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李虎群)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

  李虎群(中國政法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提要:本文從星雲大師一生的簡要行事人手,分析了星雲提倡人間佛教的緣起:論述了星雲人間佛教思想的內涵、核心、特質、建設:最後歸納了星雲倡導人間佛教的意義,從而指出了星雲在中國佛教史中的地位。

  關鍵詞:人間佛教 般若 現代化 融和

  自西元前後佛教東漸以來,至隋唐鼎盛。但自宋明以降,佛教漸趨衰落,禅宗和淨土宗成爲佛教的主流,而禅宗則漸漸淪爲知識分子高談玄覽的口實:淨土宗則多流行于民間,爲百姓薦亡送死。于是,佛教逐漸被社會诟病以迷信神佛、獨善自利。曆史發展到近代,中國面臨內憂外患,佛教內部人士及社會各界努力突顯出佛教的人世性格,其中尤以太虛大師倡“人間佛教”爲著,遂有佛教文化在近代中國的複興。星雲大師就承續了近代以來佛教的人世性格,兢兢業業,著述等身,在理論和實踐上大大豐富和發展太虛倡導的“人間佛教”思想,倡導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世的事業,積極推進佛教文化、教育、慈善、弘法的事業,努力轉娑婆世界爲人間淨土,致力于生活佛法化,佛法生活化,從而在衆說紛呈、萬心迷淪的當今社會,爲佛教開辟出了新的天地。

  一、星雲大師傳略及人間佛教緣起

  星雲大師,一九二七年生于江蘇江都,俗姓李,名國深。初法名悟徹,號今覺,後號星雲。按其一生行腳行事及思想發展,大致可分爲四個時期:1、大陸時期(一九叁八—一九四九)。一九叁八年,星雲十二歲在南京棲霞山禮志開上人披剃,爲禅門臨濟宗第四十八代弟子。這期間,正值太虛力倡人間佛教,發動教製、教産和數理革命的時候,星雲于一九四五年參加了太虛所辦的“中國佛教會務人員訓練班”,親曆教席。2、初抵臺灣期二九四九—一九六七)。一九四九年,星雲來到臺灣,初駐錫于中坜圓光寺,一九五叁年春至宜蘭雷音寺弘法。一九五七年領導弟子在臺北創設佛教文化服務處,出版佛教書籍,發行佛教文物。一九六叁年,在高雄創建壽山寺,隔年創辦了壽山佛學院。3、《佛光山時期二九六七—一九八五)自一九六七年始,星雲開始在高雄創建弘揚人間佛教的重鎮——佛光山。一九七叁年創建佛光山叢林大學院。一九七七年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一九七八年任國際佛教促進會首任會長,一九八五年召開世界佛教青年學術會議並于同年卸任佛光山住持之職。這期間人間佛教的理念逐步廣播四方。4、佛光會時期(一九八五—今)一九八五年辭退佛光山住持之後,星雲更致力于人間佛教的國際化。他于翌年在洛杉矶成立了美國佛教青年總會並任首任會長,一九八九年在佛光山舉行國際禅學會議,一九九一年成立中華佛光協會,同年在法國巴黎以古堡設立道場,一九九二年成立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先後在美國創辦西來大學,在嘉義成立南華大學,在宜蘭籌設佛光大學。星雲的足迹已經遍布全球,人間佛教的種子也隨之灑向世界。

  由上可知,星雲一生行迹和所受教育,對其人間佛教的理想起著基礎性的作用:而決定星雲踐行人間佛教的關鍵因素則是他對佛教本身的領悟、對當今時代和佛教發展的關注以及對自身使命的體認。

  星雲對原始佛教、佛教發展和佛教本質的認識是非常深刻的。星雲這樣定義人間佛教,“簡單的說,就是將佛法落實在現實生活中,就是注重現世淨土的實現,而不是寄望將來的回報”,而佛光山倡導人間佛教“就是要讓佛教落實在人間,讓佛教落實在我們生活中,讓佛教落實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靈上”。他由此認爲原始佛教即是人間佛教,並一再強調,“釋迦牟尼佛出生在人間,修道在人間,成佛在人間,弘法在人間,這些都是說明佛教是人間的佛教”。“佛陀,道道地地的是人間佛陀;佛教,道道地地是人間的佛教”。星雲更認爲佛教發展的正史也具有人間佛教的性格。星雲在佛教經典和佛教事業兩方面對此做了論述。他從佛典經論、宗派經論和祖師大德叁個層面做了論證。他寫有(人間佛教的經證)一文,其中重點搜集整理了原始佛教代表《阿含經》、般若經精華《大智度論》的相關條目,一一條陳經典中六度等諸多論述,爲人間佛教的理念提供了豐富的經典根據;星雲又選擇華嚴宗、淨土宗、禅宗等佛教宗派的有關人間佛教的論述,做了整理:他還條列了曆朝曆代祖師大德如普賢菩薩、彌勒菩薩、惠能、玄覺以至太虛等的言論,從而在理論上爲人間佛教提供了確鑿有力的證據。星雲認爲,在佛教事業發展史上更一直是以人間佛教爲主流:

  佛教寺院不僅和宗教、文化、藝術、教育結合在一起,也和農業生産、商業經濟,以及社會福利事業相聯系,具有多種社會功能。

  星雲對佛教事業的論述又爲其人間佛教的理念提供了現實根據。

  星雲極力踐行人間佛教的緣由之二,就來自他對當今社會及佛教發展現狀的密切關注和深刻認識。他這樣描述我們的時代,“放眼今日的國際局勢、社會狀況,活生生是佛經描述五濁惡世的例證……,我們的世界變成一個寸步難行的人間煉獄”。生活于這樣一個時代的現代人,其生存狀況又該如何呢

