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的建立(星雲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智力內充,明白諸法道理,能善加判別,于大衆中廣說一切法義,判定無失,則無所恐懼,因此稱爲畏大。

  7.事大:謂菩薩修行大乘,爲令一切衆生了解其大事因緣,因此屢屢示現于世間,演大妙法,入大涅槃,因此稱爲事大。

  大乘菩薩因爲具有這七大,因此能發大菩提心,實踐自利利他的菩薩行,做衆生的舟航。

  在《法華經》中有個比喻,說有羊車、鹿車、牛車、大白牛車。聲聞只能自度,不能度人,好比羊車之奔逸,不回顧後群;緣覺修十二因緣以求出離叁界,略有爲他之心,如鹿之馳走,能回顧後群;菩薩自度複能普度衆生,如牛之荷負,安忍普運一切;最後會歸佛乘的大白牛車。《法華經

  譬喻品》說:“若有衆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愍念安樂無量衆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因此,凡是能發心自利利他,具有這種思想、精神的人,就是大乘菩薩。

  在我們社會中,一般人最容易做的是“利己不利人”的事,這是因爲我們凡事以“我”爲前提,以自己的利益著想,所以所做的都是利己不利人,甚至人己都不利。而菩薩能“無我”,所以菩薩發心先爲衆生,後爲自己。如果我們凡事能多爲別人著想,多用一點慈悲心待人,必然也能從自利到利他,做個大乘菩薩。

  貳

  菩薩的人生態度

  菩薩發心普濟一切衆生的苦難,度脫一切衆生的苦厄,有兩種不同的做法:

  1.先救度自己,然後再救度他人。自己尚未得度,怎能度人?如同有人溺水了,如果自己不谙水性,不會遊泳,如何救人?所以要普濟一切衆生之前,必先自己了脫生死,沒有憂悲苦惱才行。

  2.自己雖未得度,但是先來度人。這正是菩薩發心,菩薩是在衆生的身上學一切法,菩薩離開衆生,也就不名爲菩薩了;救度衆生的工作完成的時候,也就是自己的菩薩道完成的時候。

  不管怎麼說法,既發大乘心學道,普濟一切衆生是首要的急務。所謂“弘法是家務,利生爲事業”,這就是大乘菩薩的人生態度。

  參

  菩薩的大乘心

  菩薩發起普度衆生的心,就是大乘心。大乘心包括了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

  太虛大師說:菩提心爲因,大悲心爲本,方便心爲究竟。一個菩薩行者發心,一定要有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才算是發大乘心。

  1.發菩提心:就是發上求佛道的心。佛道是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才能到達的,沒有發無上菩提心,那能承受那麼久遠的考驗?

  經中說:世上多一個人發菩提心,就多一粒成佛的種子。學佛不發菩提心,好像耕田不下種;耕田不下種,將來那裏會有收成?菩提心就是願心,有願心才有成就。發菩提心就是發四弘誓願的心。

  《華嚴經》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菩薩若忘失菩提心,則不能饒益衆生。因此,菩提心實是一切菩提道種的根本,是大悲法行的依據。

  2.發大悲心:就是下化衆生的心。菩薩下化衆生,是要發“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把衆生的苦難看做自己的苦難,把衆生的歡樂看作自己的歡樂。度衆生而不望回報,爲衆生工作是應該的。所謂“願爲衆生馬牛”、“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爲自己求安樂”,這就是大乘的大悲心。

  3.發方便心:就是方便行四攝法的心。衆生的根性不同,要解救衆生的痛苦,必須廣行方便。佛陀對衆生觀機逗教,開出八萬四千法門,這些無非是佛陀度生的方便。菩薩行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令諸衆生畢竟大樂,這就是方便心。

  以上所說的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集合這叁者就是大乘心。發大乘心救度衆生,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否則,大乘心是不容易發的。

