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打造人间佛教的文教空间(释传道)▪P2

  ..续本文上一页社团指导、个案辅导,若再加上僧伽教育(于佛学院授课),个人的最高纪录,是一个星期讲七天的课,所以有人戏称我是“拼命三郎”。他们不能理解不为名、不为利的菩萨事业,怎也可做得这般奋不顾身!当然更不能了解我内心那“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的至诚与愿力,其实其来有自!

  1969年,在临济寺处理屋漏问题时,不慎自楼梯摔了下来,造成了数节脊椎骨压迫性的骨折。在长达半年的治疗却未见起色之际,我心里便暗自发愿,决定要抛开身上的痛楚,站起来弘法利生!即使有朝一日就在讲台上倒地不起,亦是所愿!说也奇怪,此愿一发,原本站上十分钟,就痛得冷汗直流的我,身体居然渐渐好转起来了。这或许可以说是忘己为人的另一收获吧!所以我常常以自己的经验,来劝人走出自我设限,勇于发心行菩萨道!

  3.四众教育与妙心人间佛教研修院

  妙心寺的出家众不多,所以并没有特别为出家众开设次第的僧教育课程,但所有的佛学、世学课程,均是僧俗一起参与的。前已述及,在外的定点弘化与通俗演讲,多针对初机的接引;而妙心寺所开办的周末佛学班,则著重在对佛法已具基础的信众教育,讲说内容则以导师的著作为主(除此以外,还讲过《六祖坛经》与杨郁文居士的专著:《阿含要略》)。

  针对常住众、职员,及有心深入法奥的在家信众,在1991年之前,每周还另外加开两天的课程,导读《妙云集》、佛教史与佛教文学等课程。后来因为个人接任高雄佛教堂董事长与台南县佛教会理事长,住众、职员们的工作跟著多了起来,这一共读才告中止。

  长期这样的教化讲学,深觉单一的佛学教育,对于有心潜修佛法的信众而言,未免还是不足的。于是1999年九月,在蓝吉富老师的共同策画下,成立了“妙心人间佛教研修院”,以广化妙心的佛学教育。顾名思义,本院是为效法菩萨悲智愿行,弘扬人间佛教而创设的,基本上仍为一僧俗同修的都市佛学院性质。只是,地处台南,难免有师资难求的缺憾,而无法每学期安排次第性、由浅入深的佛学课程,对初入门者而言,不是很容易进入状况。但愿未来有人来发心教授初级佛学课程,以带动年轻一代研习佛法。

  成长教育

  1984年四月,家师开证上人与教界有心人士,共同发起《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的编辑工作,并于妙心寺成立编委会。由于编务工作的需要,本会随即开办有关图书分类、编目7及基础佛学课程。而随著编辑工作的开展,来往的学术界人士多了,也就想请他们各就自己专长的领域,来为住众、信众作通识教育。于是,自1984年九月开始,陆续增开了国学、日文佛典等短期课程,这应是妙心寺成长教育的滥觞。尤其法云慈善会成立(1987)以后,更积极商借场地,与慈恩妇女会合办大型的社教讲座,受益嘉惠的民众应该更多了!

  1992年,妙心寺慈恩妇女会在个人的指导下,正式企画一系列的成人教育讲座(1996年更为“成长教育”),时间就订在每周日的下午,聘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前来作专题讲座。不过,推广了一年,不但成效不彰,甚且听讲人数还每下愈况。于是,1993年尝试将讲座时间调整为每个月一次,于周六晚间举办,效果立时就得到改观,所以也就一直延办至今。至于讲座内容,则包罗万象,尤其十年下来,几乎涵盖宗教、政治、社会、人文、环保、艺术、文学、心理、科学、医疗,乃至现代的两性关系、情绪管理等。对于住众、信众与社区民众精神层次的扩大与提升,相信有一定的影响!

  学前教育

  许多人对妙心寺办幼稚园,是十分讶异的!因为创办人居然是一位年轻丘(创办当时,个人才35岁)!而我自己也确曾在许多不同的场合,被问及这个问题。

  这得溯及1965年,海内外僧伽代表于台北召开大会,会中决议筹组世界华僧会一事。当时梵蒂冈方面得知这个消息后,十分震撼!传说原本天主教、基督教自1949年随国民政府登台之后,即预定在二十年内消灭台湾宗教,尤其是佛教。不料二十年之期将届,台湾佛教不但没被耶教所取代,竟还有余裕召开世界华僧会!于是他们紧急通令各教会,著手开办幼稚园或托儿所,企图自童稚时期便进行洗脑教育,灌输耶教信仰,使免于受外教“魔鬼的诱惑”,长大后当然顺理成章地成为他们的教友。

  这一年,自己正就学于临济寺戒光佛学院,闻悉此一消息,不仅不齿宗教对天真稚子的洗脑行径,爱教护教之忱亦油然而生。也就从那时候起,暗自发愿:他日若是因缘成熟,一定要办一所附属于佛寺的幼稚园,让天真稚子沐浴在真理、慈悲、智慧的光明中,正常茁壮而不受污染,这是创办妙心幼稚园的远因。

