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打造人間佛教的文教空間(釋傳道)

  打造人間佛教的文教空間

  釋傳道

  壹、前言

  現今的臺灣佛教,食古不化、執守傳統者,固亦有之;標新立異、銳意前衛者,亦不乏其人。然佛教現代化、人間化的議題(人間化並不即是現代化),確已普遍得到佛教同仁與社會有識之士的共鳴。君不見“人生佛教”、“人間佛教”與“人乘佛教”之名,早已充斥臺灣佛教“市場”嗎?──盡管,在這些冠冕堂皇的旗幟底下,諸家的定義各自不同,實踐面亦大異其趣;好在,臺灣的佛教徒,也一向不是很會“計較”的,所以在彼等的精心規畫塑造下,永遠不乏趨之若鹜,而不究其實的崇仰者!

  真理原是不需標簽的,但一落入世間的語言文字,即不得不受其局限,而可能流于解讀錯誤,或蓄意曲解。甚且,久而久之,逐漸蛻變成爲一句口號、一個名詞,而實質內容卻早已爲人所遺忘!這是當今每一位人間佛教的信仰者、實踐者與弘揚者,都必須深引爲誡的!

  爲了不讓人間佛教“流落”至此,有人或者會主張與他家畫清界限,以區隔自家的“正宗”身分;但此舉亦可能窄化佛出人間的本懷,而被視爲另類的“造山”運動!所以,口號也罷,標語也罷!且不管其他道場是如何營造其所謂的“人間佛教”;但問自己與自己的團體──印公導師人間佛教的追隨者,將如何履踐自己的信仰,又如何落實自己的思想!

  這一次,主辦單位要傳道爲座談會引言的子題是:“打造人間佛教的文教空間”,在此,就與各位先共同來探討人間佛教的文教空間,其特色何在?是否冠上了“人間佛教”的標簽,即謂之“人間佛教”?或者,人間佛教的菩薩事業,有其更深層的意涵?願以個人的一點心得,就教于在座諸位仁者!

  貳、人間佛教的文教空間之特色

  印公導師在闡釋人間佛教的相關篇章中,一再揭示人間佛教的核心要旨,系由人──凡夫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而直趣佛道,圓成佛果的人菩薩行。其所以別異于人天乘與解脫道,最主要的關鍵,即在其依叁心爲本。叁心而修行,一切皆是菩薩大行;依叁心而興辦文教、慈善、福利等事業,一切均爲人間佛教的菩薩事業。離此叁心,盡管主事者是佛教團體──不論出家、在家,均算不得爲佛教事業。所以,從事佛教事業,首當確立目標、端正動機、講究方法,使之與菩提願、大悲心、空性見相應,那麼,所行的一切事行,才真能自利利他,而成爲菩薩道的福智資糧。

  一、目標──與衆生同成佛道的菩提願:

  文化教育是佛法久住世間之所系,可以說佛法本身,即是自覺覺他的覺化教育。廣義來說,“一切世間所有善語,皆是佛說”1,所以佛法的教育範疇,盡可涵蓋佛法真理,以及世間一切良善的知識、德性與技能。更深一層說,凡可使衆生離苦得樂,回縛向脫,向上、向善、向光明提升淨化者,均屬佛法教育的內容。

  佛教文化,除雜志、書報等出版品的印行之外,凡與佛教相關的藝術、音樂、戲劇、文物、史料等,皆涵括其中。自古,宗教與文化藝術,即是密不可分的,文化藝術表現了真誠的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又充實了文化藝術的精神內涵。所以一個偉大的宗教,必有十分感人的文化藝術作品傳世,人間佛教的文教事業工作者,尤應重視文化藝術作品化俗的力量,而廣爲運用。

  發心修菩薩行,是離不了文教事業的參與的。因爲菩薩行者以佛爲理想,以佛爲目標,所以在發心修行的過程,即廣學多聞,施設善巧,一如佛之普化衆生。必使衆生由種善根、成熟利根:希求人天福樂的,便以人天法來化導他;具足二乘出世善根的,便以二乘法來度脫他;願學佛菩薩發心利他的,便以大乘法來攝引他向于佛道──依根性不同而施設教化,進而與衆生同趨涅槃至善,這便是文教事業工作者最終的究極目標。

  二、動機──“不忍聖教衰”的使命感與“不忍衆生苦”的大悲心

  世間是多苦多難的,人類的不能離苦得樂,多由知見不正,導致言行的偏邪招感而來。然“菩薩所緣,緣苦衆生”,正因不忍見衆生于惑、業、苦的鈎鎖中流轉輪回,不能自已,所以菩薩行者發心以佛法來改造衆生的知見。他深知惟有佛法,才可解除衆生無始以來的煩惱串習,進向光明安樂。因此,在行菩薩道的過程,他更珍惜佛法,更對佛法的昌明肩負使命感。當只有正法長在世間,衆生才有究竟解脫的希望!這“不忍聖教衰”的使命感與“不忍衆生苦”的大悲心,正是菩薩行者源源不斷的原動力!

