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打造人间佛教的文教空间(释传道)

  打造人间佛教的文教空间

  释传道

  壹、前言

  现今的台湾佛教,食古不化、执守传统者,固亦有之;标新立异、锐意前卫者,亦不乏其人。然佛教现代化、人间化的议题(人间化并不即是现代化),确已普遍得到佛教同仁与社会有识之士的共鸣。君不见“人生佛教”、“人间佛教”与“人乘佛教”之名,早已充斥台湾佛教“市场”吗?──尽管,在这些冠冕堂皇的旗帜底下,诸家的定义各自不同,实践面亦大异其趣;好在,台湾的佛教徒,也一向不是很会“计较”的,所以在彼等的精心规画塑造下,永远不乏趋之若鹜,而不究其实的崇仰者!

  真理原是不需标签的,但一落入世间的语言文字,即不得不受其局限,而可能流于解读错误,或蓄意曲解。甚且,久而久之,逐渐蜕变成为一句口号、一个名词,而实质内容却早已为人所遗忘!这是当今每一位人间佛教的信仰者、实践者与弘扬者,都必须深引为诫的!

  为了不让人间佛教“流落”至此,有人或者会主张与他家画清界限,以区隔自家的“正宗”身分;但此举亦可能窄化佛出人间的本怀,而被视为另类的“造山”运动!所以,口号也罢,标语也罢!且不管其他道场是如何营造其所谓的“人间佛教”;但问自己与自己的团体──印公导师人间佛教的追随者,将如何履践自己的信仰,又如何落实自己的思想!

  这一次,主办单位要传道为座谈会引言的子题是:“打造人间佛教的文教空间”,在此,就与各位先共同来探讨人间佛教的文教空间,其特色何在?是否冠上了“人间佛教”的标签,即谓之“人间佛教”?或者,人间佛教的菩萨事业,有其更深层的意涵?愿以个人的一点心得,就教于在座诸位仁者!

  贰、人间佛教的文教空间之特色

  印公导师在阐释人间佛教的相关篇章中,一再揭示人间佛教的核心要旨,系由人──凡夫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而直趣佛道,圆成佛果的人菩萨行。其所以别异于人天乘与解脱道,最主要的关键,即在其依三心为本。三心而修行,一切皆是菩萨大行;依三心而兴办文教、慈善、福利等事业,一切均为人间佛教的菩萨事业。离此三心,尽管主事者是佛教团体──不论出家、在家,均算不得为佛教事业。所以,从事佛教事业,首当确立目标、端正动机、讲究方法,使之与菩提愿、大悲心、空性见相应,那么,所行的一切事行,才真能自利利他,而成为菩萨道的福智资粮。

  一、目标──与众生同成佛道的菩提愿:

  文化教育是佛法久住世间之所系,可以说佛法本身,即是自觉觉他的觉化教育。广义来说,“一切世间所有善语,皆是佛说”1,所以佛法的教育范畴,尽可涵盖佛法真理,以及世间一切良善的知识、德性与技能。更深一层说,凡可使众生离苦得乐,回缚向脱,向上、向善、向光明提升净化者,均属佛法教育的内容。

  佛教文化,除杂志、书报等出版品的印行之外,凡与佛教相关的艺术、音乐、戏剧、文物、史料等,皆涵括其中。自古,宗教与文化艺术,即是密不可分的,文化艺术表现了真诚的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又充实了文化艺术的精神内涵。所以一个伟大的宗教,必有十分感人的文化艺术作品传世,人间佛教的文教事业工作者,尤应重视文化艺术作品化俗的力量,而广为运用。

  发心修菩萨行,是离不了文教事业的参与的。因为菩萨行者以佛为理想,以佛为目标,所以在发心修行的过程,即广学多闻,施设善巧,一如佛之普化众生。必使众生由种善根、成熟利根:希求人天福乐的,便以人天法来化导他;具足二乘出世善根的,便以二乘法来度脱他;愿学佛菩萨发心利他的,便以大乘法来摄引他向于佛道──依根性不同而施设教化,进而与众生同趋涅槃至善,这便是文教事业工作者最终的究极目标。

  二、动机──“不忍圣教衰”的使命感与“不忍众生苦”的大悲心

  世间是多苦多难的,人类的不能离苦得乐,多由知见不正,导致言行的偏邪招感而来。然“菩萨所缘,缘苦众生”,正因不忍见众生于惑、业、苦的钩锁中流转轮回,不能自已,所以菩萨行者发心以佛法来改造众生的知见。他深知惟有佛法,才可解除众生无始以来的烦恼串习,进向光明安乐。因此,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他更珍惜佛法,更对佛法的昌明肩负使命感。当只有正法长在世间,众生才有究竟解脱的希望!这“不忍圣教衰”的使命感与“不忍众生苦”的大悲心,正是菩萨行者源源不断的原动力!

