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打造人间佛教的文教空间(释传道)▪P3

  ..续本文上一页类。冀望将来分类建档完毕,能够出版专册,并定期展出,以飨同好。若能透过佛教艺术,使社会大众与艺术创作者,由对佛教产生好感,进而吸收佛法作为其精神的食粮或创作的泉源,终而达到提升与净化,那便是收藏者与展出者最大的喜悦与收获。

  台湾史料与台湾文学书报乍看这个标题,我想很多人会不明所以,但是研究台湾历史与台湾文学的学者与研究生,可能会很有兴趣进一步了解内容。这是近三年来,妙心寺为保存台湾的历史文化,所尽的一分心力──就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吧!最初的动机,还是希望收集与佛教或出家众相关的史料而予以保存,没想到竟意外发现一批应该被永久保存,却流入民间史料馆的日据时代资料。内容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台湾史料,如宗教团体台帐,战时灾害危害证明书,战后留日台胞声请登记证明书等。这些史料在一般人眼里,是不值什么的,但站在为台湾保存史迹的角度看来,却异常珍贵、无可替代!妙心寺幸而还有能力收集并保存它,也就抱著孩子为母亲克尽义务的心情去从事!

  后来,又逐步收集了一些清朝书院科举在台考试的考试卷,日据时代的契约书、觉书、委托书、旧照片,以及与先民生活有关,点点滴滴的文字纪录。至于台湾文学方面,则收有部分日据时代的台湾诗报、台湾诗坛、台湾公论,以及当时的台湾时报、台湾日日新报与台籍诗人的诗文集等等。

  这些史料,是属于台湾子民的文化资产,个人并不看作是属于妙心寺的,而仅将妙心寺视为目前的保管者;将来若有学者、研究生有心作研究,妙心寺都可以提供出来,略效微薄之力。或者,整理之后也可分类展出,以让民众了解先民的文化以及悲欢血泪,并教育民众保存文物史料的重要性。

  肆、回顾与展望

  从事文化教育,至少也有二十几年的时间了,常有人会奚落我:妙心寺的出家众,怎么都没增加?不过,也有人对那么少人,就能够成就今日的妙心寺,大表叹服的!对于这些,我始终无话可说,而只有感谢。感谢这些年来诸多的护法者及参与者,尽管他们来了又去,但无常,不正是世间的实相吗?

  对于时下的出家众,自己是多少有些感触的,其中或者也有认真求法的,但多数重于知识的追求,重于自我的自由。如导师所感叹的,肯发心为法为众生的人少了!多的是但求自利,而怯于承担者(不过,真能够自利的,倒也不错!);就别提要做做劳务,吃吃苦了!要知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则得其下。”如不能效法菩萨发大心,真不知能成就什么大事!佛法,不是空泛的理论与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以实践、可以亲证的。这一切,都必须从切近处学习起,才不致好高骛远,终无所成!

  又有的僧众,则干脆离开寺院,一个人到处云游、逍遥自在!出家所为何事,是一股脑儿全忘了!至于那些耍权谋、搞斗争、攀附权贵,所言所行都跟著名闻利养转之徒,那也真是说无可说了!──虽然还是有很多出家众,在自己的岗位上克尽本分,但对于接棒继续去营造人间佛教的菩萨事业,能力未免是不够的!

  也有信徒颇为妙心寺将来的接棒者还没著落而忧心忡忡;但,这是强求不来的,也只能期盼有同愿同行者一起来共事。个人比较在意的,倒是人间佛教的文教事业未来的发展重点──当然也包括妙心寺。兹提出个人的一点浅见,以供大家参酌。

  目前看来,佛学研究的风气──尤其印顺导师思想的研究,已渐蔚为当代佛教的风潮。学术研究是好事,但在一般人的眼里,未免高深了一些;相对的,以佛法的正知见而从事通俗弘化的人才,比例上就少了很多。个人始终认为:佛法要能够普遍化,就一定必须通俗化;通俗化而不流于庸俗,又能深入浅出地带出佛法的正信正见,这就不得不下一番功夫了!但愿有人发心来自我训练,免得假以时日,落得劣币逐良币!

