顧與前瞻”、“印順導師中觀思想的特色”、“從印度禅到中國禅”、“成佛之道的教學”專題演講、以及“細數導師在新竹的點點滴滴”座談會。主持人與會者都是人間佛教的奉行者,如仁俊、真華、印海、常覺、妙峰等諸長老;宏印、厚觀、厚宗、恒清、如釋、達觀、明宗、寬謙等,弘化一方的大法師。還有,在花蓮慈濟靜思堂,舉辦的“國際絲路研究座談會”,也是爲慶祝導師百歲嵩壽活動之一。

  每逢印順導師誕辰,弟子們總想盡點孝敬之意,舉辦祝壽法會,聊表感恩之情。但老人都是謙稱福德不足,而婉謝了世俗一套的盛宴。佛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如能集合佛界的大善知識,探討如來正法,發揚人間佛教的思想,那是深具意義,爲印公導師能首肯而樂意接受的獻禮。

  什麼是導師思想的菁華?

  此次“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研討會,第一位發表的是臺大教授楊惠南,論題爲“不厭生死苦、不欣涅槃樂”,附題是“印順導師思想的菁華”。從這一簡明的標題,令人認識:印順導師所弘楊的人間佛教,不是急于了生死、證涅槃的聲聞佛教;也不是貪戀世間,以追求個人與家庭福樂爲目的之俗化、淺化的人乘佛教。

  導師在“人間佛教要略”一文,解說很清楚:“佛法中,人天乘是戀世的,耽戀著世間欲樂,沒有出世解脫的意向。小乘與人天法相反,視“叁界如牢獄,生死如冤家”,急切地發厭離心,求證解脫。……大乘菩薩可不同了,菩薩是出世而又入世,所謂“以出世精神,作入世事業”。……大乘菩薩道的偉大,全從入世精神中表達出來。菩薩爲大悲願力所激發,抱著跳火坑、入地獄,救濟衆生的堅強志願,與人天的戀世不同,與小乘的出世也不同。菩薩入世的作風,在現代戀世的常人看來,非常親切,要比二乘的自了出世好得多;……此時而以人天法來教化,等于以水洗水,永無出路。如以小乘法來教化,又是格格不入。唯有大乘法──以出世心來作入世事,同時就從入世法中,攝化衆生向出世,做到出世與入世的無礙。菩薩行的深入人間各階層,表顯了菩薩的偉大,出世又入世,崇高又平常。也就因此,什麼人都可漸次修學,上求佛道。”

  印公思想的深度與廣度,一般學者實難以正確而完整的掌握,所以往往以偏概全,斷章取義,胡亂地批評一番。如發現導師提到,“回憶到普陀山閱藏時,讀到“阿含經”與各部廣“律”,有現實人間的親切感、真實感,而不是部份大乘經那樣,表現于信仰與理想之中。”有人據此認爲導師反對大乘,提倡小乘。相反地,今日強調原始佛教的信行者,肯定唯有“阿含”聖典才是佛法,大乘經皆是非佛說。于是對導師始終堅持大乘的思想,頗不以爲然,甚至毫不留情地加以批判。

  衆所周知,印公的著作集成有“妙雲集”二十四冊,“華雨集”一套五冊。其他專著有:“印度之佛教”、“印度佛教思想史”、“空之探究”、“如來藏之研究”、“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中國禅宗史”、“中國古代民族神話與文化之研究”。還有“雜阿含經論會編”、上中下叁厚冊。以上專著,從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初期大乘佛教、後期大乘佛教,乃至旁及神話學,其卓絕的思想,既博大又精深,真正了解導師思想的能有多少人?真華長老在聯合弘法會上,首先向在座的諸位善知識宣告:“了解印順導師思想的,請舉手!”究竟什麼叫做“了解”?十分?八分?六分?叁分?如稱爲五戒優婆塞(夷),是滿分?多分?少分?“了解”是叁不等的,讀幾篇印公的文章,即可列入“了解”?抑或遍讀、精讀、深思、明辨,才有資格說“了解”?這問題太多討論空間;我想是真老自謙不了解,而諷刺那些自命爲對導師思想的了解,不僅停留在“跟著講”、而能進一步“接著講”之輩吧!