  “《“天的社會混亂,人也常常感到渺茫惶恐,最苦惱的是不知道將身心安住在何處”。人們內心空虛,“煩惱,像極械枷鎖一樣,緊緊的系縛了人生一⑨,一人類清淨的本性被蒙蔽了,心靈迷失了”。生活中人們常常會感到自己沒有主宰,失卻了人生目標和信仰,陷入懷疑主義的泥沼而不能自拔,星雲對此說道:“值得擔心的是什麼都不信,精神沒有寄托的地方,心靈沒有安住的場所,心田中毫無善惡是非的種子,才是最令人憂心仲忡的事。”所以星雲認爲,現代人的心靈空虛,急需救助,人間佛教的倡行勢必迫在眉睫了。

  星雲倡導人間佛教的緣由之叁,就是對自身和佛教徒使命的體認。星雲在新的時代對自己作爲佛教徒的使命是深有體認的:

  走過人生近七十載歲月,我一直只是一個以“弘法爲家務,利生爲事業”的平凡和尚,不論環境如何改變,始終深慶自己能蒙十方佛恩及衆生善緣眷顧,點點滴滴完成出家人神聖的使命。在佛、法、僧叁寶中,僧是延續傳接、闡微發揚佛法的核心力量,至關重要,因而星雲反對沒有慈悲,沒有智慧,沒有願力,沒有功行的佛教徒:而是積極倡導能夠弘揚佛法完成自己使命的佛教徒。

  綜上,由于佛教從來就是人間的佛教,就爲星雲踐行人間佛教提供了理論依據;社會和佛教的發展需要人間的佛教,就顯示出實行人間佛教的必要性;對自身及佛教徒使命的體認,爲人間佛教提供了可能性。

  二、人間佛教的教理

  自近代以來,太虛是人間佛教的提倡者,而星雲是人間佛教的踐行者,已經成爲學界共識。在人間佛教的理論內容方面,星雲承接了太虛切近人間的佛陀觀、即人成佛的真現實論等思想,並進一步提出佛化生活、佛化人心、人間淨土等思想,從而把在太虛那裏比較抽象的人間佛教理論具體化、大衆化,使人間佛教的理論真正落實到人們的生活起居、一颦一笑之中。

  星雲首先闡明了佛教數理的核心思想都是人間佛教,而佛教的這些思想都構成了人間佛教的思想內容:五乘共法、五戒+善、四無量心、六度四攝、因緣果報和禅淨中道這些佛教的核心思想都是人間的佛教。對人間佛教的內容有了深切了悟和把握之後,星雲提出佛化生活的思想,使人間佛教的理念不再停留于遠離人世的空中樓閣,而是直接落實到人們的人倫日用之中:不再是靜態的理論學說,而是動態的生活智慧。在財富、道德、女性、福壽、政治、忠孝等生活諸多層面一一提出人間佛教的理念,給予人們的生活詳盡細致的指導,使人們不再對佛教“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而在行住坐臥之中體會到無一不可受人間佛教的指引,從而實現了生活佛教化,使佛法真正落實到了人間。

  星雲闡明了人間佛教的基礎性內容和政治、經濟、倫理等一系列生活的人間佛教思想之後,認爲人心是一身之主,/心到才能身到,人世間一切衆生,所有一切世界,都離不了人們的心,人間佛教的真精神就是要通過不斷的修行實踐,建立我們廣大無比的內心世界。所以佛化生活,首要佛化心靈。但是人心惟危,險于山川,匆則天堂,匆則地獄,一念叁千,苦惱不堪,怎麼能夠認識佛教真理,並爲之所化呢

  星雲認爲:

  我們的心本具佛性,清淨自在,卻因種種妄念,使我們的軀骸受苦受難。一心清淨,就能在人我裏,完全生我平等;在時空裏,完全法界一如。而人間佛教的理念之所以能夠落實在生活和人心,則基于星雲大師人間淨土的思想。正因爲淨土就在人間,才爲生活和人心的佛軟化提供了可能性。佛教,不是讓人麻醉自己,逃避現實,而是讓人看清現實,正視現實,正如星雲指出的:

  宗教真正的目的並不在叫人逃避現實,躲入未來世界的象牙塔裏,而是勇敢的面對當前的痛苦,並

  且找出離苦得樂的方法。

  尤其佛教更是注重尋求現世世界的幸福,星雲認爲人成即佛成,當下覺悟,當下就是淨土。星

  佛在哪裏

  在我的心裏。淨土在哪裏

  在我的心裏。修得此心,自然亦得淨土,自然就會有佛化的生活。這樣,生活佛教化、人心佛教化和人間淨土思想就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構成了星雲動態的人間佛教的具體內容。

  通過以上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大概疏理,我們已經可以看到星雲人間佛教思想的精神核心是利他的精神,也就是大乘菩薩的精神。星雲激賞地藏菩薩“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願力,並明確地說,“人間佛教要我們先具有度人的心,先有別人,後有自己”。星雲提出了人間佛教要以“大悲心爲父”,慈能與樂,悲能拔苦,菩薩但從大悲生。星雲認爲太虛一生提倡人間佛教,最後就是歸結到菩薩學處,所以“學菩薩就是人間佛教的旨趣”。可見,正是這種大乘菩薩的利他精神構成了星雲人間…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李虎群)》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