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打造人間佛教的文教空間(釋傳道)▪P3

  ..續本文上一頁類。冀望將來分類建檔完畢,能夠出版專冊,並定期展出,以飨同好。若能透過佛教藝術,使社會大衆與藝術創作者,由對佛教産生好感,進而吸收佛法作爲其精神的食糧或創作的泉源,終而達到提升與淨化,那便是收藏者與展出者最大的喜悅與收獲。

  臺灣史料與臺灣文學書報乍看這個標題,我想很多人會不明所以,但是研究臺灣曆史與臺灣文學的學者與研究生,可能會很有興趣進一步了解內容。這是近叁年來,妙心寺爲保存臺灣的曆史文化,所盡的一分心力──就算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吧!最初的動機,還是希望收集與佛教或出家衆相關的史料而予以保存,沒想到竟意外發現一批應該被永久保存,卻流入民間史料館的日據時代資料。內容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臺灣史料,如宗教團體臺帳,戰時災害危害證明書,戰後留日臺胞聲請登記證明書等。這些史料在一般人眼裏,是不值什麼的,但站在爲臺灣保存史迹的角度看來,卻異常珍貴、無可替代!妙心寺幸而還有能力收集並保存它,也就抱著孩子爲母親克盡義務的心情去從事!

  後來,又逐步收集了一些清朝書院科舉在臺考試的考試卷,日據時代的契約書、覺書、委托書、舊照片,以及與先民生活有關,點點滴滴的文字紀錄。至于臺灣文學方面,則收有部分日據時代的臺灣詩報、臺灣詩壇、臺灣公論,以及當時的臺灣時報、臺灣日日新報與臺籍詩人的詩文集等等。

  這些史料,是屬于臺灣子民的文化資産,個人並不看作是屬于妙心寺的,而僅將妙心寺視爲目前的保管者;將來若有學者、研究生有心作研究,妙心寺都可以提供出來,略效微薄之力。或者,整理之後也可分類展出,以讓民衆了解先民的文化以及悲歡血淚,並教育民衆保存文物史料的重要性。

  肆、回顧與展望

  從事文化教育,至少也有二十幾年的時間了,常有人會奚落我:妙心寺的出家衆,怎麼都沒增加?不過,也有人對那麼少人,就能夠成就今日的妙心寺,大表歎服的!對于這些,我始終無話可說,而只有感謝。感謝這些年來諸多的護法者及參與者,盡管他們來了又去,但無常,不正是世間的實相嗎?

  對于時下的出家衆,自己是多少有些感觸的,其中或者也有認真求法的,但多數重于知識的追求,重于自我的自由。如導師所感歎的,肯發心爲法爲衆生的人少了!多的是但求自利,而怯于承擔者(不過,真能夠自利的,倒也不錯!);就別提要做做勞務,吃吃苦了!要知道:“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則得其下。”如不能效法菩薩發大心,真不知能成就什麼大事!佛法,不是空泛的理論與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以實踐、可以親證的。這一切,都必須從切近處學習起,才不致好高骛遠,終無所成!

  又有的僧衆,則幹脆離開寺院,一個人到處雲遊、逍遙自在!出家所爲何事,是一股腦兒全忘了!至于那些耍權謀、搞鬥爭、攀附權貴,所言所行都跟著名聞利養轉之徒,那也真是說無可說了!──雖然還是有很多出家衆,在自己的崗位上克盡本分,但對于接棒繼續去營造人間佛教的菩薩事業,能力未免是不夠的!

  也有信徒頗爲妙心寺將來的接棒者還沒著落而憂心忡忡;但,這是強求不來的,也只能期盼有同願同行者一起來共事。個人比較在意的,倒是人間佛教的文教事業未來的發展重點──當然也包括妙心寺。茲提出個人的一點淺見,以供大家參酌。

  目前看來,佛學研究的風氣──尤其印順導師思想的研究,已漸蔚爲當代佛教的風潮。學術研究是好事,但在一般人的眼裏,未免高深了一些;相對的,以佛法的正知見而從事通俗弘化的人才,比例上就少了很多。個人始終認爲:佛法要能夠普遍化,就一定必須通俗化;通俗化而不流于庸俗,又能深入淺出地帶出佛法的正信正見,這就不得不下一番功夫了!但願有人發心來自我訓練,免得假以時日,落得劣幣逐良幣!

