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李虎群)▪P2

  ..續本文上一頁佛教思想的精神核心。

  星雲人間佛教思想具體豐富的內容和慈悲濟世的精神內核,使其具有了獨具特色的以下以空爲體、以權爲翼、以實爲用的叁種精神特質。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思想是以大乘空宗的般若智慧爲本體的。星雲實踐人間佛教,明確提出要以智慧爲母。他說:

  我們有了甚深的般若智慧,體悟法性空寂,能通曉一切事理,不爲無明所侵,不被貪瞠癡叁毒所

  害,便能自在無礙,趨向鹹佛之道。

  般若是佛教永恒最高的真理;它是人人本具、個個不無:其實質“是我們的自性真如,是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證悟般若之後,就是無限的擁有。那麼到底什麼是般若呢

  般若其實就是空,星雲解釋道:

  般若可以用“空”來解釋,簡單說,虛空裏面包含了森羅萬象……你擁有了般若,就好像虛空擁有

  了萬有。所以,般若就是體悟法性空寂之後必然獲得的智慧。菩薩就是了悟了法性空寂的道理,常在第一義的畢竟空寂般若之智之中,如蓮花般出淤泥而不染,心無挂礙,遠離顛倒。懂得了般若性空的道理,是否空掉一切、離世遠遁呢

  星雲破除了人們的疑慮:

  其實“空”是建設“有”的,只是一般人不了解。“空”有“空”的內容,在“空”的裏面才能擁

  有宇宙的一切,不“空”的話,就什麼都沒有了。“真空”生“妙有”,我們先有“妙有”,才能

  入“空”,先建設現實“有”的世界,從“有”的真實中:萬能體驗“空”的智慧。②這樣,般若性空之智,又落實在現實人間,實現了般若之智與現實人生的圓融,般若性空也就成爲星雲人間佛教思想的出發點,從而獲得了本體論上的意義。

  我們說星雲大師的佛教觀是動態的,不僅因爲他把人間佛教的抽象理論落實于瞬息萬變的現實生活,更因爲貫穿于星雲人間佛教理念中的權變思想。星雲的權變思想來源于他的無常和方便的思想及他的曆史發展觀。星雲認爲整個社會曆史在諸多方面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佛教也是一樣,曆經了第一個五百年的小顯大隱時期,第二個五百年的大顯小隱時期和第叁個五百年的密現顯隱時期,現在已經到了人間佛教的來臨。在現實層面上世間萬象是遷流不居的,在理論層面上又如何呢

  星雲闡述了他的諸法無常觀:

  一般人害怕無常,其實,無常才能進步,無常才有希望,無常能使凡夫悟道成佛,無常能化幹戈爲

  玉帛。諸法無常,變化莫測反而爲人生提供了積極的意義;正因爲世間萬法的遷流不息,才需要弘揚佛法的方便法門。星雲認爲,佛陀在各部經典中的說法施設,都是方便權巧,所以星雲提出人間佛教要以方便爲父,隨機逗教。對世界萬象,不是膠柱鼓瑟:對弘揚佛法,不是執古不化,星雲深刻體悟到變則通、通則久的道理,看到各種宗教都是因應時代的需要,而有所革新改進,所以他說:

  佛教要因應每一個時代的需要,以最巧妙的方便,將佛陀慈悲的精神普示于社會,也就是要現代化

  于每一個時代。

  星雲大力倡導人間佛教,就是看到了佛教理論空廓遼遠,不易爲大衆所知,似有空中樓閣之弊,不能落到實處。所以,人間佛教雖然也講叁世、十方、無量衆生,但始終重視此時、此地、此人,始終重視實在,不尚玄談。星雲指出:

  現代化的佛教是實實在在以解決人生問題爲主旨,以人文主義爲本位的宗教,而不是虛幻不實的玄

  思清談。

  世間的事物只有切近世用,才會爲世所用,才會有永恒的生命力,才會影響人們的生活。這裏講的“以實爲用”的“實”,不只是指人間現實,而且就是指實用:“因爲實用的佛教,才是人們所需的佛教。”所以,星雲在講述佛法時,言簡意赅,爲要讓大家能聽懂;書寫文章時,流暢淺易,爲要大家能看懂:興建道場,總竭力讓大家用得上;舉辦活動時,盡力讓大家都能參與:開辦法會時,要讓大家能歡喜:海外弘法時,也會帶有語文翻譯,總之一句話,星雲總是隨時隨地估計大家的需要,把佛法落實到實處,並能爲世所用。