  肆

  菩薩的性格

  菩薩最大的特征,在于有慈悲與無我的性格。當菩薩看到衆生受痛苦煎熬時,慈悲之心油然而生,而發出拯救衆生出離叁途之苦的大願。因此,慈悲正是推動菩薩實踐利人利己的大乘佛道的原動力。

  菩薩對衆生的慈悲,有如嚴父慈母一般,有求必應,甚至不惜犧牲自己。他的大慈大悲如同太陽普照大地,照拂一切衆生,無微不至,並且是源源不斷,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菩薩慈悲爲本,隨順衆生的需要,運用般若智慧普度衆生。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他以無比的悲心,發下十二大弘願以度脫五濁惡世的一切衆生。他隨時隨地駕著慈航,席不暇暖,運用神通方便,尋聲救苦。只要衆生發出求救的聲音,觀世音菩薩沒有不及時應現,及時灑下甘露法水的。他爲了隨順衆生,應病與藥,而示現種種法身,有時爲諸天,有時爲八部;或者現婦女相,或者現童男、童女身;有時攜魚籃,有時騎蛟龍;有時住竹林,有時持楊枝,化現叁十二應身,隨處示現,救苦救難。這種隨緣而化的道行,正是菩薩從無我慈悲中所流露的圓融性格。

  伍

  菩薩道的實踐

  佛教是一個重視實踐的宗教,也是充滿倫理特性的哲學。佛教有叁藏十二部的經典,汗牛充棟,教理高深,對于宇宙人生的現象有精辟獨到的闡發,有別于其他只能信仰不許懷疑的宗教,因此說它是哲學。但是佛教更重視道德倫理的實踐,因此說它是宗教。佛陀本身就是一個注重道德實踐的典範,因此,佛陀證悟之後,一再強調“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的法要,希望衆生從道德實踐中淨化自己。

  菩薩道的修行,正如學生求學一樣,是循序漸進的。由煩惱的凡夫而至四雙八輩的阿羅漢,而至斷除煩惱的等覺菩薩,乃至于功德圓滿的佛陀境地,都有一定的次第。菩薩的境界也因實踐功夫的深淺而有不同,即使登地的菩薩,也還有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等十地的分別。進入初地歡喜地的菩薩,方稱爲地上菩薩,在初地之前的爲地前菩薩。地前菩薩要實踐叁十七道品方能離凡超聖。

  所謂叁十七道品,又稱叁十七菩提分法,也就是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是調治惡行,長養善法,斷除無明,莊嚴法身以進至菩提的資糧。這叁十七道品即使是修至十地的菩薩,仍要勤持不懈。

  除此之外,菩薩還要修持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種。

  另外,在實踐菩薩道的路上,最重要的是六度。《發菩提心經論》卷上談到修行六度可以自利利他的意義:

  1.行布施,能流布善名,隨所生之處而財寶豐盈,此爲自利;能令衆生得心滿足,教化調伏衆生的悭吝,此爲利他。

  2.行持戒,能遠離一切諸惡過患,常生善處,此爲自利;能教化衆生不犯惡業,此爲利他。

  3.行忍辱,能遠離衆惡,達于身心安樂的境界,此爲自利;能化導衆生趨于和順,此爲利他。

  4.行精進,能得世間、出世間的上善妙法,此爲自利;能教化衆生勤修正法,此爲利他。

  5.行禅定,能不受衆惡而心常悅樂,此爲自利;能教化衆生修習正念,此爲利他。

  6.行智慧,能遠離無明,斷除煩惱障、智慧障,此爲自利;能教化衆生皆得調伏,此爲利他。

  菩薩六度的精神是積極的,具有深遠意義的。這種微妙、深奧的道理,是佛陀在過去無量劫所親修驗證的,只有信仰佛教的弟子們,才有機緣聞此大法。因此,一個正信的佛弟子,必須躬親實踐,護持佛法,令佛法深入民間;以真誠懇切的態度去創造事業,福利社會人群。若人人都能信奉佛教,進而勤修六度法門,自利利他,則社會安定,國家富強,世界和平的人間淨土自然就能實現。

  

《人間佛教的建立(星雲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