  再者,佛教藝文活動的推廣與提升,仍有待我們共同來努力。如前所述,好的藝術、文學作品,可以感人至深,攝引原本對佛法沒有信仰者而來親近佛法。但這些活動在在需要有專才來參與設計規畫,當然,更需要創作者不斷創作出好的作品。我想,這說明了爲什麼菩薩行者要普入各階層去施教化,因爲佛法不只能夠滋潤惶惑的人心,更具足創發革新的力量!凡受到法益的佛弟子,在他那一行業中,亦必是勇于創發革新的佼佼者!希望從事佛教教育者,也能從這方面去著力、去鼓勵!但願這兩個方向,可以引起各位的一些回應與感想!

  以前就說過:人間佛教的文教事業,是一條長遠而孤獨的路,人力充沛、財力雄厚的寺院,是不會去從事這些工作的──因爲這裏頭沒有名利可求,沒有權勢可圖;而有心去經營的,又往往欠缺人力與財力。但,這一切原是不足爲憂的,導師說得對!“世間,有限的一生,本就是不了了之的。本著精衛銜石的精神,做到那裏,那裏就是完成,又何必瞻前顧後呢?”8所以,盡管這是一條平淡而孤獨的路,我卻甘于這樣的平淡孤獨!

  二OO二.叁.十九 寫于妙心寺  

  (本文出自2002年《人間佛教與當代對話──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注釋:

  1.《成實論》卷一(大正32

  243下)。

  2.印順導師,《佛在人間》,頁332。

  3.印順導師,《佛法概論》,頁251 ~ 258。

  4.妙心寺慈恩婦女會,成立于1980年3月8日,成立宗旨是爲了讓佛教婦女效法佛陀慈悲濟世精神,以從事急難救助、文化教育、護僧

  護教以及環境關懷等工作。成立以來,除了開辦花藝設計、合唱團、國樂團、健身瑜伽、手語班、紙藤編織等才藝班之外,並長期

  護持妙心寺各項弘法及藝文活動。爲使男衆居士也能加入護持的行列,遂于2000年更名爲“妙心慈恩護法會”。

  5.佛教法雲慈善會,1987年成立于妙心寺。最初是由臺南商界幾位熱心公益的佛教徒所發起,原本僅希望每周在妙心寺召開一次定期

  茶會,談談佛法與人生。後來在個人的提議下,決定成立慈善會,爲社會教育略盡棉薄之力。1989年,爲方便會務的推展,而將會

  址遷出妙心寺,並于1990年更名爲“臺南法雲文教協會”,1991年正式登記成爲社團法人。目前的工作重點系推展“大樹計畫”,

  以協助國小單親兒童的課業輔導與生活輔導爲要旨。

  6.請參見1999年《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47~264,拙作〈人間佛教的實踐

  ──略談妙心寺的嚴土熟生事業〉一文。

  7.有關佛教圖書分類法之修訂,始于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佛學資料中心使用之《佛教圖書分類法》(該分類法原爲李世傑老師爲

  善導寺太虛圖書館而編訂),因類號不敷使用,並二度特別邀請李世傑老師南下至妙心寺幫忙分類及修訂。後經多次研議,而增訂

  部分。由于資訊發展迅速,佛教書籍不斷推陳出新,幾度修訂後之分類法仍不敷使用,並且持續不斷在增訂中。爲便于教界圖書館

  之使用,及考慮各館館藏之差異性,因此,于民國八十年,舉辦“佛教圖書館自動化研習會”,由于與會者熱絡,並于會後座談時

  提出《佛教圖書分類法》修訂之提案。經會議決定以李世傑老師編修之《佛教圖書分類法》爲藍本,由教界圖書館(中華、法光、

  圓光、香光、百科)分別擔任召集修訂會議,曆經五年完成,而由香光尼衆佛學院圖書館出版《1996佛教圖書分類法》以供教界使

  用之需。

  8.印順導師,《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序〉,頁4~5。

  摘自《妙心雜志》

《打造人間佛教的文教空間(釋傳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