  關于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的精神特質,我們也可以說是“以般若爲母,以權變爲父,以實用爲子”。大乘空宗的般若之智和因地因時的權變思想,自然就能使人間佛教的種子布滿人間。那麼,在實際運行中,應采取哪些具體措施來實現呢

  在這裏,星雲創造性地提出了佛教現代化的思想,所謂佛教現代化,就是把佛教的真理以現代人熟悉並易于接受的方式揭示給大衆,並希望由此帶給社會進一步的進步化、現代化。要實現佛教的現代化,需要教界內部、社會各界的努力和主題精神的激越。從主體精神上來說,要有人間進取的精神,慈悲應世,發願度人;從社會層面來講,佛教徒要以天下爲家,從根本上淨化人心,改善社會。教界內部要實現佛教的現代化,則必須要做到:佛法現代語文化,傳教現代科技化,修行現代生活化,和寺廟的現代學校化。佛教現代化思想是星雲對人間佛教思想的進一步細化和延伸;是星雲運用般若之智、權變時代以求世用之後爲人間佛教勾畫的藍圖;是人間佛教思想貫徹落實到當今社會的必然體現。

  綜觀星雲人間佛教思想的內容、核心、特質及實現舉措,我們已經可以清楚地看到貫穿于其間的一條主線——“融和”,這可說是星雲人間佛教思想的基本性格。星雲認爲佛教本身就是一種法界融和的宗教:

  佛陀……開展出來的衆生平等、法界融和的思想,就是人類得到永恒安樂的根本,是世界能達到永

  恒和平的指南。③

  他認爲現代宗教就是種種因緣的融和:

  現代佛教應把南傳、此傳的佛教融和起來,把禅、淨融和起來,把出家、在家融和起來。而且,這種融和不止局限在教內,還擴之于宗教之間、傳統與現代、佛法與世法、佛法與生活等等的融和。星雲認爲:“凡此均爲法界融和思想的實踐。”正因爲對融和思想體會這麼深刻,星雲才自稱:“我一生念茲在茲所提倡的就是融和與歡喜。”貫徹融和思想,就打破了國家、地域、種族等的狹隘觀念,使佛教不膠著、不自限,從而真正能夠打開山門,走向社會,深入人心。他倡導的人間佛教,就是佛教真理與現實人間的融和:他推動佛教現代化,就是傳統與現代的融和。佛教真理的般若之智使他對人間佛教的理解及建設未來佛教的理念都貫徹了融和的思想,整個理論圓融無礙、有機統一,從而爲他的人間佛教的教製改革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叁、結語

  星雲大師致力于人間佛教的弘揚,規範了人間佛教的內容、核心、特質,使佛教在新的時代獲得了新的生機,使人民在沈淪的當世不再沈淪,自有其曆史和現實等諸多層面的意義。

  在我們的時代,宗教不再是狹窄意義上的僅僅對上帝或神的信仰,它更是基于人本主義的一種自我超越的努力,它是人的心靈對天、道、淨土、神的敞開與向往。目前的世界一體化、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極大提高,但同時,也伴有日常生活的功利主義和純粹的物質主義;人生無意義戚日益加重,歸屬戚喪失,精神失去寄托——人類變得冷漠和麻痹。同時,目前國際局勢中政治上的以強淩弱、經濟上的以富奪貧已經達到令人觸目驚心的程度;民族看法的狹隘、宗教文化的自我優越等也日甚一日。這其中包含的理念就是“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的偏執和“萬般皆下品,唯有我自高”的驕橫。如何使兩千余年來的佛陀智慧與現實人生相結合,以解決人們面臨的這些問題已成爲當務之急。自近代以來,佛教內外的有識之士已經在努力探索這個問題,遂有太虛的人間佛教的提倡,但由于種種原因,很大程度上停留于理論層面:星雲接過了這個任務,以大乘般若的智慧、權衡世事、切近世用,進一步使佛教人間化、生活化、現代化,使人間佛教的理論更加系統詳備,切實可行,從而承前啓後,繼往開來,使佛教在新的時代有了新的生機,在中國佛教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星雲大師秉承佛教精髓,提倡人間佛教,建設人間淨土,堪爲宗教改革家:他辦學校、創協會,培養僧才,教育社會,又是教育家;他四方奔走,與大衆印心,和世法圓融,還是社會活動家。他促進了佛法的弘揚、世風的建設和國際的和平,在佛教、文化乃至社會的發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摘自《普門學報》第四十期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李虎群)》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