  近因是1973年南下妙心寺之后,才发现寺院附近都是眷村,眷村的孩子在当年特殊的政治、社会背景下,并不能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养。尤有甚者,还见过一群小孩,当街表演起限制级的画面;当然他们并不真正知道这样做的涵意,而只是模仿。怪只怪时代的悲剧,将他们造就得如此;不过,自己曾经发过的愿,确又因为此缘而悄然苏醒。于是在1975年九月,创办了妙心幼稚园。

  到2000年,妙心幼稚园已然走过二十五年,四分之一世纪的岁月。这期间由草创期的克难,到步上正轨,到不断增班,再到转型从事实验教学,一路走来的酸甜苦辣,真是不足为外人道!早期人手不足,我自己还曾亲自随车,接送小朋友上下学呢!但是,整个社会的型态改变以后,深觉妙心幼稚园阶段性的任务已告完成;加上目前国民小学业已普遍设立幼稚园了,妙心寺实有转型作社区教育的必要。遂在幼稚园甫得全国教育三项大奖之后不久(2000年六月),戛然为她谱上圆满的休止符。

  同年九月,开办儿童假日成长营活动,踏出国中小学童社区成长教育的第一步,近二年来,学童与家长们的反应都还算不错。将来可能成立一个社区学院,来统筹办理社会(区)教育事宜,以鼓励更多社区及社会大众加入终身学习的行列。

  二、文化方面

  出版事业

  妙心的文化出版事业,始自《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的编辑,为了编辑这一套百科全书,主编蓝吉富先生搜罗了近百年来海内外的佛学研究成果,撷取精要,以呈献给有心研求佛法者。为此,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与妙心寺,皆投入了无数的人力、心血与金钱。终于在长达十一年的编辑、校对之后,全书于1994年顺利发行问世。而光碟版也在转档,全部重新校正之后,于2001年出版,以方便现代佛学研究者在电脑上检索与引用资料。

  除此,基金会也出版了《重编一切经音义》(1996年)、《印顺.吕澄佛学辞典》(2000年)这两套工具书;目前则尚有《广韵.集韵》、《台湾佛教辞典》及《佛教修行大辞典》的编校工作,仍持续进行中。另外,为感念印公导师的法乳深恩,妙心寺也于1993年恭制完成《人间佛教的播种者──印顺导师》录影带,以为一代大德留下慈悲音容,供无缘亲谒的后进弟子志见。

  在艺文出版品方面,因为与国宝级的书法家朱玖莹老居士结缘,当时他只身在台(后来孙女来台依亲),退休后除了书法教学,便是以书法作为其日课。1985年,由于政治因素,导致他无法赴国外举办书法个展,这令八八高龄的他忧忿交加,顿失生趣。为了激发这位一生忠党爱国的老人家,重新燃起求生意志,个人遂承诺为其出版书法集;并于1988年完成《朱玖莹书法选集》,及《朱玖莹书法天地》录影带的制作。之后,又鼓励老人家书写佛经,期望藉由佛法来平复他的心情。于是再为其出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1989年)、《信心铭与般若心经》(1990年)等书法作品。1999年底,妙心文教大楼建成,同时举办“跨世纪书痴──朱玖莹书法纪念展”,并出版《朱玖莹书法纪念专辑》,以纪念这位忘年的方外交。

  除了玖公书作的出版,艺文方面,个人还因缘际会地为笃信天主教的作家苏雪林女史,了了一桩生平宿愿,那就是《苏雪林山水》画册的出版(后来由文建会全额补助)。由妙心寺策画.文建会出版《苏雪林山水》画册,具有几项特殊意义:一、开启官、民合作的大门;二、建立全额补助的先例;三、打破宗教对立的垣墙;四、提升宗教活动的层次;五、激发宗教与艺文界的互动。至于各大报章媒体的竞相报导,更是意外的附加收获!

  佛教艺术与文物

  弥勒菩萨说过:“菩萨求法,应于五明处求。”既然选择了以菩萨事业作为生生世世的行履,对于与佛教相关的艺术,如佛像、字画、文物、雕塑、摄影等等,即不得不加留心。

  由于自己对于艺术,向来十分感兴趣,尤其佛教艺术作品的欣赏与收藏,更是自己繁忙的弘法生涯唯一的调剂。也就因此,与佛教艺术相关的个展,妙心寺办过不少,如佛教文物书画特展(1987年,妙心寺),朱玖莹书法九一回顾展(1988年底至1989年初,台中、高雄),香港宏勋法师佛教艺术摄影展(1991年,台北、高雄、台南、花莲),以及联合杨英风、萧一、吴进生等十八位雕塑家的佛教艺术雕塑展(1993年,新营、台南),佛教文物展(1993年,新营),褚大雄儒道释水墨画展(1995年,高雄),跨世纪书痴──朱玖莹书法纪念展(1999,妙心寺),东南亚佛像展(2000年底至2001年初,新营),冯宪民壬午开春贺年书画展(2002,妙心寺)。而由妙心寺提供珍藏作品参展者,亦不在少数。

  有信徒见到妙心寺的收藏,十分担心我会因此玩物丧志;其实对于文物的收藏,自己一向秉持著几点原则:

  1.所集文物多与佛教及先民生活攸关。

  2.字画则分四类:内容与佛教相关。出自出家众的手笔。经列入台湾文献之作品。

  另外,朱玖莹老居士的精华作品,多赠予妙心寺典藏,比例上数量最多,因此另成一…

《打造人间佛教的文教空间(释传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