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社團指導、個案輔導,若再加上僧伽教育(于佛學院授課),個人的最高紀錄,是一個星期講七天的課,所以有人戲稱我是“拼命叁郎”。他們不能理解不爲名、不爲利的菩薩事業,怎也可做得這般奮不顧身!當然更不能了解我內心那“不忍聖教衰,不忍衆生苦”的至誠與願力,其實其來有自!
1969年,在臨濟寺處理屋漏問題時,不慎自樓梯摔了下來,造成了數節脊椎骨壓迫性的骨折。在長達半年的治療卻未見起色之際,我心裏便暗自發願,決定要抛開身上的痛楚,站起來弘法利生!即使有朝一日就在講臺上倒地不起,亦是所願!說也奇怪,此願一發,原本站上十分鍾,就痛得冷汗直流的我,身體居然漸漸好轉起來了。這或許可以說是忘己爲人的另一收獲吧!所以我常常以自己的經驗,來勸人走出自我設限,勇于發心行菩薩道!
3.四衆教育與妙心人間佛教研修院
妙心寺的出家衆不多,所以並沒有特別爲出家衆開設次第的僧教育課程,但所有的佛學、世學課程,均是僧俗一起參與的。前已述及,在外的定點弘化與通俗演講,多針對初機的接引;而妙心寺所開辦的周末佛學班,則著重在對佛法已具基礎的信衆教育,講說內容則以導師的著作爲主(除此以外,還講過《六祖壇經》與楊郁文居士的專著:《阿含要略》)。
針對常住衆、職員,及有心深入法奧的在家信衆,在1991年之前,每周還另外加開兩天的課程,導讀《妙雲集》、佛教史與佛教文學等課程。後來因爲個人接任高雄佛教堂董事長與臺南縣佛教會理事長,住衆、職員們的工作跟著多了起來,這一共讀才告中止。
長期這樣的教化講學,深覺單一的佛學教育,對于有心潛修佛法的信衆而言,未免還是不足的。于是1999年九月,在藍吉富老師的共同策畫下,成立了“妙心人間佛教研修院”,以廣化妙心的佛學教育。顧名思義,本院是爲效法菩薩悲智願行,弘揚人間佛教而創設的,基本上仍爲一僧俗同修的都市佛學院性質。只是,地處臺南,難免有師資難求的缺憾,而無法每學期安排次第性、由淺入深的佛學課程,對初入門者而言,不是很容易進入狀況。但願未來有人來發心教授初級佛學課程,以帶動年輕一代研習佛法。
成長教育
1984年四月,家師開證上人與教界有心人士,共同發起《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的編輯工作,並于妙心寺成立編委會。由于編務工作的需要,本會隨即開辦有關圖書分類、編目7及基礎佛學課程。而隨著編輯工作的開展,來往的學術界人士多了,也就想請他們各就自己專長的領域,來爲住衆、信衆作通識教育。于是,自1984年九月開始,陸續增開了國學、日文佛典等短期課程,這應是妙心寺成長教育的濫觞。尤其法雲慈善會成立(1987)以後,更積極商借場地,與慈恩婦女會合辦大型的社教講座,受益嘉惠的民衆應該更多了!
1992年,妙心寺慈恩婦女會在個人的指導下,正式企畫一系列的成人教育講座(1996年更爲“成長教育”),時間就訂在每周日的下午,聘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前來作專題講座。不過,推廣了一年,不但成效不彰,甚且聽講人數還每下愈況。于是,1993年嘗試將講座時間調整爲每個月一次,于周六晚間舉辦,效果立時就得到改觀,所以也就一直延辦至今。至于講座內容,則包羅萬象,尤其十年下來,幾乎涵蓋宗教、政治、社會、人文、環保、藝術、文學、心理、科學、醫療,乃至現代的兩性關系、情緒管理等。對于住衆、信衆與社區民衆精神層次的擴大與提升,相信有一定的影響!