  菩萨行者为利乐众生所作的一切世出世法的教化,佛称之为“法施”。导师说得好!“真正的如法布施,是出于与人同乐,为人拔苦的同情,这是无条件的施与,而不是为了果报,或者为了现生的功利。所以从事世出世法的教育,不但不应为自身的名闻利养著想,也不应为教团的扩张著想。为了正法,为了利益人类,而发心勇进的做去,这才是佛教的教育,佛教教育工作者的精神。”2

  三、方法──体解缘起无我的空性见:

  佛教事业与其他社会事业最大的不同点,就在其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空无我慧,也就是不以自我(己群)为中心的空性见。菩萨行者因为了知世间一切是如幻的缘起,辗转相依的存在,所以即使有了成就,也不会自恃凌他、自是非他;而能如实地看待自他(团体)在众缘和合下,所展现出来的成果。

  从事业组织的运作来看,佛教事业的主事者不会高推自己的意见,以为最优最胜,而能察纳学有专精者的专业建言。所以,其组织结构是融合现代企业管理,而又符合佛制六和敬的精神的。佛教事业工作者,上上下下皆摄化在共同的理想、民主的制度、经济的适衡中,所以表现出来的组织气候,即是身语意的和合无诤,而又能勇于为佛教、为众生服务奉献!这是空性见与律制在佛教事业组织上的运用;尤其是体解缘起无我的空性见,更是菩萨事业得以始终一贯而不变质的“防腐剂”!

  佛法的理想是崇高而伟大的,菩萨道却是长远而难行的,因为凡夫的内心时时充满贪、嗔、痴、慢、疑等毒素,令自己不由自主地障碍自己、掣肘他人。不同于社会一般的是,佛教团体、菩萨事业的一切,是以佛法作为思想与行动的指引与圭臬。依于共同的目标──菩提愿,纯正的动机──大悲心,善巧的方便──空性见,或许眼高手低,或许实践出来的未能尽如所愿;但因为时时策励自己、检验自己:“依三心修六度,依六度圆满三心”3,也终将日臻于高明,而不落世俗!

  参、略以妙心寺的文教空间为例

  初次接触印公导师的著作,是在台北临济寺就读佛学院的时候(1965~1966年左右);在那之前,自己一向受著传统佛教的教育与影响。1973年,衔师命南下接任妙心寺副住持。初至妙心,大殿才粗具雏型,放眼望去,四周更是一大片的荒烟漫草。筚路蓝缕的艰辛与物质经济的困窘,自是不在话下;再加上退任住持的“事事关心”与信徒的“世俗导向”,诸位今日或许难以想见。而当时,紧紧维系自己的道心于不退的,也就是基于对佛法的一念真诚与理想,心里总是想:只要本著菩提信愿为目标,同体大悲为动机,空性见为方便,而行“严土熟生”,终有一日,要将妙心寺建设成为理想中,人间佛教的弘化道场!

  而今回首来时路,检省这一路走来所兴办、所参与的各项活动,虽然仅实现了自己一部分的理想,但也庶几可以不负初心了!之所以能够成就这些,最应感谢妙心寺的护法团体──慈恩妇女会4与佛教法云慈善会5,在人力、物力与财力多方面的支援。若非这一群默默耕耘的佛弟子,也不可能有今日的妙心!以下就略说妙心寺历年来的文教面向:

  一、教育方面

  佛学教育:

  1.引导知识青年学佛:

  导师说得对!人间佛教的时代倾向,是青年时代,应著重摄化时代青年来学大乘法、修菩萨行,这才能开启佛教年轻化、活力化的契机,而使佛法更契应于现代社会人心。

  个人由于在台北就学期间,即经常应邀至各大专院校的佛学社团,与青年学生结缘,所以南下妙心寺之后,不但多次协办其他道场的大专佛学冬夏令营,亦与多所大专院校的青年学生,保持著良好的互动。

  尤其是医学院与师范学院(师专)的学生,更被自己列为教化的优先顺位。因为他们将来所面对的,一是身苦心苦的病患,一是懵懂待教育的学子;佛法教育对他们而言,不但直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更关系著他们未来的职业观,从而造福或贻害广大的人群与莘莘学子,所以个人在这方面投注了相当大的心血。如高雄师范学院大慧社、台南师专慧慈社、成功大学东哲社、东吴大学净智社、台中医学院慧灯社,以及高雄医学院慧灯社的学生,均曾在妙心举办过干部研习或参访活动。

  由于此一因缘的延续,所以妙心寺附设法云慈善会成立以后,除了致力于推广环保教育与社会关怀的实际参与之外6,也自1988年起,与妙心寺慈恩妇女会开始合办,以公教人员及教师为对象的佛学夏令营。虽然后来法云逐渐转型,以兴办高中青年育乐营及儿童夏令营为主,妙心寺人间佛教教师研习营,却一直续办至今。

  值得附带一提的是,部分台南地区的高中大专学生,因为经常与妙心寺结缘,又不忍活动结束之后即告曲终人散,所以1989年,在法云文教协会的指导下,成立了一个自发性的佛学社团──“培炬社”。成员包括台南师专、台南家专、台南一中、台南女中等校的学生;虽然数年后,培炬社员仍因陆续考上大学而各奔东西,但彼此却都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

  2.对社会大众的通俗教化

  通俗教化,算是个人比较擅长的部分,初至妙心,因为当时地居偏远、交通不便,所以多借用市区的斋堂及社区活动中心,作为弘法地点。而讲说的内容,也多以佛教的基础要义为主,希望藉此建立普罗大众对于佛法的正信正见,并澄清一些似是而非,夹杂儒道的观念和禁忌。  

  定点弘化以外,单场演讲、广播(电视)弘法、监狱布教、…

《打造人间佛教的文教空间(释传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