  菩薩行者爲利樂衆生所作的一切世出世法的教化,佛稱之爲“法施”。導師說得好!“真正的如法布施,是出于與人同樂,爲人拔苦的同情,這是無條件的施與,而不是爲了果報,或者爲了現生的功利。所以從事世出世法的教育,不但不應爲自身的名聞利養著想,也不應爲教團的擴張著想。爲了正法,爲了利益人類,而發心勇進的做去,這才是佛教的教育,佛教教育工作者的精神。”2

  叁、方法──體解緣起無我的空性見:

  佛教事業與其他社會事業最大的不同點,就在其行動的最高指導原則──空無我慧,也就是不以自我(己群)爲中心的空性見。菩薩行者因爲了知世間一切是如幻的緣起,輾轉相依的存在,所以即使有了成就,也不會自恃淩他、自是非他;而能如實地看待自他(團體)在衆緣和合下,所展現出來的成果。

  從事業組織的運作來看,佛教事業的主事者不會高推自己的意見,以爲最優最勝,而能察納學有專精者的專業建言。所以,其組織結構是融合現代企業管理,而又符合佛製六和敬的精神的。佛教事業工作者,上上下下皆攝化在共同的理想、民主的製度、經濟的適衡中,所以表現出來的組織氣候,即是身語意的和合無诤,而又能勇于爲佛教、爲衆生服務奉獻!這是空性見與律製在佛教事業組織上的運用;尤其是體解緣起無我的空性見,更是菩薩事業得以始終一貫而不變質的“防腐劑”!

  佛法的理想是崇高而偉大的,菩薩道卻是長遠而難行的,因爲凡夫的內心時時充滿貪、嗔、癡、慢、疑等毒素,令自己不由自主地障礙自己、掣肘他人。不同于社會一般的是,佛教團體、菩薩事業的一切,是以佛法作爲思想與行動的指引與圭臬。依于共同的目標──菩提願,純正的動機──大悲心,善巧的方便──空性見,或許眼高手低,或許實踐出來的未能盡如所願;但因爲時時策勵自己、檢驗自己:“依叁心修六度,依六度圓滿叁心”3,也終將日臻于高明,而不落世俗!

  參、略以妙心寺的文教空間爲例

  初次接觸印公導師的著作,是在臺北臨濟寺就讀佛學院的時候(1965~1966年左右);在那之前,自己一向受著傳統佛教的教育與影響。1973年,銜師命南下接任妙心寺副住持。初至妙心,大殿才粗具雛型,放眼望去,四周更是一大片的荒煙漫草。筚路藍縷的艱辛與物質經濟的困窘,自是不在話下;再加上退任住持的“事事關心”與信徒的“世俗導向”,諸位今日或許難以想見。而當時,緊緊維系自己的道心于不退的,也就是基于對佛法的一念真誠與理想,心裏總是想:只要本著菩提信願爲目標,同體大悲爲動機,空性見爲方便,而行“嚴土熟生”,終有一日,要將妙心寺建設成爲理想中,人間佛教的弘化道場!

  而今回首來時路,檢省這一路走來所興辦、所參與的各項活動,雖然僅實現了自己一部分的理想,但也庶幾可以不負初心了!之所以能夠成就這些,最應感謝妙心寺的護法團體──慈恩婦女會4與佛教法雲慈善會5,在人力、物力與財力多方面的支援。若非這一群默默耕耘的佛弟子,也不可能有今日的妙心!以下就略說妙心寺曆年來的文教面向:

  一、教育方面

  佛學教育:

  1.引導知識青年學佛:

  導師說得對!人間佛教的時代傾向,是青年時代,應著重攝化時代青年來學大乘法、修菩薩行,這才能開啓佛教年輕化、活力化的契機,而使佛法更契應于現代社會人心。

  個人由于在臺北就學期間,即經常應邀至各大專院校的佛學社團,與青年學生結緣,所以南下妙心寺之後,不但多次協辦其他道場的大專佛學冬夏令營,亦與多所大專院校的青年學生,保持著良好的互動。

  尤其是醫學院與師範學院(師專)的學生,更被自己列爲教化的優先順位。因爲他們將來所面對的,一是身苦心苦的病患,一是懵懂待教育的學子;佛法教育對他們而言,不但直接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更關系著他們未來的職業觀,從而造福或贻害廣大的人群與莘莘學子,所以個人在這方面投注了相當大的心血。如高雄師範學院大慧社、臺南師專慧慈社、成功大學東哲社、東吳大學淨智社、臺中醫學院慧燈社,以及高雄醫學院慧燈社的學生,均曾在妙心舉辦過幹部研習或參訪活動。

  由于此一因緣的延續,所以妙心寺附設法雲慈善會成立以後,除了致力于推廣環保教育與社會關懷的實際參與之外6,也自1988年起,與妙心寺慈恩婦女會開始合辦,以公教人員及教師爲對象的佛學夏令營。雖然後來法雲逐漸轉型,以興辦高中青年育樂營及兒童夏令營爲主,妙心寺人間佛教教師研習營,卻一直續辦至今。

  值得附帶一提的是,部分臺南地區的高中大專學生,因爲經常與妙心寺結緣,又不忍活動結束之後即告曲終人散,所以1989年,在法雲文教協會的指導下,成立了一個自發性的佛學社團──“培炬社”。成員包括臺南師專、臺南家專、臺南一中、臺南女中等校的學生;雖然數年後,培炬社員仍因陸續考上大學而各奔東西,但彼此卻都留下難以磨滅的記憶。

  2.對社會大衆的通俗教化

  通俗教化,算是個人比較擅長的部分,初至妙心,因爲當時地居偏遠、交通不便,所以多借用市區的齋堂及社區活動中心,作爲弘法地點。而講說的內容,也多以佛教的基礎要義爲主,希望藉此建立普羅大衆對于佛法的正信正見,並澄清一些似是而非,夾雜儒道的觀念和禁忌。  

  定點弘化以外,單場演講、廣播(電視)弘法、監獄布教、…

《打造人間佛教的文教空間(釋傳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