學前教育
許多人對妙心寺辦幼稚園,是十分訝異的!因爲創辦人居然是一位年輕丘(創辦當時,個人才35歲)!而我自己也確曾在許多不同的場合,被問及這個問題。
這得溯及1965年,海內外僧伽代表于臺北召開大會,會中決議籌組世界華僧會一事。當時梵蒂岡方面得知這個消息後,十分震撼!傳說原本天主教、基督教自1949年隨國民政府登臺之後,即預定在二十年內消滅臺灣宗教,尤其是佛教。不料二十年之期將屆,臺灣佛教不但沒被耶教所取代,竟還有余裕召開世界華僧會!于是他們緊急通令各教會,著手開辦幼稚園或托兒所,企圖自童稚時期便進行洗腦教育,灌輸耶教信仰,使免于受外教“魔鬼的誘惑”,長大後當然順理成章地成爲他們的教友。
這一年,自己正就學于臨濟寺戒光佛學院,聞悉此一消息,不僅不齒宗教對天真稚子的洗腦行徑,愛教護教之忱亦油然而生。也就從那時候起,暗自發願:他日若是因緣成熟,一定要辦一所附屬于佛寺的幼稚園,讓天真稚子沐浴在真理、慈悲、智慧的光明中,正常茁壯而不受汙染,這是創辦妙心幼稚園的遠因。
近因是1973年南下妙心寺之後,才發現寺院附近都是眷村,眷村的孩子在當年特殊的政治、社會背景下,並不能夠受到良好的家庭教養。尤有甚者,還見過一群小孩,當街表演起限製級的畫面;當然他們並不真正知道這樣做的涵意,而只是模仿。怪只怪時代的悲劇,將他們造就得如此;不過,自己曾經發過的願,確又因爲此緣而悄然蘇醒。于是在1975年九月,創辦了妙心幼稚園。
到2000年,妙心幼稚園已然走過二十五年,四分之一世紀的歲月。這期間由草創期的克難,到步上正軌,到不斷增班,再到轉型從事實驗教學,一路走來的酸甜苦辣,真是不足爲外人道!早期人手不足,我自己還曾親自隨車,接送小朋友上下學呢!但是,整個社會的型態改變以後,深覺妙心幼稚園階段性的任務已告完成;加上目前國民小學業已普遍設立幼稚園了,妙心寺實有轉型作社區教育的必要。遂在幼稚園甫得全國教育叁項大獎之後不久(2000年六月),戛然爲她譜上圓滿的休止符。
同年九月,開辦兒童假日成長營活動,踏出國中小學童社區成長教育的第一步,近二年來,學童與家長們的反應都還算不錯。將來可能成立一個社區學院,來統籌辦理社會(區)教育事宜,以鼓勵更多社區及社會大衆加入終身學習的行列。
二、文化方面
出版事業
妙心的文化出版事業,始自《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的編輯,爲了編輯這一套百科全書,主編藍吉富先生搜羅了近百年來海內外的佛學研究成果,撷取精要,以呈獻給有心研求佛法者。爲此,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與妙心寺,皆投入了無數的人力、心血與金錢。終于在長達十一年的編輯、校對之後,全書于1994年順利發行問世。而光碟版也在轉檔,全部重新校正之後,于2001年出版,以方便現代佛學研究者在電腦上檢索與引用資料。
除此,基金會也出版了《重編一切經音義》(1996年)、《印順.呂澄佛學辭典》(2000年)這兩套工具書;目前則尚有《廣韻.集韻》、《臺灣佛教辭典》及《佛教修行大辭典》的編校工作,仍持續進行中。另外,爲感念印公導師的法乳深恩,妙心寺也于1993年恭製完成《人間佛教的播種者──印順導師》錄影帶,以爲一代大德留下慈悲音容,供無緣親谒的後進弟子志見。
在藝文出版品方面,因爲與國寶級的書法家朱玖瑩老居士結緣,當時他只身在臺(後來孫女來臺依親),退休後除了書法教學,便是以書法作爲其日課。1985年,由于政治因素,導致他無法赴國外舉辦書法個展,這令八八高齡的他憂忿交加,頓失生趣。爲了激發這位一生忠黨愛國的老人家,重新燃起求生意志,個人遂承諾爲其出版書法集;並于1988年完成《朱玖瑩書法選集》,及《朱玖瑩書法天地》錄影帶的製作。之後,又鼓勵老人家書寫佛經,期望藉由佛法來平複他的心情。于是再爲其出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1989年)、《信心銘與般若心經》(1990年)等書法作品。1999年底,妙心文教大樓建成,同時舉辦“跨世紀書癡──朱玖瑩書法紀念展”,並出版《朱玖瑩書法紀念專輯》,以紀念這位忘年的方外交。
除了玖公書作的出版,藝文方面,個人還因緣際會地爲笃信天主教的作家蘇雪林女史,了了一樁生平宿願,那就是《蘇雪林山水》畫冊的出版(後來由文建會全額補助)。由妙心寺策畫.文建會出版《蘇雪林山水》畫冊,具有幾項特殊意義:一、開啓官、民合作的大門;二、建立全額補助的先例;叁、打破宗教對立的垣牆;四、提升宗教活動的層次;五、激發宗教與藝文界的互動。至于各大報章媒體的競相報導,更是意外的附加收獲!
佛教藝術與文物
彌勒菩薩說過:“菩薩求法,應于五明處求。”既然選擇了以菩薩事業作爲生生世世的行履,對于與佛教相關的藝術,如佛像、字畫、文物、雕塑、攝影等等,即不得不加留心。
由于自己對于藝術,向來十分感興趣,尤其佛教藝術作品的欣賞與收藏,更是自己繁忙的弘法生涯唯一的調劑。也就因此,與佛教藝術相關的個展,妙心寺辦過不少,如佛教文物書畫特展(1987年,妙心寺),朱玖瑩書法九一回顧展(1988年底至1989年初,臺中、高雄),香港宏勳法師佛教藝術攝影展(1991年,臺北、高雄、臺南、花蓮),以及聯合楊英風、蕭一、吳進生等十八位雕塑家的佛教藝術雕塑展(1993年,新營、臺南),佛教文物展(1993年,新營),褚大雄儒道釋水墨畫展(1995年,高雄),跨世紀書癡──朱玖瑩書法紀念展(1999,妙心寺),東南亞佛像展(2000年底至2001年初,新營),馮憲民壬午開春賀年書畫展(2002,妙心寺)。而由妙心寺提供珍藏作品參展者,亦不在少數。
有信徒見到妙心寺的收藏,十分擔心我會因此玩物喪志;其實對于文物的收藏,自己一向秉持著幾點原則:
1.所集文物多與佛教及先民生活攸關。
2.字畫則分四類:內容與佛教相關。出自出家衆的手筆。經列入臺灣文獻之作品。
另外,朱玖瑩老居士的精華作品,多贈予妙心寺典藏,比例上數量最多,因此另成一…
《打造人間佛教的文教空間(釋傳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