  再者,佛教艺文活动的推广与提升,仍有待我们共同来努力。如前所述,好的艺术、文学作品,可以感人至深,摄引原本对佛法没有信仰者而来亲近佛法。但这些活动在在需要有专才来参与设计规画,当然,更需要创作者不断创作出好的作品。我想,这说明了为什么菩萨行者要普入各阶层去施教化,因为佛法不只能够滋润惶惑的人心,更具足创发革新的力量!凡受到法益的佛弟子,在他那一行业中,亦必是勇于创发革新的佼佼者!希望从事佛教教育者,也能从这方面去著力、去鼓励!但愿这两个方向,可以引起各位的一些回应与感想!

  以前就说过:人间佛教的文教事业,是一条长远而孤独的路,人力充沛、财力雄厚的寺院,是不会去从事这些工作的──因为这里头没有名利可求,没有权势可图;而有心去经营的,又往往欠缺人力与财力。但,这一切原是不足为忧的,导师说得对!“世间,有限的一生,本就是不了了之的。本著精卫衔石的精神,做到那里,那里就是完成,又何必瞻前顾后呢?”8所以,尽管这是一条平淡而孤独的路,我却甘于这样的平淡孤独!

  二OO二.三.十九 写于妙心寺  

  (本文出自2002年《人间佛教与当代对话──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注释:

  1.《成实论》卷一(大正32

  243下)。

  2.印顺导师,《佛在人间》,页332。

  3.印顺导师,《佛法概论》,页251 ~ 258。

  4.妙心寺慈恩妇女会,成立于1980年3月8日,成立宗旨是为了让佛教妇女效法佛陀慈悲济世精神,以从事急难救助、文化教育、护僧

  护教以及环境关怀等工作。成立以来,除了开办花艺设计、合唱团、国乐团、健身瑜伽、手语班、纸藤编织等才艺班之外,并长期

  护持妙心寺各项弘法及艺文活动。为使男众居士也能加入护持的行列,遂于2000年更名为“妙心慈恩护法会”。

  5.佛教法云慈善会,1987年成立于妙心寺。最初是由台南商界几位热心公益的佛教徒所发起,原本仅希望每周在妙心寺召开一次定期

  茶会,谈谈佛法与人生。后来在个人的提议下,决定成立慈善会,为社会教育略尽棉薄之力。1989年,为方便会务的推展,而将会

  址迁出妙心寺,并于1990年更名为“台南法云文教协会”,1991年正式登记成为社团法人。目前的工作重点系推展“大树计画”,

  以协助国小单亲儿童的课业辅导与生活辅导为要旨。

  6.请参见1999年《人间佛教.薪火相传──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页247~264,拙作〈人间佛教的实践

  ──略谈妙心寺的严土熟生事业〉一文。

  7.有关佛教图书分类法之修订,始于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佛学资料中心使用之《佛教图书分类法》(该分类法原为李世杰老师为

  善导寺太虚图书馆而编订),因类号不敷使用,并二度特别邀请李世杰老师南下至妙心寺帮忙分类及修订。后经多次研议,而增订

  部分。由于资讯发展迅速,佛教书籍不断推陈出新,几度修订后之分类法仍不敷使用,并且持续不断在增订中。为便于教界图书馆

  之使用,及考虑各馆馆藏之差异性,因此,于民国八十年,举办“佛教图书馆自动化研习会”,由于与会者热络,并于会后座谈时

  提出《佛教图书分类法》修订之提案。经会议决定以李世杰老师编修之《佛教图书分类法》为蓝本,由教界图书馆(中华、法光、

  圆光、香光、百科)分别担任召集修订会议,历经五年完成,而由香光尼众佛学院图书馆出版《1996佛教图书分类法》以供教界使

  用之需。

  8.印顺导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序〉,页4~5。

  摘自《妙心杂志》

《打造人间佛教的文教空间(释传道)》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