  依個人的淺見,導師的代表作,編入中華大典的是“佛道與中道”,即以“成佛之道”一書爲廣大行,“中觀今論”爲甚深理;深理與廣行,二者是相依相成的。再簡化範圍,“成佛之道”是妙雲教學的總綱,導師的千萬言著作,教理與教史,總不出“佛道”一書的宗趣,依此綱要而爲詳盡的闡揚。另外,“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一文,可說是導師本人對其佛法思想的總結論。該文寫于民國七八(西元一九八九)年,除了八叁年增訂他的“平凡的一生”,沒有其他重要的著述問世。導師在該文重述他的思想:“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樸,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梵化之機應慎),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庶足以複興佛教而暢佛之本懷也欤!”關于這,導師在第六節“契理又適應世間的佛法”作簡明的诠釋。“不厭生死苦,不欣涅槃樂”的大乘精神、的確是導師思想的菁華!不過對于淳樸的根本佛教,又特別肯定的;“這是佛法的本源,正確、正常而又究竟的正覺。修學佛法的,是不應迷失這一不共世間的特質!”至于後期大乘,導師是持以包容的態度,並非一味地否定,而是“攝取其確當者。”簡言之,導師以初期中觀大乘爲他所要修學、弘揚的法門。不過,他反對大乘別有法源之說,所以對前期佛教的根本,“尊重”其樸質;對後期佛教的方便,“攝取其確當者”。如此,不棄方便,也不滯于方便,圓攝一切善法,彙入究竟佛道。

  玄奘大師以來第一人

  印順導師的無盡悲願,爲佛教而學,爲衆生而學,他的畢生德業,學術成就以及對社會的貢獻,被學者公推爲“玄奘以來第一人”。導師傳播、發揚人間佛教的思想,鼓吹“忘己爲人”、“盡其在我”、“任重致遠”的菩薩精神,自己發願:“生生世世在這苦難人間,爲人間的正覺之音而獻身!”

  綜觀導師的一生,由于他的心智上有偉大的創造力以及對人間苦難的無限關懷,雖然長年身體虛弱、病已成了他的常態,幾次徘徊在死亡邊緣,但以他的大悲願,堅忍的意志力,“願此危脆身,仰憑叁寶力,教證得增上,自他鹹喜悅!”導師如意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精治佛教史學、哲學,指示學佛之正途,啓發正見,倡導正行,令後人跳脫摸索、附會之深坑,直上康莊的菩提大道。他所提倡的人間佛教,感召了教界的領導人,如佛光、法鼓、慈濟等幾個大教團,大家同願同行,積極地展開慈善、文化、教育的事業。人間佛教的正覺之音,已傳播世界各角落,這是值得導師欣慰之事。

  叁月五日,陳總統一行,專程莅臨臺中華雨精舍,來向印公導師祝壽,並致贈一份很特殊的賀禮──“二等卿雲勳章”以表示政府對導師德業、學術的成就與社會貢獻的高度尊崇。總統在致詞中說:“印順導師人格潔淨,智慧高超,悲心洋溢,他生長于動蕩戰亂的時代,見到社會失序,佛教衰敝,衆生痛苦,心生不忍之情,于是窮其畢生心血,透過深湛的學理分析與綿密的曆史研究,探究人類和平與佛教興盛之道。”最後說:“印順導師是佛教界的瑰寶,也是國家的瑰寶。本人謹代表政府和人民,親自前來向印順導師頒贈二等卿雲勳章,表彰他對人類社會的貢獻。祝福印順導師法體健康,也祝大家如意!”導師在致謝詞時,謙虛地表示很慚愧,自己只是一個書生,沒有什麼貢獻,承蒙總統頒授這份殊榮,非常感謝總統,也感謝觀禮的朋友們,儀式在大衆鼓掌聲中結束,場面非常溫馨感人。

  二○○四年叁月二十六日寫于山仔腳丈室

  轉自:《正覺之音》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